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爲什麼第一件事就要殺死商鞅?

用戶65865720671

若要新法得以實行,嬴駟就不得不這樣做,而商鞅也是因為觸動了新法而獲罪,只是由於老世族的復仇情緒,導致了商鞅被車裂。而嬴駟自然知道商君變法乃是富國強兵之法,一旦不能平息老世族的怒火,那麼新法就面臨著被廢除的危險,而此刻只要殺了商鞅便能平息老世族的怒火,所以嬴駟也就只有這一條路走了。

嬴駟殺商鞅,也絕對不是為了報當年之仇,當年太子嬴駟亂法,其太傅被商鞅割去鼻子,並且太子也被廢除,若不是贏渠梁念在嬴駟改過自新的份上,這大秦的江山市不會交給嬴駟的。而這其中嬴駟其實是領略到了商鞅當年之意的,就是殺一儆百,讓新法得以快速推行。

商鞅變法其最大的弊端便是操之過急,這自然有贏渠梁的意思在裡面,還有就是當時的情況確實沒有留多少時間給秦國,商鞅在秦地考察之後,便將秦人以前所未曾見過的刑法加之在秦國,而這過程是血腥的,嚴刑酷法成為了當時商鞅推行新法的手段,短短二十年時間裡,便讓秦國化外之民知道守法、尊法,但是老世族勢力卻沒有根除。

商鞅變法若是在和平時期,那麼自然可以不必如此,但是戰亂時期,若秦國不短時期內崛起,那麼變法的成果就將成為他國之物。嬴駟處死商鞅,就是為了平息老世族的怒火,並且把商鞅之死歸罪於老世族。沉寂兩年之後,嬴駟採取強硬手段將老世族給徹底收拾了,保障了新法得以繼續推行,而此時秦國百姓幾乎全部都是支持嬴駟的。說明商鞅之死,其實也是變法中的一部分,只是商鞅本人未必料到而已。


小司馬遷論史

那個時候的秦國,正處在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潮中,躊躇滿志的衛國庶公子商鞅,正欲將畢生所學在這片國度推行,想要在短時間內,給這個古老的國度打下激素,幫助他們迅速崛起。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春秋時期的秦國,並不強大,他們在中原各諸侯的眼裡,不過就是一方蠻夷,受盡冷眼。故此秦國國君幾代人,奮發圖強,誓要一雪前恥,讓諸侯們刮目相看。於是,秦孝公與商鞅,一拍即合,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各自的利益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秦國渴望強盛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商鞅變法的力度就會有多麼徹底。

只是,徹底的變法,終究會觸動某些階層最深處的利益,法令推行初期,就遭到各種質疑聲不絕,再加上中國,是人情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之間,總有著繞不開的情分,一時間,變法遭遇了瓶頸期,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候,有一個人,卻偏偏撞進了這個旋渦。

這個人,就是太子嬴駟。

他做了什麼呢?很簡單,他犯了事兒,而且是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或許太子嬴駟——這個國家的未來繼承人,因為自己身份的特殊,壓根就沒把這件事兒放在心上。那他到底犯的什麼事兒呢?史書上沒寫,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變法總指揮商鞅卻眼前一亮,太子犯法,終於讓他找到了解決目前改革困境的辦法。

大家知道,但凡要革除宿弊,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從高層找一個犯事的出頭鳥,解決了這個出頭鳥,其餘的小魚小蝦還敢說什麼呢?正如《紅樓夢》裡探春準備改革賈府後,平兒告訴秋紋的話——“這什麼大事。你快回去告訴襲人,說我的話,憑有什麼事今兒都別回。若回一件,管駁一件;回一百件,管駁一百件。。。正要找幾件利害事與有體面的人開例作法子,鎮壓與眾人作榜樣呢。何苦你們先來碰在這釘子上”。

而這次,太子嬴駟就很不幸地,率先碰在了商鞅這顆釘子上。

既然自己撞上來了,商鞅也就不客氣了,他堅決依法令要處罰太子,但由於太子是未來的繼承人,不便施刑,故此這個倒黴的重任便落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的身上,遂“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此事一傳開,人人都自危,連大秦太子都沒逃過懲罰,咱們又算什麼有臉的?從此,法令得以順利推行;從此,公子虔與商鞅的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而太子事件過後沒幾年,在商鞅變法更加深入的時候,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公子虔再度犯法,這一次商鞅不再客氣了,直接就對公子虔處以了劓刑——很不幸地被割掉了鼻子。

