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多數日本人怕退休?

生活搜吧

這是日本的今天,也許就是中國的明天。

胡哥曾在東京有個很奇葩的發現,就是停在路邊等客的“的哥”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或許叫“的爺”更合適……

同行的日本小夥伴介紹說,這在日本是很常見的情況,很多崗位都有老爺爺老奶奶在上面奮鬥。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日本的老齡化一直以來就很嚴重。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資料,2010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000萬,後老齡人口為1419萬,到2025年老齡人口將增加到3500萬,後老齡人口將達2179萬,相當於前者的1.54倍。

1990年時每一位65歲以上老人由5.1個20歲至64歲的勞動人口供養,2010年減少到2.6人,2025年將減少到1.8人,2060年將減少到1.2個勞動力供養一位老人。

不久前,日本老年學會提議,將老年人的定義從目前的65歲提升至75歲……不滿75歲不算老年人……

這下大家知道為什麼日本老年人不敢退休了吧,退休了就沒人養了啊!

年輕人太少,家庭供養無從談起,雖然自己在工作的時候有儲蓄,國家也有福利保障,但失去工作之後將失去最大的收入來源,老無所養,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雖然有很多日本人會認為,“公司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經驗和人脈對公司有很大幫助。可惜,這只是在大公司才有這種情況。

更普遍的情況是有的老人退休之後千方百計又去找工作,去做那些年輕人不願意做的工作,服務生、保安、門衛、清潔工、廚師。比如胡哥在東京一家小餐館吃飯的時候,那裡的服務生就有幾個彎腰駝背的老奶奶……

很多人都喜歡談日本人不服老、不肯老,其實在胡哥看來這只是他們不敢老而想出來的託詞而已。

中國現在也在進入老齡社會,預計退休年齡也會慢慢推遲。

而我們這一代,就將見證七老八十還奮鬥在工作第一線的景象,或許就有你我的身影。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聽說過“粗大垃圾”和“粘在地上的落葉”這類的詞彙嗎?這兩個詞是專門用來比喻日本退休後的男人的。“粗大垃圾”願意為使用多年的家用電器,費電、老舊、佔地方、處理的時候還需要花錢;“粘在地上的落葉”形容掃都掃不起來的落葉,因為樹葉大多在秋天飄落,所以用來形容“人到暮年”非常貼切。透過這兩個詞,大體可以瞭解退休後的男人在家中的地位了吧?

一、為什麼退休後的男人被稱作“粗大垃圾”和“粘在地上的落葉”呢?

這得從日本人的婚姻分工模式說起。日本人遵循“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女人婚後大部分會選擇辭職,在家生兒育女和做家務,偶爾打工補貼家用。在日本,家裡老人是很少幫忙帶孩子的,所以,不管生幾個孩子,都是由女方一手拉扯大。日本女人的興趣蠻多的,除了生兒育女,還會學習音樂、插花、美術等。日本的銀行和辦事機關在週末是不運營的,工作日下班也比較早,所以要辦理各種手續的話,基本上都是主婦在操持。

丈夫在外賺錢,負責養家餬口所需的開銷。丈夫在養育子女方面的付出不多,而且日本人工作比較拼命,早出晚歸是很正常的事。有些男人連送西裝去洗衣店都不做,更別提具體家務了。日本人在職場中按資排輩,所以退休時的職位基本上是管理層。

男人還在工作的時候,是家裡的經濟支柱,所以女方會對男方相敬如賓,但是退休後,男人還是像以前那樣對待妻子的話,妻子大多會感到厭煩。因為,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不會做家務的“粗大垃圾”,甚至還保持著在工作中的“命令”語氣,會讓妻子很惱火。有些男人在退休後失去了原來的社交圈和生活習慣,不得不處處粘著妻子,才有了“粘在地上的落葉”這樣的諢名。

二、日本女性敢跟丈夫叫板的底氣來自哪裡?

