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是有贵的道理,但是对消费者而言贵的不合理!

自从1992年友邦在中国引入代理人制度,几大国有保险公司绝对可以说是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做为中国保险的启蒙,他们为保险业在中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大家认识了保险,当然他们也收获了第一批的关注度。

但是不可否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岁月里,没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天马行空的营销手段也侵害了这个行业的基础,整个行业是在扭曲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沉醉在过往的成功中,难以自拔!言必称:贵有贵的道理,却不讲贵的合理不合理!

奇葩的保险销售

首先是销售的渠道问题,再没有哪个行业比保险更奇葩了。一般的产品销售,要么通过线上的网络商城,要么通过线下的商店,做的都是陌生人生意。

但保险不一样,大部分保险代理人的头几笔生意都是从熟人开始,并且这种销售模式到目前为止,支撑着整个行业走过了整整26年的发展。走人民群众路线,在保险行业算是用到了极致。

也亲眼见过,某保险公司的一个团队主管睁着眼睛说瞎话,对象还是他的一个亲戚。不得不说,在高额佣金刺激下,一部分人很难守住底线。

所以说,靠不靠谱,和是不是你家亲戚真没多大关系! 更要命的是,利润的驱使,很多时候不得不说瞎话,说多了,可能自己都当真了。

所以那些被坑过,或者有所听闻的,会直接把保险和传销洗脑等同。

再者,中国是人情社会,尽管很多人对保险有了改观,也了解了一些保险知识,但在面对亲戚的登门拜访“苦口婆心”下,即使心里很勉强,仍旧说不出那个“不”字,最终买了垃圾产品。

目前的社会,缺少谈保险的基本环境,当我们主动和对方谈保险的时候,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很大概率会被对方选择性忽略或或者被盖上推销的嫌疑。

所以,我懂保险,但并不推销保险。主动咨询和购买,才是我最愿意看到的场景。

只讲贵有贵的道理,不讲贵的合理不合理

很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大公司打击小公司,还是某些代理人忽悠别人的时候,经常用的一句经典台词是:我们是大公司大品牌,贵肯定有贵的道理。

不否认,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几千块钱的护肤品肯定比几十的保养效果要好,几万的Gucci包即使没有品牌加持,那质量和做工肯定也是杠杠的。

但到了保险这,还真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性价比上,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可能并不比大公司差,甚至要高于大公司。在理赔时效上,只要符合理赔条件,区别也不大。

所以,贵有贵的道理,品牌效益背后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但绝对不是体现在理赔效率,保单价值再利用等上面。

首先,保险启蒙还得靠大公司。光广告费的投入,可能所有小公司一年的广告费加起来都抵不过某一家的,这就是成本。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可以看做是两位歌手。名气大的那个善于打理人脉关系、掌控公关资源, 但就是不把心思放在练歌上。名气小的知道其他都比不赢别人,所以只能一心一意练歌。

以前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也就无所谓,终于有天通过互联网,双方可以同台竞技了。大家开始认真听歌了,才发现,原来出名的那个歌手啥都好,就是不会唱歌。

疑问一:大保险公司更容易理赔

实际情况:保险公司规模大小跟理赔难易无关;同一公司不同地区理赔服务有差异、同一公司不同产品理赔服务有差异、同一公司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时期理赔服务也有差异。个中原因不在细表,保险是合同契约,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看的见的是合同不是业务员的话。

疑问二:小保险公司更容易倒闭

实际情况:先不说保险公司要求注册资金2亿RMB起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等等。单从法律上讲,银行可以倒闭,保险公司不能倒闭,经营不善的只能被其他公司或者是国家指定的相关部门进行托管。

疑问三:大保险公司理赔时业务员帮你跑流程,尊贵享受

实际情况:如果是真的,你知道吗:长江商报刊文,在保险行业,“跳槽”和离职情况较为常见,90%的员工都是不足2年经验的新人。相信自己的运气,杠杠的!何况这不是真的,我还听说香港保单是帝王享受呢,结果就看到拉横幅的了!

疑问四:我不差钱,性价比差我不在乎

实际情况:哥:这杯我先干了,你随意!

PS:买保险要冷静理性,卖保险要专业诚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