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直到二戰末才意識到步槍威力過剩?

綠銫地帶

世界各國在一戰期間使用的步槍大多是栓動步槍,由於主要是相隔數千米的塹壕戰,重武器普遍不足,而來源廣泛的步槍成了各國發展的首選。一寸長一寸強,重視步槍射程成了各國武器設計師的共同點。在這時參戰的步槍彈,彈殼直徑大多達到60毫米以上,有效射程2000米,標尺射程也有1200米到1800米不等。

圖為SKS步

時間進入二戰,雖然戰前衝鋒槍一類的武器層出不窮,但是世界各國也還是下意識地把栓動步槍作為步兵輕武器。以前蘇聯的莫辛納甘系列步槍為例,使用的7.62-54R步槍彈在當時尺寸已經算小的了。二戰中期,德國為了STG44突擊步槍而專門開發了7.9-33短步槍彈,這才是世界首款中間威力步槍彈。而此前,各國步兵除了步槍以外,裝備量最大的裝備恐怕就是射速快,易於控制後坐力的衝鋒槍了。

圖為STG44突擊步槍

二戰雖然有“閃電戰”“大縱深戰術”這類運動戰的出現,但是自動化武器並未普及。加之還是熱衷於挖掘戰壕,雙方交戰距離往往是在反坦克炮射程以內,再短也有數百米。但是武器設計師很快就發現,即便是中間威力槍彈,減少彈頭質量也可以將射程延長到500米左右。加之二戰末期,短兵相接的情況更多地出現了,採用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武器成了德國兵的最愛。

二戰後,人類步槍子彈的彈殼直徑進一步縮短。並非不知道子彈威力過剩,而是限於當時的情況未能迅速將中間威力型子彈實用化。


軍事新觀察

其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國家就已經察覺到現有的步槍彈威力實在過於強大,但是當時很多國家剛剛列裝新式步槍不久,比如法國勒貝爾步槍,俄羅斯莫辛納甘步槍等,不可能僅僅為了火力過剩的問題而花費巨資再次裝備一款新式步槍。

而當時曾經流行過6.5毫米步槍彈,比如日本的6.5x50毫米友坂彈、意大利6.5x52毫米卡爾卡諾步槍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對現有步槍彈威力過剩的一個解決措施,而這些彈藥的性能也很優秀,比如一直以精度高著稱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就是6.5毫米友坂彈。

而在一戰中,雙方主要以塹壕戰為主,比較缺乏機動性,因而傳統全威力步槍的依然能夠有不錯的發揮。但是雙方也發現這些步槍火力薄弱,開始研製更多的單兵自動武器。但是使用這樣的全威力彈明顯會有強後坐力,最終法國則研製出了使用8x32毫米彈的克貝羅勒自動步槍,可以自動發射,已經可以視為突擊步槍了。此外,還有像俄羅斯費德洛夫自動步槍,M1907步槍等等,都採取的是削減彈藥威力,並同時加強火力的做法。

而在一戰二戰之間的20年中,各國也開始不斷嘗試新式步槍以及其配套的彈藥,但是由於關於究竟採用什麼彈藥,應該採用怎樣的設計指標等等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再加上各國軍方對新步槍比較保守,因此二戰中大多數國家依然使用的是全威力步槍彈。

而在二戰中,雙方主要是以進行機動作戰,而步兵火力不足,彈藥性能過剩的問題突顯出來,蘇聯人乾脆大量裝備波波沙衝鋒槍,美國人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德國人則開始裝備突擊步槍。最終,在二戰後,各國終於開始對其現有武器體系進行了改進,誕生了像M14,FN FAL等一系列使用新彈藥的新式步槍,而後來更是誕生了更加削弱的小口徑彈藥,但是殺傷力方面卻依然不遜於曾經的傳統步槍彈,已經成為了如今軍隊的主力彈藥之一。


戰爭之王

世界各國在二戰末期才意識到步槍威力過剩,其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步兵在戰場上的地位的改變以及軍事技術的革新所造成的,這與槍械本身的好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不同的戰術運用使得步兵在戰場上的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對新式步槍的研發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過去的那種老式槍械也就隨之而淘汰。

二戰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人類的軍隊從過去的大陸軍時代開始向海陸空一體化立體作戰的方向轉變。同時由於坦克、飛機等這種大威力的先進武器的運用,使得步兵這個戰場上最古老的兵種,其角色地位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在二戰以前的大陸軍時代,雖然火炮的作用日益提高,但並沒有影響到步兵作為戰場最主要作戰力量的地位。在那個時候,決定一直軍隊的強弱的標註,除了士兵的軍事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手中的步槍射的是不是更遠,打的是不是更準。

因此在二戰包括二戰以前的步槍,基本上都要求在較遠的距離上任然具有足夠的準度和殺傷力,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高子彈的威力,比如德國的毛瑟98K步槍,採用的是7.92 mm×57 mm子彈,其有效射程能夠達到驚人的800m,標尺射程能夠達到2000m,跟今天的狙擊步槍差不多。