堂堂太子老師,兩度被刑罰,這件事,被公子虔視為奇恥大辱,疼痛事小,貴族面子事大,於是之前結下的樑子轉變為了深深的仇視,商鞅已置身於險境而不自知。

一晃數年,曾經窮苦落後的秦國終於強大了起來,而大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在他死後,嬴駟即位,也就是當年那位被商鞅處罰的太子。

公子虔終於等到了反擊的機會,他聯合眾人向嬴駟告發商鞅,說其想要造反,這一舉動正合了嬴駟的心意,他立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逼逃亡,到處溜達了一圈而無人肯收留,於是只好發兵抵抗,最終因兵力懸殊,被秦軍殺死在鄭國的黽池,死後被處以車裂之刑。


成周子

商鞅別名公孫鞅、原本戰國時期的衛國人。聽說秦孝公求賢若渴,然後就隻身入秦了。

當時秦孝公一發出求賢令,各國人才雲集國都,秦孝公第一次見商鞅,商鞅向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孝公不感興趣。認為這都是老生長談。後來商鞅改了一個話題,以“伯術”為題展開話題,誰知正中孝公下懷,兩人交談三天三夜,孝公尤不過癮。孝公大喜,封商鞅為左庶長。於是,商鞅醞釀實施變法。

要變法談何容易,人們早已習慣了“常法”,商鞅第一步就是立信,就是讓人知道國君說話算話,“徒木立信”這個成語就是由他而起的。有了信譽,人們相信了商鞅“令出必行”,接下來就是實施新法。

第一次實施變法,一是頒佈法津,制定連坐法;二是獎勵軍功,鼓勵秦人作戰勇猛;三是重農抑末,發展農業生產,鞏固和發展封建生產關係;四是建立郡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

第二次變法,一是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二是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三是遷都咸陽,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前350年,秦孝公根據商鞅的建議在咸陽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

大規模的改革必然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但同時也種下了被殺的隱禍。

這樣過了10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

商鞅不但能夠變法革新,帶兵打仗也毫不遜色,兩次大敗魏軍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

商鞅的變法有人認為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當時他的朋友趙良多次勸說商鞅不要樹敵太多,但為了秦國利益,商鞅一直不聽勸告。

正在商鞅春風得意之時,前面提到受到懲罰的太子師傅和公子虔等人藉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此時秦孝公已死)於是派人捉拿商鞅。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並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討之,商鞅兵敗,被殺於鄭國黽池(今河南澠池)。其屍身被帶回咸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

商鞅雖死,他所推行的新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影響著秦國乃至以後的秦朝。


秉燭讀春秋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摘自《史記-商君列傳》

一、車裂商鞅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題頭引述自《史記》的這段文字,看熱鬧的看到了“秦惠文王車裂商君”;看門道的應該看這句“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這句話才是秦惠文王怎麼殺商鞅的。

前半句“莫如商鞅反者”,內容簡單直白,商鞅是因謀反罪被殺。後半句“遂滅商君之家”,同樣簡單直白,商鞅被滅家。問題就來了,謀反歷來是滅族大罪,結果卻是滅家。這說明了秦惠文王對商鞅是手下留情的。

二、告發、捕、逃亡、拒入、反叛

1、【公子贏虔告發商鞅欲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想造反、或者準備造反。想造反、準備造反,有罪嘛?秦是法治國家,現在能看到《商君書》、《雲夢秦簡》,想,準備,都不是犯罪。------這段記載,明顯有漏洞。

2、【舍人無驗者坐之】。翻譯成白話,就是“收留沒有身份證的住店,店主會被連坐的”,這裡涉及到商鞅變法的兩個具體舉措:照身帖和連坐。我們現在人都有一張身份證,而照身帖就是商鞅變法時發明的,經過歷史的演變,最終變成了今天的身份證。連坐又叫連坐罪,就是有關聯的也要被論罪。

