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她是张国荣钟情的作家是林夕的偶像,更是女性的成长导师

她是张国荣钟情的作家,是林夕的偶像,更是女性成长路上的导师,她的名字叫做亦舒。

“亦舒”这个名字近几年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线,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我心目中的亦舒。

亦舒生于上海,长于香港。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亦舒,就是那个年少成名的人。

她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最喜欢的文章是鲁迅的《伤逝》;而她的长篇小说《我的前半生》的主角是子君和涓生,沿用了其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她的小说《朝花夕拾》则沿用了鲁迅散文集的名字。

虽然喜欢鲁迅的文章,但是她的写作风格却与其大相径庭;同时期和她一起成名的是台湾的琼瑶,如果说琼瑶的小说多是热烈、歇斯底里的年少的爱情,那么亦舒的小说里都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的生活,也许阴暗、也许颓废、也许没有那么多的爱的美好,却是实在的,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是符合这个时代的。

亦舒被称为“金句制造机”,就算你不喜欢她的风格,就算你不喜欢她的那些故事,但是没有人会不承认她的才气,她的文笔。

亦舒金句: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还有健康。”——《喜宝》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圆舞》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亦舒《玫瑰的故事》

或许你在知道亦舒之前,就已经听说过出自她笔下的金句,也许还将这些句子当做过自己的“个性签名”。

香港有亦舒

她与其兄倪匡、金庸并称“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的语言融合了犀利和冷静,具有泼辣、尖刻、逼真、一针见血的特点。

她强烈的女性意识,让她的作品特立独行又耐人寻味。她用最简单的文字告诉大家,别做梦了,爱情从来不是女人的全部,独立才是。

毫不夸张的说,亦舒作为女性主义的倡导者,影响了半个世纪的城市女性,一群骄傲、独立、有学识、有担当的女性群体,以亦舒为榜样,以独立为武器,优雅而高贵的活着。

关于她的评价

舒淇说,她的小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我女孩子要自立。永远不要想去靠谁,因为,没有人是真的靠得住的,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

朱娟说,她惜字如金,只三言两语,却把该说的都说了。生活中你自以为看重的难以放下的人,难以放下的事,在她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

姜冰说,读亦舒的文字是一大享受,亦是成长。亦舒书中的故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亦舒式的女性让人神往。读亦舒,这已是我的一种习惯。

林夕说,亦舒令我提早对人情世故有所体会。

黄伟文说,我爱亦舒是因为里面具有一种看透世情而产生的大智慧,轻轻一笔,便觉余味无穷。

张国荣说,我特别钟情亦舒的小说。

蔡澜对于亦舒的书,常常“拿到手里就放不下来,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亦舒觉得一个人美,就把她写进书里

「必读」她是张国荣钟情的作家是林夕的偶像,更是女性的成长导师

林青霞

亦舒曾说过,数年前在半岛大堂见到周天娜,惊艳惊到下巴要跌下来,灵魂好不容易归窍,拍拍胸口说:幸亏咱们有林青霞。周天娜是德日混血的美女,更是国际时装界的顶级模特儿,亦舒作品《圆舞》中美丽独特的周承钰,就是以周天娜为原型所创作的。

「必读」她是张国荣钟情的作家是林夕的偶像,更是女性的成长导师

周天娜

《玫瑰的故事》中那个美的不可方物的黄玫瑰,原型则来自于章小蕙。亦舒这样评价章小蕙“她有一股罕见的妩媚,独树一帜,大家无论怎样打扮,都是一堆cutekids,她有味道,是时髦潮流以外一个等级。”小说中的黄玫瑰,美的动人心魄,即使素衣裸妆,也自有韵味,更不要说化上妆穿上华美的衣服了。

「必读」她是张国荣钟情的作家是林夕的偶像,更是女性的成长导师

章小蕙

“活着,最要紧的是姿态”

《我的前半生》的热播让“亦舒”这个名字走进大众视线。“我的前半生可以用三数十个中国字速记:结婚生子,遭夫遗弃,然后苦苦挣扎为生。”子君顺风顺水的前半生止步于丈夫向她提出离婚,到了三十几岁的年纪,却被一个平凡的女人抢去了丈夫,毕业后就成为全职太太的子君,早已和社会脱节,现实逼迫着她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正如亦舒所说“我们失去一些,也会得到一些,上帝是公平的。”亦舒也借子君之口告诉我们“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人要脸,树要皮。一个女人失去她的丈夫,已经是一最大的难堪与狼狈,我不能再出洋相。”

亦舒的作品最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她用三百部作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活着,最要紧的是姿态”。很多人喜欢读亦舒,喜欢的就是这种“痛快”。在她笔下,