在二戰期間,由於飛機、大炮和坦克開始在戰場上唱主角,使得步兵從戰場上的主要作戰力量,轉變成為清掃戰場、配合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輔助力量。

這個時候的步兵,由於主要是進行機械化作戰,遇到的基本上都是近距離的巷戰,這就使得老式步槍的大威力、遠射程特性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轉而需求大載彈量的自動武器,因此在二戰期間德國的mp-38、ППШ-41這種類型的衝鋒槍衝鋒槍開始大行其道,開始逐漸取代了老式步槍在戰場上的地位。

新的戰場環境對步兵的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這使得步兵槍支開始開始向中等威力,大載彈量,簡單堅固易用等方向轉變。

為此從二戰以後,世界各主要國家研發的新型步槍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採用中等威力、小口徑的子彈(北約是5.56mm、俄羅斯是5.45mm、中國是5.8mm),採用小口徑的主要好處是士兵可以在同等負重下,能夠攜帶更多的子彈,這對於保障士兵在戰場上火力持續時間,具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二戰之後新式步槍的研發,並不是因為老式步槍性能不如新式步槍,其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戰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造成的。很多在過去使用的全威力彈藥比如AK-47,仍然繼續在中東以及非洲的戰亂地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落下m

並不是到了二戰末期才意識到步槍的威力過剩,實際上這一個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被意識到。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特意為他的部隊,裝配上了幾十萬把手槍,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更是創造出了花機關,這樣世界上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人更是直接把自己步槍的長度給縮短了,為了提高射速,而且大獲成功!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流趨勢仍然是靜態戰爭什麼意思呢?雙方隔得老遠,互相挖戰壕,然後把各式各樣的重型武器搬到戰壕裡面向對方陣地展開射擊,在那個時候,無論是作為主力殺人最多的重機槍還是被斯大林稱為戰爭之神的大炮,其射程遠遠超過了步槍的射程,因此對於步槍射程這東西參戰各國是沒有太多的想法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的主力步槍仍然是毛瑟98k沒有太多的改進,仍然還是沿用的一戰的設計。美國人在開戰之初仍然選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為美國人生產定型設計的湯姆遜衝鋒槍。英國人則是直接用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武器。

但是恰恰有兩個國家產生了想法,那就是法國人和日本人法國人在面對德國人的時候,由於其防線上的優勢導致他後期能夠拖垮德國人,所以在法國人的作戰裡面要塞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課題。在要塞裡面什麼樣的武器最能夠有優勢當然是射程越遠越好。因此,學習法國人的日本人,這一點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出,比如說的日本人的九二式重機槍,他使用的就是金屬片冷卻,這學習的就是法國的重機槍,總之日本人為了他的所謂的老師的意見,所以將自己的步槍的長度給拉長了,最後形成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槍。

而且大家都知道步槍的口徑越大,殺傷力也就越大,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國家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就是所有的步槍子彈口徑,全都是超過7mm的。都是大口徑子彈。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閃電戰是颳起的一陣旋風,使得之前所有的戰爭理論全部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80%的士兵全都是正文在距離自己步槍400米以內的射程裡面。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人率天下之大不為,直接拿起來小口徑的子彈,他首先是應用在自己的手槍上,後來又應用到自己的步槍上,比如說比較著名的m4,他的口徑就是5.56,小口徑子彈。由於在近距離的時候,一旦穿透對方的身體的話,就會產生劇烈的滾動和不規則運動造成的殺傷後效,也更為強烈。這個時候,所有人才發現,原來戰爭可以這麼玩,原來士兵手裡的步槍。竟然還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改進。

正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寶貴的遺產,那就是風暴突擊步槍,他把槍聲給縮短了,並且槍的擊發都是自動化的。風暴突擊步槍,定義了戰後所有步槍的設計標準。同時,他說縮短的槍管,重量較輕的子彈,也都定義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所有步槍火力發展的一個趨勢。

不是衝鋒槍那隔著50米,子彈就亂飛的情況也不是像大威力步槍一樣,需要把他的射程提高到600米左右。他只需要在400米的範圍以內。對。能夠看到敵人進行有效的殺傷,這就是現代突擊步槍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


漩渦鳴人yy

步槍威力過剩?覺得步槍威力過剩的只有二戰後的美國吧!如果兩個國家交戰,都不許用大炮坦克等重武器,不準用飛機,誰會覺得步槍威力大?之所以說步槍威力過剩,那是重武器數量多質量好,而且後勤給力的前提下,步兵不再是戰場的致勝因素,全部靠機械化武器作戰。美國二戰後強推小口徑步槍,其實就是仗著自己的裝備優勢,大家要是都用小口徑步槍,美軍的傷亡就會小很多,因為他們有防彈衣,雖然你也有防彈衣,但是你面對的可能是美軍的重火力,特別是空軍優勢,該躺下的時候你還是得躺下,但是美軍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步兵只跟步兵交戰,傷亡會小很多。伊拉克阿富汗都是用AK,雖然口徑不小但裝的是7.62*39減裝藥彈,威力和5.56*45差不多,打不穿防彈衣,如果伊拉克阿富汗用的是二戰時候的彈藥例如德系的7.92*57彈,或者美軍M1加蘭德用的7.62*63彈,呵呵,美軍就不會給士兵配發防彈衣了,因為根本沒用!