這個記錄有點搞笑。商鞅建立的照身貼制度,商鞅自己沒有照身貼嘛?商鞅被後世儒家列為酷吏的典型,而酷吏向來是嚴格依法,不講人情的。商鞅若自己不用照身貼,就不是酷吏了。再說了,以商鞅的智商,逃跑時會忘記攜帶照身貼嘛?說商鞅有多壞有可能,說商鞅有多蠢,嘿嘿,就太離譜了。

3、【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公子卬仇恨商鞅,不讓商鞅經過魏國逃跑。這句話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公子卬是個蠢豬。仇恨商鞅,幹嘛僅僅不讓商鞅經過魏國?拘捕商鞅,送給秦國,不是更好的選擇嘛?第二,商鞅是個蠢豬。跟魏國這麼大仇恨,被秦國追捕逃跑,幹嘛還要選擇魏國作為逃路呢?跑到魏國找死、還不如不跑。

4、【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帶領粉絲們發兵攻打鄭(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可以理解。但是,當初逃魏是背叛了粉絲。逃魏失敗回來再著急粉絲們發兵,是粉絲們愚蠢、被拋棄了還不計前嫌跟隨商鞅謀反?商鞅的擁戴者們統統是腦殘?

5、【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殺之“,說明商鞅在鄭就被殺死了。哪後面的車裂,是車裂商鞅、還是車裂商鞅的屍體?

綜上1~5,司馬遷先生這段記載,說了太多謊話。《史記》的這段記載,適合弱智者傳看。

三、商鞅被車裂是好事、還是壞事?

商鞅變法、車裂商鞅都是鐵證無疑的。有功之臣犯了謀反大罪,是應該被處死、還是應該頒發個免死金牌?作為現代人來說,當然是選擇前者。功是功、過是過,以功抵過對社會的危害太大了。

另一方面,如商鞅這樣有大功於秦國的,犯了謀反罪同樣會被處死。這不正是彰顯了秦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精神嘛?我們應該為之鼓掌、應該對商鞅更加肅然欽敬啊。

綜述:《史記》有關商鞅被車裂的這段記載,充滿了儒家虛偽的道德說教,也充滿了儒家能力低下的特徵。造謠都造的漏洞百出。我以為,商鞅變法、車裂商鞅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但沒有這麼多跌宕起伏的情節。這些情節都是後世儒家,以”春秋筆法“偽造了《史記》。此非臆斷。司馬遷的《史記》被後世大幅度”修改“是不爭的事實。連司馬遷自序的說明的全130篇,其中十篇有序無文,後世都幫司馬遷補齊了。

至於是不是”第一件事“,就更扯淡了。不足論。


滄桑短笛

歷史的迷霧我們已然無法揭開,然而,我們後人,能夠發揮合理的想象去還原那個場景……


第一:商鞅與秦孝公的關係可謂千古無一,珠聯璧合,鐵打的兄弟不為過。BUT,秦惠文王就不同了,少年時犯的罪就必然把他推向了商鞅的對立面,這個對立面,是人性的對立面,而非政治觀點的對立面。 第二:功高蓋主!孝公一世,因其共同的人生目標,以及相互信賴的信任,還有所達成的成績有目共睹,更有因法制概念形成的因素,君臣之間和睦相處,彼此無間。而到惠文王一世,這種互相支撐彼此寄託的信賴沒有了,取之而來的是隔代的疑忌與對權力的忌諱。 第三:復辟勢力的反撲!復辟勢力在孝公時代幾乎偃旗息鼓,然而因太子案所牽扯的事情,註定了在孝公之後,必有一場驚天之變。 第四:秦惠文王想借商鞅之亡的力量與事實,坐實復辟勢力的罪名,從而一舉剷除復辟勢力。做到法制精闢,後發制人。 第五:作為公子贏虔,有前仇在身,說對商鞅沒有私仇完全麼可能,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惠文王必須依仗公子虔的力量。 第六: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甘心情願的引頸受戮,如果商鞅當時自立崛起於商地,恐怕以當時的政治環境,惠文王是沒法進行有力反撲的。


商君大哉!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自古至今,唯商君與敬愛的周總理可領之。難怪嬴政後來繼位會想,假使自己是惠文王,當時會義無反顧的與商君站到一起,剷除復辟勢力,維護法制文明,一主內政,一主外戰,何來惠文王初期六國攻秦之囧迫…


