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與無爲 老子求真連載之六

傳播理性解讀,引導科學思維。我是國學新邏輯,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聖人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六

一、詞彙與概念的區別

我們在前邊的文章中討論了經文中有關道無為和水無為的論述,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所講的無為是不能理解為不為的。可能有人會問了,無不是沒有的意思嗎?無為不就是沒有作為嗎? 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假如您將無為這兩個字看作一個詞彙,那麼將它理解為不為或沒有作為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在老子的學說中無為是一個概念,而我們要想了解某一概念的含義就需要知道它的定義了。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就有創造新概念或新詞彙的現象,而我們要理解這些新概念或新詞彙的意義,就只能通過哲學家們為這些概念或詞彙所賦予的特定意義。哲學家為他們特有的概念所賦予的特定意義,就是這個概念的定義。無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所以它的定義我們只能為經文基礎來分析老子是在哪些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還要考察老子是否為這一概念下過定義。

聖人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六

二、經文論述道無為

老子講道與無為的經文如下: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所宗(四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這兩段經文的意義是說,道之為物其形虛無,但取用不盡,它是天地萬物的原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三十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這兩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道雖常無名無為,但又能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必得萬物賓服,天下太平清靜的目標。

道是取用不盡的力量,用於生天地可以使萬物生生不息;用於治天下可以使天太平清靜,實現大治,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然而道卻是一個無名無形,為虛為無的事物,所以道生萬物,以道治天下便是一個以虛生實、以無生有的過程,經文第三十四章概括如下: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以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以名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道無名無形,將自己歸於虛無,隱於萬物之下之後,就是為小。然而它生養萬物使萬物得以生生不息,所以它同時又是萬物的父母和主人,所以道也是萬物中最大的事物。有萬物主之實而不居萬物主之位,這就是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經文中又將這一關係根括為: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十章)。

聖人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六

道有衣養萬物之功,所以我們就不能將無為理解為沒有作為。那麼,老子為什麼又要說道是無為呢?是因為道在生養萬物的同時總是處下,常名小、名無而不爭居萬物之上之前,不爭做萬物之主。所以無為是指在生養萬物、功於萬物的同時而不爭居萬物之上,不名萬物之主。也就是經文中所概括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推論說:對於萬物沒有任何功勞與貢獻,也不爭前處上那是不為,而不是無為。對於萬物有貢獻有功勞的同時又爭居萬物之上之前,為王為主,那叫做有為,而不是無為。所以,我們就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是老子對於無為概念所下的定義。

三、經文論述水無為

經文中又談到水也是無為的,那麼我們就要看看對經文中對水無為的論述是否適用於我們上面所得出的結論。經文第八章是這樣論述水無為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樣看來,老子講水無為是說它在滋養萬物貢獻於萬物的同時,不爭居萬物之上反處萬物之下。符合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定義。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無為不能理解為不為,它不僅不是不為,而是必有所為,有所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才是無為概念的真實含義。

聖人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六

四、經文論述聖人無為

經文又是如何論述聖人之無為呢?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以其無私而能成己私。功於萬民而不處前,就是後其身,貢獻於萬民而絲毫不為私利己,就是外其身。如果聖人能夠做到貢獻於萬民而不利己,功勞於萬民而不爭居萬民之上,那麼他就實現了以其私而成己私的目標。因為他愈是不爭,他的功勞就愈是被人民牢記,人們愈是願意接受他的領導服從他的意志。老子所講的聖人實際上就是理想的統治者。老子講聖人無為,就是要求統治者在成功使天下歸於太平清靜之後,而不居稱孤道寡的帝王之位,放棄對權力與財富的慾望,隱身埋名,甘居百姓之下,以致於天下百姓並不知道有君主的存在。這就是經文所講的功成身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無為概念對於理解經文內容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同意對無為概念作直譯的解讀,更不同意對無為概念作玄學的解讀,我們立足於經文,對無為概念作出解讀,我們發現在《道德經》的經文中,老子已經給出的無為概念的一個定義,它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這個定義適用經文中有關道無為、水無為、以及聖人無為的有關言論。有了無為概念的定義,我們就可以繼續解答我們前面文章中所提出的有關老子思想的種種疑問了。

聖人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