答案是來自日本對女性權益的保護,以及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簡單地說,日本是保護女性在婚姻中的付出的。如果兩人離婚,女方可以帶走一半的共同財產。

具體說來,

①日本公司的體檢、保險手續等,包含配偶;

②如果因男方出軌導致離婚,男方要向女方支付慰問金(這個是約定俗成的,不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

③無論女方有沒有工作,男女雙方在原則上各佔一半家產;

④離婚時,孩子的撫養權側重於判給女方,因為男人真的沒時間帶孩子,在撫養費方面有《離婚子女撫養費核定表》可參考;

⑤在退休前離婚的,夫妻雙方分割繳納社會保險的責任,也就是分開繳納保險,如果在退休後離婚,則分割領取保險金(主要為養老保險)的權益。

老夫老妻的時候,女方在經濟上不依賴男方,子女也已經長大成人,如果對婚姻感到厭煩,可以申請離婚,這就是日本的“退休後離婚”。總體上看,退休後的日本男人,真的蠻“可憐”的。

三、重返職場的“退休老人”

老年人退休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中國老人也是這個樣子,老年人很怕孤獨。由於之前在職場中“被需要”,剛剛退休的時候會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這種情況下需要家人來細心安慰,如果不能得到家庭的溫暖,倒不如重回職場中了,最起碼能維持之前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另外,日本人比別的國家的人長壽,65歲的狀態不遜色於50多歲的人,因此,再工作5年或者10年都沒問題。

以上是對大部分情況做的闡述。現實中,還有一些終生未婚的人,他們退休後要麼做自己的事,要麼迴歸職場。


蘇菲的日本

日本人怕退休,是日本社會老齡化造成的。

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2016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中,工作的佔25%,超過美國的19%,是G7成員國中最高的。

因為養老金問題,日本政府和社會揹負著巨大的壓力,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老人不能放心退休。此外,老年人口太多,勞動力緊缺,日本政府和企業同時鼓勵老人推遲退休,出來工作。

日本政府會給65歲仍在工作的老人提供補貼,鼓勵他們繼續工作,這是為了減輕政府養老金的壓力,也是為了補充勞動力的不足。因為勞動力不足,日本的“過勞死”問題突出,可見老齡化有多嚴重。

一些企業,與達到退休年齡的人續簽合同,或者根本不設退休年齡,是出於商業的考量,是為了保住老員工的人脈和技術,繼續為公司創造價值、培養新人。

除了社會和企業出臺政策鼓勵老年人工作,有些老年人也認為,只要身體健康,就會繼續工作。

然而,並不是每個工作的日本老人都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

實際上,僱用老年人工作,企業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不僅要考慮高齡員工的健康狀況,還要考慮老年僱員長期身居高誒,是否會對年輕員工的士氣造成影響。因此,即使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多企業仍不願意接受老年僱員。

總之,因為養老問題,日本老人因為擔心未來的生活而不得不繼續工作。當然,這其中不乏為了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而自願出來工作的老人。


GET資訊

這背後,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錢”,一個是“人的意識”。

日本是個富裕社會,中國人都這麼想,這麼說。然而,生活在高物價、高生活成本國度裡的日本人,卻不怎麼想。

(1)日本老人對年金收入能不能養老抱持著極大的不確定

日本老人老後生活質量如何,全靠他年輕時候努力的程度如何。如果進的是個靠譜的單位,交的退休金比較完整,單位效益比較好,那麼老後每個月可能還有個20萬日元上下的養老金(平均),當然也有單位很好的老人,一個月領個3、4、50萬日元也是有的。

當然了,不是每個日本老人都有這麼幸福的晚年生活。年輕不努力,年後退休金不夠,或者年輕時進的單位不景氣,下過崗,倒過閉,反正日本經濟已經不景氣20年,年輕時轉崗失業的大有人在,搞不好年老後還要支援一下家裡蹲的兒子,孫子,這些危機感讓日本老人都不得不考慮,是不是應該再幹點事退休。