斯坦森丶郭達

因為變法,是一件得利於民,但是罪人的事情

商鞅變法是讓秦國變得更強更好了,但是商鞅也得把秦國貴族都得罪了。商鞅變法,在秦國推行軍功爵制度,這個改革本身動了整個秦國貴族的蛋糕,確實是實實在在給秦國一般的百姓發一個紅包。因為百姓可以通過軍功改變自己的社會階級,即便是奴隸都可以通過軍功為自己贖一個良民身份,一般平民則可以通過軍功一步步往貴族階層邁進。然後,秦國算軍功法式,可以說是比較公平的,也可以說是簡單粗暴的,直接算敵人首級。不過,這個大好的紅包領取的時候,有很多限制,比如實行什伍連坐法,也適用軍功。說白了,一場戰爭下來,如果你自己殺了很多敵,但是你所在小組有人陣、脫逃等等,你的軍功也是要扣。

軍功爵制度下,真正平民升到徹侯,基本上是可以用罕見來形容的,奴隸就更不用說了。但是,軍功爵制度對大部分秦國中下層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事情,打破了人的階級觀。原本週朝都是世親世祿,你很優秀,你爹只是一個大夫的話,那你如果是長子,繼承家宗最多就是一個大夫,你不是長子,你只是一個士。有軍功爵制度,你會打戰,有功勞,就可能爵封徹侯。軍功爵給了人一層希望,很大跨度跳級其實很難的,但是中層跳上層,下層跳中層的難度,在商鞅變法之後降低了很多。那麼我們可以看出商鞅變法得罪秦國貴族是什麼階層,就是上層的貴族。

商鞅變法為了立信、立威,對違新法是秦國貴族是毫不客氣的嚴肅處理。所以,商鞅割了公子虔的鼻子,黥了太子之師公孫賈的面。說起來,公孫賈被黥面,不是因為公孫賈犯法,而因為太子駟犯了新法,公孫賈是頂包了。商鞅在當政的時候,他已經把下一任的大王提前得罪了。公孫賈,公子虔等等在商鞅變法中利益受損的秦國上層貴族,他們對商鞅肯定不滿,甚至是恨之入骨的。

所以,秦孝公死,秦惠文王上臺(太子駟),怎可能不處理商鞅。於私,他們本身關係就不好啊,誅商鞅還老師的人情。畢竟,公孫賈是為了嬴駟背鍋黥面的。於公,平那些上層貴族之怒。上層貴族在戰國來說,他們是抓握諸侯國命脈的人。因為他們大都處在要位,世代積累聲望財富很多。這些人家中門客肯定是不少的。說白了,不可能一次二次變法就可以把他們全部罷黜,這樣會橫生很多事端,只能慢慢削弱。變法過程就是一個逐步消弱的過程。過程中,顯然得有棒有棗。秦惠文王上臺後,他的態度很明白,變法這大棒是肯定要繼續打下去,商鞅嘛,他是可以當棗發給那些貴族消消氣。

商鞅被車裂,是因為他的罪名是謀反。這個謀反罪,其實有點尷尬。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的是“欲反”,實際上他們也沒有充分證明,秦惠文王就已經下令追捕他了。商鞅被迫出逃,其後他潛回封地,發動邑兵攻打鄭縣。這事情算是被做實吧。


柳氏異聞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被公子虔誣陷謀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然而秦惠文王嬴駟真的如此記恨對秦國有功的商鞅?

嬴駟殺人犯法,按照當時秦國風土人情及秦孝公快意恩仇的性格,極有可能一劍殺死自己的兒子以保全來之不易的變法成效。當時任職左庶長的商鞅急中生智,在不破壞律法的前提下,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及公孫賈,僅僅是放逐嬴駟,保全了嬴駟一條性命。

嬴駟在做流徒的幾年裡,使他脫去宮室之氣。沉潛民間數載,對秦國新法有了獨到的深刻認識,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商鞅及秦孝公的變法不易。這也是後來他繼承王位殺死商鞅卻不廢除新法的原因。