黑山老妖37625003

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歸根究底,到二戰仍在大量使用的大威力步槍彈是為了提供更遠的射程,但是在一戰中,火炮等重型武器通過間接射擊的方式獲得了比步槍遠得多的射程,也有比步槍大得多的殺傷力,甚至一戰中開始大量使用的機槍都在威脅遠射程步槍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步槍應該發展得更加輕便,強調機動性和火力。因此在一戰中,我們看到了日後被稱為“突擊步槍”類型的武器。比如法國的利貝羅勒M1918步槍,在利貝羅勒1918的相關文獻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下一代用於單兵武器的輕武器彈藥要儘可能地輕,並且要複製Mle 1886 D在600米內的外彈道”,而一戰前的文件上要求的是複製800米內的彈道,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

但是1918並沒有成功,一個原因是武器本身的性能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步槍和步兵戰術正在改變,這種官僚主義制約了中間威力步槍彈的發展。

在二戰中,坦克飛機等重武器殺傷力越來越大,防禦力越來越強,以至於步槍根本無法造成傷害。於是很多人就開始發現步槍和步兵戰術的變化。其中德國人走在了前頭,德國人關於中間威力步槍彈的研究也很早就開始了,直到二戰末期才大量裝備了StG44,並給這種武器起了一個名字叫“突擊步槍”。

二戰後美國那份著名的《朝鮮戰爭中步兵行動和武器使用評論》更是帶步槍漸漸走入了小口徑時代。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題目應該是:為何到二戰末才意識到步槍“彈”威力過剩?原因是到二戰末才研發裝備較成熟的突擊步槍啊。突擊步槍用大威力彈連發時,疊加的後座力使槍口上抬,瞄準射擊會變得難以控制,所以才出現減裝藥的中間威力彈。那為什麼之前沒覺得子彈威力過剩呢?原因是更早的時候受限於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生產力低下,步槍設計落後,子彈的生產成本也高,就連歐洲老牌工業強國使用起來也要精打細算。那時的戰場火力密度偏低,以陣地戰為主,能摧毀對方工事的各種火炮唱了主角,步槍手以遠觀精瞄慢打為主,漸漸地就形成主流觀念,而且後座力大也對單發步槍射擊精度影響不大,所以對單兵全自動武器需求並不不迫切。到了二戰,各戰場以機動作戰為主,開始重視單兵火力壓制,這時已出現實用的使用大威力槍彈的半自動步槍。到了戰爭中後期交戰距離的縮短使單兵倍感中距離壓制火力密度不夠,填補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和機動性差使用不便數量又少的機槍兩者間留下的火力空白區的需求日漸迫切,於是促進了全新的單兵全自動武器及其配用的中等威力步槍彈的出現。加上後來各種先進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湧現更讓人們覺得中口徑大威力步槍彈已不適合未來單兵武器的發展趨勢,其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必然。


高空飛翔796


粗心的鴨子

其實不能說步槍威力過剩,只能說用途更加專業化!步槍的用途被狙擊槍跟短突擊槍給專業化分割!由狙擊槍負責遠程打擊,短突擊槍負責處理近處目標。實現槍械的專業化應用。

在二戰爆發以前,由於步槍的用途還沒細分到那個程度,往往需要多功能使用。比如,日軍的三八大蓋,這是一種遠程射擊步槍,能夠在遠距離打掉敵人。部分人就把三八大蓋當狙擊槍來使。但是後來卻發現三八大蓋的能力有點太強又太弱。比如,說他太弱,他雖然射程遠精度高但是依然不如狙擊槍,而且遠距離神槍手也不多,純屬浪費子彈;而說他太強,近戰的時候容易穿透身體,造成二次創傷引誤傷!不如衝鋒槍好用。而且,同樣的用途,衝鋒槍的子彈及槍支重量都輕於步槍,攜彈量多於步槍!因此在二戰後,美軍便改了步槍,往小口徑穿擊力小的發展,也就有了m16步槍,由於威力改小,他們的後坐力更小,精度更高!

但是卻並不絕對,比如,碰上了ak47,ak槍是蘇聯代表作品,力大打得遠,雖然準確度不敢恭維,但是有誰敢拿命來賭這把槍打不準呢?所以,在越南戰場上的時候,部分美軍會背兩把槍,一把ak,從越南軍繳獲的,用來跟越南軍打對攻;一把m16,用來進入射程後使用的!


優己

我認為沒有必要削減步槍的威力,反而應該加強槍支的穿刺力等等。現有的槍支對付人類自己綽綽有餘了,但對付一些猛獸,或者一些未來的危機,(這裡有人要呵呵了)蟲族,喪屍,變異獸,外星物種等等,就有些力不從心了。當然,要是輪到拿步槍來保衛人類的時候,估計形勢就很危機了,不過怎麼說也能增加一些人類的希望不是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