最要命的是,日本財政債務已經是GDP的一倍。物價在上漲,年金基金在貶值,現在投進的錢,20年後夠不夠養老,成了日本社會的最大疑問。更掉詭的是,日本曾經還丟失過大量年金資料,我究竟交了多少錢,突然沒有了紀錄,讓日本人對日本政府的年金兌現能力越發懷疑。

(2)日本社會沒有兒子、孫子贍養老人的意識

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很多文化,但是“孝”這個文化沒有學多少。隨著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結束,日本社會早已經陷入了家庭崩潰的“後現代社會”。不但家庭人丁逐漸稀少,而且家中的兒子,孫子長大後,除了窩囊廢,宅男等要啃老外,大部分都寧願自己出去住。他們沒有多少贍養家中老人的意識,一年見一次,甚至幾年不回老家一次,再正常不過。

在這種情況下,家中老人萬一出點事,基本上很難指望兒孫。越來越多的老人“孤獨死”,去世許久才被發現,這已經成為了日本社會一個嚴重的問題。

為了自己晚年能活的體面一點,越來越多的老人活到老,幹到老。

(3)日本老人不想自己被說成“沒有用的垃圾”

日本的敬老文化並不濃郁,本來一個人老了,本應該享受天倫之樂,但是上述已經說過了,自己生的孩子,不一定來照顧自己,在日本社會,大家對老人的同情心也越來越淡漠。

比如上地鐵上的慢,走路擋道等等。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不是說過嗎:“日本財政尤其是醫療支出無限龐大的原因,就在於老人們活得夠長”。此言一出,引發了軒然大波。國家領導人尚且是這個意識,更何況其他人。

為了不連累他人,也為了自己活到老,學到老,貢獻到老,越來越多的日本老人,開始老後繼續工作。

其實,我們也不必笑別人,別人的今天,搞不好就是我們的明天。你說呢?


北京不冷東京熱

此問題我嘗試集中在實際層面上去討論分析。

日本於98年才依據《高齡者僱用促進法》,把退休年議訂為六十歲。 但其實此乃參考數字而已,能否落實視乎勞資雙方的決定,並非法律上必須要執行的安排。

六十歲退休的話,衍生的問題是與養老金不銜接。 日本的養老金,即國民年金及厚生年金於法律修訂後,支付時間延後了,以戰後生育高峰期即47至49出生的一代人而言,即需要至六十五歲才可獲養老金。 簡言之,一旦在六十歲退休,就會出現五年的空窗期,淪為全無收入的蝸居初老。

不過04年《高齡者僱用促進法》的修訂,基本上已默認了六十五歲才是退休年齡。

至18年初,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將逐步延後,由本來的六十至六十三歲,推至六十五,而最後目標為七十。 但不要以為便可解決了養老金接軌的問題,因為此建議背後的隱衷,就是日本的老齡化太急促及嚴重,所以連養老金的發放,也計劃延至七十。

此所謂實際上,日本老人委實真的怕退休,同時也退不得休,而退而不休復歸職場的老人數目也與日俱增,其實也是一大悲哀。

好了,即使能夠順行退休,又可以領取養老金,是否就可以解決退休問題呢?

據專研日本老人問題的專家大江英樹指出,以總務省的家計調查數據顯示,男性六十五及女性六十組成的老人家庭,以年金構成的養老金為本後,每個月的平均指出應仍欠六萬日元。 簡言之,要補貼當中的差額,就要依仗自己本來的存款。

而若果想退休生活稍為有餘裕及質素,例如可以每月外食一次,以及數月就可以去一次國內旅行等,則最低設定為八萬日元的差額。

因此由此推算,即每月除年金收入外,自己需要應付一百萬日元左右的額外開支。 假設由六十退休又活至九十,則需要有三千萬日元的積蓄才可以應付,而且還未計算任何意外事故的變化,例如身體健康衰退導致的醫療成本增加等。

