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爲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對清末民初的中國印象

大多還停留在黑白的老照片上

古老陳舊的城牆

衣著樸素的市民

慢節奏的繁衍生息

那是一個離我們很遠的時代

可時間、國界的跨度並沒有成為了解的阻礙

民國多元化的中國風貌人情

被記錄在畫紙上

成為獨有的中國彩色文化印記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

那天,鵝毛大雪

路人撐起油紙傘走在歸家的路上

紅色的城牆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期待 這是一個豐收年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北京,瑞雪

草長鶯飛,萬物復甦


饒有閒情與友人坐在亭子中

品味明媚春光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小亭,北京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1935,紫禁城牆外

京城前門外

尋常百姓家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京城前門外,1925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這些都出自英國女畫家Elizabeth Keith(伊麗莎白·基思)之手。Elizabeth Keith是個自學成才的畫家,她在日本期間,深入學習了日本浮世繪。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據學者們考證,描繪“浮世”的日本版畫突出表現了“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的主題。在Keith的畫中,我們看到百姓是最中心的主角。

曾留日的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對日本浮世繪深有研究,他認為:“浮世繪的重要特色不在風景,乃是在市井風俗。這一面也是我們所要看到的,背景是市井,人物卻多是女人。”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從裹著動物連體衣在屋外玩耍的孩子

身穿旗袍端坐著的嬌羞美人

到屋內“正襟危坐”的小大人

街口的喇嘛大叔

Keith都把他們記錄在畫中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每當靈感來了,Elizabeth就會用著她那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對街邊店裡的老闆說:“老闆,借張椅子好嗎?”接著坐在那兒一畫就是一個下午。

Keith筆下的人物,總是栩栩如生。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京劇演員,1924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滿族官員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滿族貴婦人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學者

Keith深深熱愛中國文化

在中國一待就是十多年

她一直堅持創作記錄

希望能用手中的畫筆刻畫出她心目中那個

多元、豐富、真實的中國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湖心亭,上海,1924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駝背橋,1925

Keith說:“我一直竭盡全力,把這些木版畫,哪怕是最小的細節,也儘可能的畫出我對中國的情感。”

想必這份感情,定是深沉又寶貴。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春,蘇州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虎丘塔,蘇州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雙塔,蘇州

若干年後,Keith的作品不僅在北京和上海辦了展覽,在英國和美國都很受歡迎。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這些珍貴的木版畫,不僅是Keith人生經歷的記錄,更是中英兩國友誼的見證。她的畫向我們甚至是全世界的人,展現了清末民初時代中國的另一面,多彩動人。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刺繡,蘇州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五金店,蘇州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入夜後

褪去熱鬧熙攘的小城

反而多了幾分恬靜和溫馨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那個年代雖然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

但老百姓的生活卻依舊精彩充實

少了其餘物質的修飾

反而更加自在舒適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角落留下我的腳印,直到我走不動為止。” --- Keith

藝術源於生活,也許這便是Keith對生活的價值觀。唯有走過更多的山山水水,領略形形色色的人情風味,抱著對生活的熱愛,才能創作出如此寫實珍貴的畫幅。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靈隱寺,1925

這些畫,不僅在於狀物寫景,更在於表現生生不息的生活場景,以“美人之美”的文化姿態呈現出對異域民族文化的熱愛、讚美和人文的關懷,

從不帶西方中心的偏見

走走停停的十多年,不知道Keith花費了多少張畫卷,有多少陌生的路人成為她畫中的主角。能勇敢追隨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容易,能執著堅持一件事情十多年更難能可貴。

英國女畫家潛心10年,只為刻畫清末民初的中國故事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從畫中,我們讀到Keith自由獨立的匠人精神,那是從一個發光的個體,蛻變成生活的藝術家。

人生苦短,可是甜長呀!

不負初心,用心行走,願我們都能成為萬里挑一有趣的靈魂。

聽說有趣的人喜歡喝不一樣的白酒?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