秦孝公重病時,商鞅力薦迎回嬴駟並重新冊封為太子,部分小說記載商鞅還擔任過嬴駟的太傅。

由此可見,商鞅實際是太子嬴駟的恩人。秦惠文王作為一代雄主,繼承王位後不會不知道商鞅用意,所以歷史上嬴駟和商鞅不可能有不可調和的仇恨。而殺商鞅卻是另有意圖。

首先,商鞅功高蓋主,其民間呼聲早在秦孝公時期就已達到頂峰。確定殺商鞅的極有可能是秦孝公臨終遺願,要為嬴駟掃清障礙。

其次,秦國朝廷多記恨商鞅。新君繼位,自然安撫朝廷官員,尤其是一些老世族,殺商鞅可以鞏固秦惠文王的王位。

最後,商鞅之死,也是為嬴駟日後肅清老世族、向六國出兵有了冠冕堂皇的旗號。

商鞅之死,對於秦國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算死的偉大了。

商鞅實際在彤地已經戰死,歷史上的五馬分屍僅僅是一個過場而已。

集法家、兵家於一身的衛鞅,用一個慘淡的結局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讓人唏噓不已!


換個角度談歷史故事

殺商鞅者,商鞅也,非秦惠王也!


有一句老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鳥獸盡,良弓藏。還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叫:no zuo no die!

\n

關於商鞅變法灑家就不做過多的敘述了,初中課本就有。可以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王朝的強大和一統六國,沒有秦王朝的振興,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從這個意義來說,商鞅是一個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人。

\n

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個對秦國居功至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最終卻落得個以車裂之刑而悲慘收場呢?

\n

要知道在中國的皇權君主時代,你可以得罪任何人,但絕對不能得罪最高統治者,否則就會落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場,因為他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予奪大權,商鞅得罪的卻恰恰當朝天子。

\n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觸動了秦國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尤其貴族階層。當時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孫賈和贏虔就是其中之一。贏虔除了是太子贏駟的老師之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秦孝公的兄長。

\n

彼時太子贏駟年方十四歲,雖然年輕氣盛,但卻激情有餘而理智不足。又兼其恃太子的身份而狂傲無比,因此反對新法的公孫賈和贏虔便利用這一點,故意教唆他殺了好多人。商鞅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考慮到太子尚未成年,所以按法令處理了他的監護人,即他的兩個老師公孫賈和嬴虔。商鞅的解釋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為了推行其變法也真是拼了。於是公孫賈被處以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刺字並塗上墨。而嬴虔也捱了板子!而在商鞅新法實施四年以後,公子虔又因觸犯新法,結果被判處劓刑,也就是把鼻子給割了。

\n

雖然這一系列舉動讓商鞅名聲大噪,也樹立起了自身以及法度的威嚴,但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俗話講,打狗還得看主人。商鞅對太子老師公孫賈和贏虔的懲罰,疼在他二人身上,但也傷在了太子的心上,打的是他太子贏駟的小臉。果不其然,在公元前338年贏駟登基成為了秦國第一王——秦惠王以後,仍然對當年被“打臉”之事耿耿於懷。這便是商鞅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n


如果僅僅為此,就認定商鞅殺身之禍難逃,那也太輕看秦惠王了。為人臣者,最忌諱的是功高蓋主。為了鞏固王位,剷除對自己權位造成威脅的異己,卸磨殺驢就成為許多君王慣用的伎倆。

\n

贏駟雖然曾經少不更事,但長大以後還是很善於謀斷,很有作為。他不僅能重用嬴華、異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能重用大量的外籍人才。諸如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魏人他都能委以重任。那為何又獨獨容不下一個身為衛人卻效忠秦國的商鞅呢?關於這一點,《戰國策》中“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這一記載可以說給出了一個準確的答案。

\n

商鞅通過變法,展示了自己的過人的治國理政才華,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聲望。商鞅的這些威望甚至讓秦孝公都要將王位傳給他,且不說這是秦孝公的虛情假意也好,還是試探性的陰謀也好,最起碼對秦惠王這個新主來說,肯定是如鯁在喉如芒在背。且這樣的傑出人才不能為己所用,也斷斷不可為他國所用。那麼唯一的抉擇就是一個字:殺!

\n

自商鞅強勢推行新法之始,他的悲慘命運就毫無懸念的註定了。而所謂公孫賈和贏虔誣告商鞅謀反的挑唆之言只不過是一個莫須有的藉口而已。



對此,太史公有云:“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雖然此一評論不無偏頗之見,但也恰恰說明,性格決定命運!自商鞅棄衛入秦之日,自商鞅大刀闊斧不計後果地強推新法之時,他就已經為自己挖好了墳墓!