大概數字已足以說明一切,日本人怕退休,乃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的無奈抉擇。


湯禎兆

日本人為什麼怕退休 這個問題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日本男人為什麼怕退休,因為以日本人女主內的傳統習俗,現在正值退休年齡的除特殊情況外,基本就是男人了。


提起這個讓日本男人淚流滿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熟年離婚”說起。所謂的“熟年離婚”是指正在步入老年的夫妻離婚現象。這種社會現象被引起廣泛注意,是由於2005年《熟年離婚》電視劇的熱播,斯年,“熟年離婚”四字榮膺為當年使用頻率最高的流行語之一,由此可見,熟年離婚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毋庸置疑,熟年離婚基本都是由女方提出的,常年受理熟年離婚案件的日本法律事務所根據多年來的調查總結出了她們提出熟年離婚的五大理由:一是終於從工作、育兒中解放出來了,又有儲蓄,因此認為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選項,所以才考慮離婚。二是因丈夫退休,整日窩在家裡不幫做家務還頤指氣使,就猶如她們形容的一塊“粗大垃圾”般,這就讓早已經習慣了丈夫上班自己在家自由自在的主婦難以忍受,從而患上所謂的“丈夫在宅精神壓抑症候群”,不堪忍受如此苦痛,故選擇離婚。三是丈夫在外工作期間,雙方性格的不一致還能在育兒、家務等忙碌中被忽略過去,而一旦丈夫退休每日在家,那麼,這種因性格不合而產生的矛盾就會每日不斷地呈現出來,久而久之,認為自己難以忍受這種折磨,故而選擇離婚。四是隨著網絡發達,熟年婚活網站和高齡者組織的活躍,使得她們知道了即使已至熟年,但各種偶遇、新鮮的刺激還是有很多的,從而欲從配偶者的苦痛中解脫出來,說穿了,就是想外遇了,因此選擇離婚。五是基於自2007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的年金(養老金)分配製度,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新的年金分配製度規定,即使離婚,作為家庭主婦的妻子也可以拿到丈夫養老金的一半,這讓欲離婚但一直又受制於需丈夫養老金生活而不得不忍耐至今的熟年人妻們立馬精神振奮起來了,從此海闊天空憑這些“歐巴桑”越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據厚生勞動省關於離婚率和離婚年齡的統計數據表明,那一年日本的熟年離婚率達到了創紀錄40000件以上,實在讓面臨退休的男人們情難以堪。


日本老年男性的噩夢還不止於此,前幾年又開始流行起了“卒婚”,當然,主導者仍然是女性。這“卒婚”又是咋回事兒呢?原來,這個新詞兒是由學生畢業來的,日本人把從學校畢業稱為“卒業”,“卒”即“畢”之意。那麼,按字面來釋義,“卒婚”就是像學生完成學業從學校畢業那樣,婚姻玩完“結婚畢業”了。


日本女性解釋“卒婚”就是在表面上維持婚姻關係的前提下,不拘於“同居”或者是“分居”,夫妻雙方以互不干涉彼此的自由為基準,各自走自己的新人生路,煥發第二春的意思。看著貌似挺美好,可再看她們選擇的“卒婚”年齡就明白她們又是在和丈夫玩陰的呢。

據調查顯示,30至60歲的日本女性在被問及將來“卒婚”的可能性時,回答YES的為56.8%,遠超回答NO的41.4%。而針對卒婚時機的調查,回答為60至64歲的為最多,佔總體被調查人數的35%,其次是65至69歲,佔24%,然後依次是70至74歲的12%,而75歲以上和60歲以下只佔了5%。 白紙黑字的活生生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由這些數據此可見,離婚也罷,還是卒婚也好,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一個“錢”字,其中選擇60歲到69歲之間“卒婚”的女性相加起來為60%,什麼意思,那正是丈夫們退休可以拿養老金的年齡,於是,礙於面子不想離婚但又希望分到丈夫養老金的熟年妻子們,大都選擇了這個年齡段來走向她們經過充分算計的自由。


