餘額寶半年報總規模爲18602億元,高於中國銀行個人活期存款

小明:餘額寶半年報規模超過中國銀行活期,阿里的螞蟻金服會成為第四大銀行嗎?

三人:依據2018年6月底的半年報顯示,餘額寶對接的六隻貨幣基金總規模為18602億元,而中國銀行去年年底的年報顯示,個人活期存款為17986億元。注意,是個人活期存款,不包括個人定期存款,也不包括企業和政府的活期存款。

其次,螞蟻金服不屬於阿里,直到今年2月份,按照協議阿里才持有螞蟻金服33%的股權。

餘額寶半年報總規模為18602億元,高於中國銀行個人活期存款

餘額寶半年報總規模為18602億元,高於中國銀行個人活期存款

呃……但凡拿貨幣基金與銀行存款相比較的都是為了吸引人眼球,瞎扯蛋,因為壓根不存在可比性。

銀行存款對銀行來說屬於負債,而負債屬於銀行資產,對其有使用及支配的權利。

而貨幣基金由基金公司管理和運營,比如天弘餘額寶貨幣市場基金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和運營,注意公司名稱中的“管理”,它只有管理的權利,並非擁有資金的所有權,這就好如某大公司聘請的CEO(首席執行官),只是個拿薪水的,跟公司股東資產沒有毛關係。

基金公司所行使的僅是管理權,跟企業聘請的CEO一樣,它們能賺的錢也僅是管理費罷了。

從管理層面來說,基金的錢存在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已經投出去的不再是人民幣,而是對應的有價證券,比如國債等;另一種形式就是存在銀行裡的現金,同樣存放在託管銀行,比如天弘餘額寶的基金託管人為中信銀行,最終變為銀行存款。

我們將錢存入餘額寶,不管買入的是哪隻貨幣基金,我們都是以類似股東的形式存在。雖然把決策權交於聘請來的CEO(基金公司),但是資產收益權、知情權和退股權等仍在我們手中。

那麼再扯一下螞蟻金服吧!餘額寶跟螞蟻金服沒有直接的關係,在餘額寶銷售的過程中,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財富或者網商銀行(螞蟻金服佔有30%的股權),它們賺取的只是銷售服務費這一塊(每年0.25%),管理和運營是由對應的基金公司管理和運營,跟螞蟻金服夠不著關係。打個比方,螞蟻財富或網商銀行就像淘寶,它們僅是個平臺,提供產品信息,不生產也不進行產品維修和維護。規模再大,跟它們也沒毛關係。

餘額寶半年報總規模為18602億元,高於中國銀行個人活期存款

六隻貨幣基金中的天弘餘額寶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和運營,而螞蟻金服持有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1%的股權。可這跟規模也沒有毛關係,它僅是資管公司,如上所述,僅有管理權,賺的僅是管理費,扮演的角色就是聘請的CEO。

注:天弘基金註冊資本只有5.143億。

再退一步講,螞蟻金服只是個金融服務公司,提供的僅是金融服務,並不能生產理財產品和支配資金,包括支付寶裡的螞蟻財富中的所有理財產品,都不是由螞蟻金服生產的理財產品,僅是像淘寶一樣,提供的是信息匹配,做一個平臺,賣東西的還是由不同的商家(金融機構)入駐。

而銀行不管是存款還是貸款,或者相關業務,銀行方面都有資金支配權。

再說了,銀行牌照不是想拿就能拿的,比如民營銀行中的網商銀行,能拿30%的股權就已經是上限了(微眾銀行,蘇寧銀行等都一樣),因為銀行的權利不能過度集中,萬一決策不利,影響範圍極廣,實體企業可能因此遭殃。

而貨幣基金基本情況都被規範且規定,比如在《貨幣市場基金管理暫行規定》中規定了什麼能投什麼不能投,以及規定投資標的期限等等,貨幣基金的基金經理要往不好的說就是個擺設,貨幣基金收益只是徘徊在市場無風險利率上下,收益基本由市場利率決定,跟基金經理並沒有多大關係。

即使退一萬步來說,把餘額寶的規模當成螞蟻金服的資產,也把螞蟻金服理解為銀行,且持有百分之百的股權,那也成不了第四大行,要排也排在十幾名後,前面有四家國有銀行,中間有個郵政儲蓄銀行,在後面還有12家股份制銀行,最起碼要排到17名以後。

比如平安銀行資產規模3.34萬億,營業利潤85.84億元(一季報),而螞蟻金服2017財年的稅前利潤才55.63億元(據阿里財報顯示,螞蟻金服2017財年向阿里巴巴支付了20.86億元的專利使用費和軟件技術服務費,《21世紀經濟報道》推算,螞蟻金服2017財年的稅前利潤是55.63億元),要算營業利潤還要減去相關利息費用等等。

螞蟻金服為什麼會估值高達1500億美元,而平安銀行只有1500元人民幣?這是由行業決定的,而不是規模和利潤決定的,銀行的市盈率五六倍,而互聯網行業估值幾十倍幾百倍,這不能相提並論。如果要將螞蟻金服變為銀行,那麼它的估值就要遠低於平安銀行的了,所以這毫無可比性,不管是將螞蟻金服作為銀行看,還是不

做為銀行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