主人公多半都是独立的都市女性,她们通透、精明、懂得进退。即使子君这样的家庭主妇遇到变故时也会坚定地说“不必哭,我会争气,我会站起来”。

每个女孩儿都应该读读亦舒

女生可以柔弱,但不能软弱,心中应有一个处事原则,读亦舒的最大好处就是,她为女孩儿们找好了方向,以自爱自立为本,方能活出更好的姿态。

喜宝,那个“想要很多很多爱”的女孩儿,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还有健康。我其实并不贫乏。”这是亦舒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有人喜欢喜宝,觉得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有人讨厌她,觉得她太现实,三观不正。我觉得,她是在清醒中走向堕落,在爱情中博弈,在金钱中沉沦,也许是不懂得知足吧,有点可恨、有点可悲也有些可怜。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她没有自卑感。”中学时第一次看到这句话,还不知道出自哪里,只觉得说的很好。《圆舞》中的周承钰是被傅于琛一手培养出来的淑女,也是由他亲自领入这支叫做“圆舞”的舞蹈之中。“圆舞,无论转到哪一方,只要跳下去,你终归会得遇见我。”,这是圆舞的定律。两人第一次相遇时,承钰只有七岁,将傅于琛的名字叫成了“付于心”,也许从这时开始,就预示了两人的结局。兜兜转转,跳舞的两人各自经历了那么多,临近散场时,却未能与最初的舞伴离场。承钰说这是一段“长而劳累,却不苦涩”的感情,读者说这是一个“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悲凉故事。

在《欢乐颂》热播的时候,邱莹莹因不是处女而遭到男友抛弃,一时间,“处女情结”又成为热议话题。而亦舒早在1985年所出版的《玫瑰的故事》中,就给了这一类男生当头一棒:“我有什么事要你原谅的?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太不幸了,你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我?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伟大的谅解才能继续做人,女朋友结过婚,也得让你开庭审判过——你以为你是谁?你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庞大了!”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怔住了,三十多年来,某些观念仍然未见改变,亦舒替女性发声,确实是说到每个女生心里去了。凭什么靠你一张嘴,就评判我这个人?是过去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今日的我,与人相处时,还是少开“上帝视角”为好。

“第三者”往往是那个遭众人唾弃的角色,即使有爱,也更应该懂得人还应有理智。亦舒写过一个以“第三者”为第一人称的故事,这个叫做乔陈的小三儿,赴英国留学,爱上了自己的教授,即使知道教授已人到中年有家有室,却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成为了他的情妇。这本书写的完全是一个小三儿的心路历程,从一个第三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她在不该有的情感中的纠结、期待与无奈,这大概是将禁忌恋情的真相暴露得最彻底的一部作品。三十年前的故事放到现在,已经是最普通的桥段了,师生恋、忘年恋、跨国恋、婚内出轨、小三抢人,都是引人注目的话题,这些元素放到一起可能又能产生一部热播剧了,但亦舒偏偏给这个故事取名为《人淡如菊》,有谁淡如菊呢?跨越年龄与世俗的隔阂爱上一个人,明明没有道理可喻的感情,偏偏这么多。故事的后面会有反转,这种又文艺又狗血的故事也是让人蛮服的……

一直以来,亦舒所关注的都是女性的独立与成长,她写言情,又不单单局限于小情小爱之中,更像是一种“世情小说”,借由男欢女爱写出世态人情。她的文字,简洁、犀利、鞭辟入里,平实无华却一语中的。亦舒钟爱鲁迅与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也隐约可见鲁迅的尖锐犀利与张爱玲的冷静苍凉。

关于爱情,她写道:

爱情是一场不幸的瘟疫,终身不遇方值得庆幸。——《我的前半生》

关于婚姻,她写道:

婚姻真正意义,那不止是恩爱缠绵,柔情蜜意,而是生关死劫,有个可靠商量信任的人。——《衷心笑》

关于生活,她写道:

女人对自己如果不狠心,男人对她们就会狠心。——《玫瑰的故事》

做一个女人要做得像一幅画,不要做一件衣裳,被男人试完了又试,却没人买,试残了旧了,五折抛售还有困难。——《喜宝》

关于男人,她写道:

男人真正值钱的还是风度与学问。——《人淡如菊》

关于失去,她写道: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玫瑰的故事》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开到荼靡》

她的故事不会让你产生过于强烈的情绪波动,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冷静自持的,悲哀欢喜都如雪花化入掌心中一样,慢慢的、凉凉的、自然的……

何时读亦舒的文字都不会感到过时,若你还不曾看过她的作品,那么最好开始的时间,就是现在。2017年最新版的亦舒作品集已经问世,轻盈淡雅的封面有如亦舒一贯的风格,有一种冷静疏离的美感。

「必读」她是张国荣钟情的作家是林夕的偶像,更是女性的成长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