綜上所述,日本有相當一部分男性,在走向退休時,將面臨著被“卒婚”或者被“離婚”的結局,如此,日本男人他能不怕退休嗎?何況,日本人勤勞一輩子,許多人也確實不願退下來,而且他們還有著不服老的心勁,為了健康也想繼續發揮餘熱,這諸般因素也導致了日本人真的很怕退休。


萬景路看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老齡化是十分嚴重的。就在今年4月份,日本的神奈川縣大和市,突然宣佈,要打造不再把70多歲者稱為老人的城市。那麼大家都應該順理成章的活躍起來,繼續工作了。

辦公室的同事去日本旅遊,說日本開車的司機都是些白髮蒼蒼的老年人,給他們旅遊團開大巴的是一位78歲的老人。儘管很平穩,但他們也擔心了一路。

根據日本的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5%仍在繼續勞動。但是我們中國呢?沒有這種統計數據,因為我們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是50歲到60歲。過了年齡就要退休,單位還不能給你交保險了。實際上我們國家退休後仍然繼續工作的也不在少數,雖然65歲以上之後繼續工作的比例不大,但也大多數會被看孩子、照顧老人等家庭瑣事纏身,其實這也是一種勞動。誰敢否認呢?

我們中國是一個尊老愛老敬老的,但是感覺日本人對老年人的尊重並不大。看過日本動漫的人都知道,日本家庭裡出現老人的概率很小。機器貓裡邊大熊雄的奶奶很早就去世。

蠟筆小新裡面爺爺奶奶在世也不跟他們一起住。這在我們中國一個老大剛上幼兒園,又生了二胎的家庭,真的是不可想象的事,貌似還是獨生子。

其實,跟在日本留學的朋友聊起來,卻是日本的老人很怕自己無用,而且怕自己寂寞死。

日本的家庭分工一般還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不用上班,只在家裡看孩子,做家務。那麼結婚後,只要條件允許,老人就沒有太多跟兒女一起的空間。像櫻桃小丸子那樣的貧困家庭確實不多。

雖然日本老年程度越來越重,但是日本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宅。不願意出來承擔責任。還有很多老年人需要工作,來供養年輕人的情況。曾經看過日本的報道,70多歲的母親能要照看40多歲十多年不出家門的兒子,這是我們中國不可想象的事情。

還是我們中國好的,雖然老說孩子30歲還長不大,但是人和人的關係是相處過來的。老人對孩子多照顧,孩子也對老人更加親密,確實比日本要和諧得多。


暖心人社

日本人之所以怕退休,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口老齡化。

作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人口已陷入負增長。根據日本內閣府統計,2016年,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為27.3%,7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佔據總人口的13.4%,日本人口的高齡化趨勢非常明顯。隨著人口年齡結構及社會觀念的變化,現代日本社會中,家庭成員數量呈現減少趨勢,三代同堂的家庭逐漸變得不常見,父母與未婚孩子同住是主要的家族形態。“核家族化”意味著日本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本應由家庭承擔的部分老年護理工作逐步轉向社會,而社會的養老金和企業年金又無法為日本老年人提供財力以外的支持,介護保險產生的作用也不大,為了住進更好的養老院,只能攢錢“靠自己養老”。

