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那点事儿

文化那点事儿

文化那点事儿

文化那点事儿

世界杯小组赛即将接近尾声,不管你心中的球队表现怎么样,我们最大的感受估计是马蜂窝、拼多多、BOSS直聘外加贝壳找房广告的狂轰滥炸,传销式的“重要事情说三遍”,就像是在吃大餐时在身边“嗡嗡嗡”不停的苍蝇,恶心之余还无能为力。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以后不想看黄轩了,这仅仅是我们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现状和表象而已。

那么,我们的文化产品越来越浅薄化,越来越粗俗化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不抠图、演员不用替身就能吹成良心剧好演员,我们的要求什么时候从德艺双馨下降到了歌厅小姐的水平?敬业、奉献?对不起,不存在的。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肯定是整个圈子的文化水平问题,整个娱乐业对文化的放弃和对金钱无底线的追逐,导致这个圈子只有铜臭味没有文化支撑,流量为王的价值观导向,造就了一大拨只有颜(很多还是人造颜)没有演技,就有文化,甚至连剧本都看不懂理解不了的“演员”,这帮人连古代的妓都不如,妓还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对答如流。这样的从业水平,能出来什么样的文艺作品?

其次,为什么这样的演员和作品能红能有市场?还是观众的层次问题,你觉得猪食是人间美味,那别人肯定给你提供猪食。有什么样的作品就有什么样的观众,同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作品,这是互为表里的。观众的文化追求层次低,养活了一大堆没文化的“文化人”,然后生产一堆屎一样的东西天天在我们的眼前耳边轰炸,你还不得不看不得不听,因为它们无孔不入,比如世界杯上的广告,产品迎合低级趣味,在这样的文化产品下“熏陶“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审美观被可悲地定格,然后无限循环直到永远。

我问过某导演,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品,精品是极少数,量产的中坚产品都做得跟屎一样的现状怎么改变?导演无奈地说,等目前90%的从业人员都回农村盖房吧,因为除了编剧,基本就是一帮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在做电视剧,这是中国的现状,大家在这个圈里“奋斗”就是为了早点回农村盖房娶媳妇,创作?文化?不存在的。

大部分制片人都有文盲,这个文盲指的不是文字盲而是文化盲。听他这么一说,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国产影视剧总是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暴发户乡土气息,特别是所谓的都市现代剧,永远都带着鱼塘塘主的蜜汁微笑,根子还是暴发户的审美。

木桶效应,短板决定层次,层次决定受众,价值观导向决定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反过来决定价值观导向,我们在泥坑里打滚,然后看着别的国家在文化影响力上越来越超前,在这一场闹剧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

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得知那个高喊“古驰”和“普拉达”的温婉又高调地满血复活了,我还能说什么?就这样吧。

文化那点事儿

网友评论:

@孤烟暮蝉:这恰恰是可怕的地方//@种花家的徽章兔777:但是这个广告却是成功的,我朋友家五岁的儿子都记住了马蜂窝[摊手]

@书香满心: 文化强,才是真的强,才是可持续的强。

@椒江叶Sir: 文艺青年说文化,其实讲的是广告。[笑cry]

@九州天涯: 中国目前的快餐文化正在侵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丢失了本色,却没有奉行拿来主义,只是简单复制粘贴,不仅扼杀了创新人才的灵感,而且助长了拜金主义的猖獗。此时,我想起了以前一篇文章《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http://t.cn/RKjuTd9

@孤烟暮蝉: 这算啥,有的买的剧,连分镜头都一毛一样,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演技//@菜叶子飘飘:那个中餐厅抄袭抄的呀,人家去海边,它也去海边。人家去欧洲城市,它也去欧洲城市,要点脸行不?

@坦总: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史氏广告才是脑残广告的拓荒者、引路人、骨灰级大师和集大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