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半年报总规模为18602亿元,高于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

小明:余额宝半年报规模超过中国银行活期,阿里的蚂蚁金服会成为第四大银行吗?

三人:依据2018年6月底的半年报显示,余额宝对接的六只货币基金总规模为18602亿元,而中国银行去年年底的年报显示,个人活期存款为17986亿元。注意,是个人活期存款,不包括个人定期存款,也不包括企业和政府的活期存款。

其次,蚂蚁金服不属于阿里,直到今年2月份,按照协议阿里才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

余额宝半年报总规模为18602亿元,高于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

余额宝半年报总规模为18602亿元,高于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

呃……但凡拿货币基金与银行存款相比较的都是为了吸引人眼球,瞎扯蛋,因为压根不存在可比性。

银行存款对银行来说属于负债,而负债属于银行资产,对其有使用及支配的权利。

而货币基金由基金公司管理和运营,比如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和运营,注意公司名称中的“管理”,它只有管理的权利,并非拥有资金的所有权,这就好如某大公司聘请的CEO(首席执行官),只是个拿薪水的,跟公司股东资产没有毛关系。

基金公司所行使的仅是管理权,跟企业聘请的CEO一样,它们能赚的钱也仅是管理费罢了。

从管理层面来说,基金的钱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已经投出去的不再是人民币,而是对应的有价证券,比如国债等;另一种形式就是存在银行里的现金,同样存放在托管银行,比如天弘余额宝的基金托管人为中信银行,最终变为银行存款。

我们将钱存入余额宝,不管买入的是哪只货币基金,我们都是以类似股东的形式存在。虽然把决策权交于聘请来的CEO(基金公司),但是资产收益权、知情权和退股权等仍在我们手中。

那么再扯一下蚂蚁金服吧!余额宝跟蚂蚁金服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余额宝销售的过程中,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财富或者网商银行(蚂蚁金服占有30%的股权),它们赚取的只是销售服务费这一块(每年0.25%),管理和运营是由对应的基金公司管理和运营,跟蚂蚁金服够不着关系。打个比方,蚂蚁财富或网商银行就像淘宝,它们仅是个平台,提供产品信息,不生产也不进行产品维修和维护。规模再大,跟它们也没毛关系。

余额宝半年报总规模为18602亿元,高于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

六只货币基金中的天弘余额宝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和运营,而蚂蚁金服持有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1%的股权。可这跟规模也没有毛关系,它仅是资管公司,如上所述,仅有管理权,赚的仅是管理费,扮演的角色就是聘请的CEO。

注:天弘基金注册资本只有5.143亿。

再退一步讲,蚂蚁金服只是个金融服务公司,提供的仅是金融服务,并不能生产理财产品和支配资金,包括支付宝里的蚂蚁财富中的所有理财产品,都不是由蚂蚁金服生产的理财产品,仅是像淘宝一样,提供的是信息匹配,做一个平台,卖东西的还是由不同的商家(金融机构)入驻。

而银行不管是存款还是贷款,或者相关业务,银行方面都有资金支配权。

再说了,银行牌照不是想拿就能拿的,比如民营银行中的网商银行,能拿30%的股权就已经是上限了(微众银行,苏宁银行等都一样),因为银行的权利不能过度集中,万一决策不利,影响范围极广,实体企业可能因此遭殃。

而货币基金基本情况都被规范且规定,比如在《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了什么能投什么不能投,以及规定投资标的期限等等,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要往不好的说就是个摆设,货币基金收益只是徘徊在市场无风险利率上下,收益基本由市场利率决定,跟基金经理并没有多大关系。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把余额宝的规模当成蚂蚁金服的资产,也把蚂蚁金服理解为银行,且持有百分之百的股权,那也成不了第四大行,要排也排在十几名后,前面有四家国有银行,中间有个邮政储蓄银行,在后面还有12家股份制银行,最起码要排到17名以后。

比如平安银行资产规模3.34万亿,营业利润85.84亿元(一季报),而蚂蚁金服2017财年的税前利润才55.63亿元(据阿里财报显示,蚂蚁金服2017财年向阿里巴巴支付了20.86亿元的专利使用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21世纪经济报道》推算,蚂蚁金服2017财年的税前利润是55.63亿元),要算营业利润还要减去相关利息费用等等。

蚂蚁金服为什么会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而平安银行只有1500元人民币?这是由行业决定的,而不是规模和利润决定的,银行的市盈率五六倍,而互联网行业估值几十倍几百倍,这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要将蚂蚁金服变为银行,那么它的估值就要远低于平安银行的了,所以这毫无可比性,不管是将蚂蚁金服作为银行看,还是不

做为银行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