然而不幸的是,對日本老年人來說,養老金是不夠用的。在日本,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僱傭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及介護保險。日本的養老保險分為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及職業年金)和個人儲蓄型年金。基本養老保險又由國民年金(所有國民強制加入)、厚生年金(企事業單位職工加入)、共濟年金(公務員加入)組成。在日本,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企業為節省成本,更多采用非正式僱傭的方式。根據2013的數據,日本非正式員工比例達36.4%。非正式僱員和企業正式員工的收入差異很大,他們普遍沒有強制保險,而且他們是無法享有厚生年金和共濟年金的。再加上日本的養老金制度採取現收現付制,用當前參保繳費來支付養老金。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增多,再加上日本人平均壽命的延長,使領取養老金的期限加長,更加劇日本勞動年齡人口的社會再分配減少、老年人口再分配部分佔財政支出居高不下的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2004通過了《年金改革相關法案》,設定了年金保費負擔上限。又通過法案延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保障養老金財政狀況。換句話說,日本老年人可領取的年金更少了,再加上很多日本60歲左右老人的父母尚且健在,但已經無法工作沒有經濟來源,也迫切需要子女的支援。而日本家庭的子女輩普遍無法負擔養老,迫使他們不得不繼續工作,為自己養老準備更多積蓄。

日本老年人害怕退休,不僅有客觀上的原因,還有生存之外的自我實現。日本人普遍具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社會意識,這種教育的內涵從幼兒園開始,造就了日本人向內求的民族性格。他們遇到養老的麻煩,會先從自己找原因,時刻替別人著想,儘自己所能為別人提供方便。看看自己“還能做什麼”,不希望成為對社會和家庭沒用的人。因此上了年紀的日本老人會普遍體諒子女由於非正式僱傭和經濟不景氣收入較低的情況,比起要求兒女負擔養老花費,他們只要還能工作,就不會在家安享晚年,而是自食其力。


姚廣孝wayne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回答,其中提到一些很重要的原因,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但是有些內容還是闡釋的不夠,分析亦不夠透徹,在此略為補充。

首先,對於大家提到的日本男人與女人在家裡的分工問題,
確實如此,日本男人退休後一般被視為“粗大ゴミ”(大垃圾)。

這一詞語源於一些主婦對丈夫而發的牢騷之中,後來在1981年通過評論家樋口惠子將其介紹至媒體而在日本社會廣泛傳播。

2003年黑川順夫著《不將丈夫作為大垃圾的銀法則》一書中將“大垃圾作為書籍標題”。2010年日本的雜誌《週刊現代》曾經發表《希望丈夫早日去世的妻子們》一文,其中引述了2009年日本內閣府發表的關於夫妻關係的調查結果,對1077名男性就“是否收到配偶的身體暴力、感覺精神方面的討厭以及感覺恐怖威脅、被強迫發生性行為”等進行調查,回答是的佔17.8%。也就是說五個日本男人中就有一個或受到過老婆的身體暴行、或受到過精神虐待、或被強迫發生性行為。此外,曾感覺到生命危險的有4.7%。那麼為什麼表面上強勢的日本男人在退休之後就會遭受這麼悲慘的命運呢?大家可能很快會想到日本男人是不是退休之後沒錢了,就被老婆嫌棄了。答案可能遠不止這麼簡單,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丈夫退休後,打破了妻子長期形成的、已經形成習慣的原有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這種劇烈的變動造成雙方因一時無法適應而產生矛盾。丈夫由早出晚歸變成一直在家,從而給妻子增添了很大的精神壓力,日語稱為“
ご主人在宅ストレス症候群”(丈夫在家精神壓力症候群)。這會導致女性出現頭痛、高血壓、心悸、失眠等症狀。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可能會覺得丈夫好不容易退休了,終於迎來了夫妻團聚、和和美美的共同生活。但是日本人反而認為,這樣破壞了彼此的自由與單獨的生活空間,感覺就是她家裡突然闖進了一個陌生人,這種生活的理念或許是夫妻關係不太和諧、甚至走向“熟年離婚”的重要原因。

