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原来是从苏东坡门下走出去的

高俅原来是从苏东坡门下走出去的

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记得高俅的来历,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样样粗通,还颇能诗书词赋。”后经熟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把他转荐到了“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高俅凭着精通蹴鞠,偶然结识了当时的端王赵佶。后来赵佶成为宋徽宗,高俅从此平步青云,做了堂堂大宋朝的太尉。这位“小苏学士”就是鼎鼎大名的苏大学士,也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

高俅原来是从苏东坡门下走出去的

南宋学者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对高俅的发迹说得比较详细,高俅原本是苏轼府中的一名小吏,苏轼觉得高俅文章不错,且人很机灵。宋哲宗元祐八年,苏轼出任中山府知府。苏轼知道形势对自己很不利,为了不连累他人,苏轼给自己的手下做了些安排。把高俅举荐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即王诜。他是苏轼的铁哥们儿。高俅在驸马府中待了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赵佶,且得赵佶赏识。之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是为宋徽宗。于是高俅也跟着走运了,历次升迁,数年后官至节度使,又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由此来看,苏轼是高俅发迹的第一推手。

再说苏轼,苏轼的仕途比较坎坷。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赴京参加科考,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震动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梅尧臣。顺利考中。后面苏大先生就开始了他坎坷的为官之路。王安石执政时,苏轼是欧阳修等人提拔的,欧阳修属于旧党,于是苏轼被贬,后面苏轼还不小心被搞出个“乌台诗案”险些没命,在之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自然被提拔,可是苏先生看不惯旧党的做派,于是苏轼又被贬,就这样,新党旧党轮流上台,苏轼经常是被召回京城,待不了多长时间,就又被贬,反反复复。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恰恰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大学士对他的提拔之恩,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周济打点他们的生活。。苏轼的子孙在那样的逆境中,能得到朝廷高官高俅的庇护,实属不易。

靖康初年,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岭南,饿死在南行途中。唯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得终天年。这大概是他因为懂得感恩的缘故吧,虽然恶贯满盈,但尚存一丝善念。

高俅原来是从苏东坡门下走出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