\n

而評價秦惠王甫一登基便以謀反車裂商鞅,其實可以看出包括除掉商鞅,並藉此剷除公孫賈和贏虔,實為樹立自己的威信,剪除對自己王位的威脅,鞏固自己的政權的果敢決絕之舉,由此也初顯了他作為大秦霸業奠基人的王者之相。


無坡居士


商君之死是一場“以身保法”的政治交易,商君之所以入秦變法,是秦有變法的必要條件、戰國時期、文華燦爛,天下思變、諸侯國變法不止秦一家、但這些變法改革都是以不觸碰或是不徹底改變諸侯國世襲權利的前提下進行的,但商君之法是徹底改變諸侯國權力結構的變法、所以商君之法必須要有一定的必備條件.

商君變法前秦孝公的老爹與魏國大戰、戰後國力耗盡 秦公死、國內貴族一戰死傷殆盡、這是褲衩子都輸乾淨的節奏!孝公繼位直接面對的就是亡國之危、秦國想圖存就必須改變、這也就形成了商君入秦變法的必要條件.

一.秦亡國之危近在眼前.

二.秦國貴族在與魏的戰爭中被嚴重削弱、這樣觸動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沒有多少力量反抗.

第三.秦孝公不想做亡國之君一力支持變法.

第四.秦國獨特的地理位置.

以上四點促成商君入秦變法.

只要明白以上四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秦孝公死後商君必須死.不明白?那我就說明白!秦國經過商君變法修養生息已經沒有亡國之危、秦國貴族也在變法中得以恢復、這時候他們自然而然的將目光轉向國內、以前有亡國之危,如果不支持變法秦國就亡了、秦國亡了貴族也就亡了,所以在亡國之危的壓力下他們就只能為了保全既得利益與商君妥協支持變法,至少保證不下絆子,不反對.但一旦亡國之危過去、國力恢復、他們就要將失去的特權收回,這就形成了與商君不死不休的局面、秦國貴族不能將矛盾指向秦公、那就以求的商君死來達到人亡政息目的.可惜他們算錯了,秦公是個英主、秦公看清了國內貴族反撲的目的、為保商君之法,就順水推舟將商君俸給秦國舊貴族洩憤以緩解國內矛盾、商君一死商君之法就變成了秦公之法、舊貴族也就沒有反對秦法的道義支撐從而保全變法成果!


蕼無忌憚

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中變法最徹底,也是最有成效的變法。



變法的效果顯而易見,使秦國由一個遊離於中原諸侯國邊陲的小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末期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為後來秦國統一華夏奠定了基礎。下面來分析一下商鞅之死的原因,如下:

一,秦國惠文王與商鞅有私仇:

商鞅變法期間,苦於找不到立竿見影的辦法,這時候,歷史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惠文王的老師因為貪汙犯法,被商鞅逮了個正著。決定殺雞給猴看,隨即割掉了惠文王老師的鼻子,之後惠文王的老師在惠文王面前哭訴,我想此時惠文王已經與商鞅結下了樑子,這件事也為商鞅帶來了殺身之禍。

二,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指導思想,就是在削弱和剝奪舊貴族的權益的基礎上,給寒門之子以入仕的機會,比如規定爵位不過三代,三代之後沒有功勞將取消貴族特權,普通人按照軍功可以封爵,有機會進入秦國上層。這些措施,雖然提升了秦國國力,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歡迎,但是卻明顯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所以他們必定對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在世時支持商鞅還好,一旦秦孝公去世,失去了保護傘的商鞅必然會招到那些舊貴族的報復,群起而攻之。



三,無論是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還是與商鞅有怨的惠文王,在他們眼中,商鞅只是一顆棋子,如果有需要,商鞅必須死,所以商鞅最終成了,秦國國內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秦國並沒有因為商鞅之死而廢除變法,但是又必須給那些老貴族們一個交代,一個可以發洩的對象,所以,商鞅的死就再適當不過了,即討好了貴族,又不影響秦國的發展。


最後,商鞅被五馬分屍,結局悲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