其次,日本男人害怕退休除了擔心在家中遭到妻子的冷落之外,事業上的空洞化與失落感亦是很重要的原因。

一般而言,日本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格局基本支撐著日本社會的正常運轉。在這種模式之下,日本男人只有通過工作或事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成就感以及期待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工作幾乎就是他們人生的全部。可能有些人在疑問,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敬業?其實,儘管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可能大多數場合,這種敬業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喜歡”和“熱愛”,而是一種依賴。有時候並不是工作離不開他們,而是他們離不開工作。失去了工作,他失去的不僅僅是經濟的收入來源。他們失去的更可能是自尊、自信,失去了自己的社交圈、失去了很多工作以外的樂趣、失去了那種充實的自我滿足感。因此,一旦退休之後,他們會感覺人生失去了方向、會變的迷茫與消極;交際圈的狹窄,會讓他們生活變得單調、空虛,以至於慢慢自絕於社會。因此,有時候很多人退休之後會選擇再就業,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為了發揮餘熱,而是為了避免自己的人生悲劇吧。

再次,有些日本男人的習慣和能力確實不適應退休後的生活,導致他們對此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

比如,日本男人從來不做家務,倒不是他們有多麼大男子主義,而是日本社會的普遍觀念形成的結果。因為按照一般常識,男人做家務是搶了女人的工作,實際是在指責妻子的無能。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日本男人是從來不碰家務的(當然有一些也會適度幫忙)。他們一大早在吃完妻子準備的早餐後拎包出門,或者和同僚進行二次會、三次會後深夜回家、倒頭就睡;或者一回家放下包、晚餐基本已經準備妥當,打開妻子事先準備的冰啤酒,猛地喝一口

……晚餐後泡澡然後睡覺。整個過程基本就像是一個“貴客”。那麼退休之後,長期不做家務的日本男人肯定不熟悉這些“業務”。所以即便有時候他們“好心”幫助妻子做個飯或者洗個衣服,但是往往需要妻子再次進行返工。久而久之,招致妻子的嫌棄也便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總之,日本男人被稱之為“工作的機器”在某種程度上非常精準,機器,一旦退休,那就是“廢物”。所以,這才是日本人害怕退休的原因吧。


越後湯澤

我對日本一點都不熟,多年前因為轉機在東京只逗留了一天,所以完全沒有資格來談日本問題。那幹嘛還要在這裡囉嗦呢?說來巧合,這純粹是因為我剛好大致看了一本關於日本人老年生活的書,叫做《一個人的老後》(2007年出版),作者上野千鶴子是東京大學的教授,蠻有名氣的。她的這本書還是暢銷書,裡頭的觀點也很有趣。我簡單介紹一下她的觀點,也許會有人感興趣。當然如果說錯了,責任都歸我。



按照這本書裡的描述,退休之後還工作的,主要是男性。在這部分男性中,經濟考慮當然有,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從數據上看,高齡老人中的女性貧困率比男性貧困率高很多。


日本男性退休後還想繼續工作,更多地是因為害怕孤獨。他們原來的生活內容,主要地甚至唯一地,都以職業和工作為中心。一旦退休,意味著失去權力地位、集體氛圍和社交關係。所以退休相當於突然走下坡路,也可以叫做“硬著陸”。但是女性卻相反。日本女性本來就肩負很多家庭與照顧的責任,早就在家人、鄰里、社區中營造出合適的關係和生活方式。對她們來說,退休是一種“軟著陸”。


換句話說,退休後還想辦法繼續工作,很大程度上跟性別、心理和文化因素有關。我自己覺得上野千鶴子的分析應該是成立的。如果從中國的經驗來看,至少在城市裡,情況可能差不多也是如此。


一般關於老齡社會的研究都指出,老年人保持與社會生活的聯繫,保持社會參與感,對其身心健康很重要。上野千鶴子從性別角度來分析日本老人,這帶來一個啟發,就是男性要通過工作來保持社會聯繫,女性則不一定,於是路子反而寬很多,更靈活。由於男性也不能永遠工作,所以在老齡化社會中,男性面對的問題會更大。由此可以理解,相當比例的日本男性甚至希望保持工作狀態,因過勞死而突然離去。這顯然不是經濟考慮了,而是不想面對退休狀態。至於這樣好不好,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