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個不可替代的教育角色

父親的教育就是“點石成金”

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和思維方式不同,導致了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差異。如果說母親的教育是‘滴水穿石’的話,那麼,父親的教育就是‘點石成金’。孩子對父親的教育更敏感,一位好的父親可成為孩子探索新領域的嚮導和力量的源泉。而這些正是母親教育的薄弱環節。

父親以粗曠、豪邁、大氣、勇敢的男人形象實施家庭教育,與母親的細心、細緻、細膩、寬容形成對照,做到互補。彼此之間有優秀的一面,也有欠缺的一面。

父親:一個不可替代的教育角色

男性和女性的天然差異使得父親在很多問題上更趨於理性,而母親則更趨於感性,父親相對宏觀一些,而母親相對微觀一些。這樣的差別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處世方式和判斷力。理性教育偏弱的孩子通曉是非、明白事理的能力會比較差。偏於理性的父親會給孩子更多的權威感、紀律感、約束感。同時,父親相對果斷、堅毅的氣質也會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力量、支持和安全感,父親還是孩子積極情感的滿足者。

在家庭教育中,最好能讓孩子共同吸收,揚長避短地繼承父親和母親的性格特點,在勇於冒險的同時又不失穩重,在堅定、大度的同時,又能以理解、寬容的態度和別人相處。

父親在家教中優勢何在

優勢一:父親在教育孩子上有著更強的目的性。想要培養孩子哪些品質,發展哪方面的才能,父親心中一般都是有計劃的。儘管大多數母親對孩子都有較高期望,但在實際教育中,母親往往顯得無計劃。

優勢二:在知識的傳授上,父親的知識面一般比媽媽廣,因此,父親經常會用男人的方式描述這個世界,譬如歷史故事、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媽媽則一般是讓孩子活在童話的世界裡。

優勢三:在生活習慣的培養上,父親教育孩子要獨立、果斷,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險精神。他們讓孩子參與修理簡單家電,讓孩子大膽學騎自行車,帶他們爬山、賽跑,而媽媽總想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參加有一點危險的活動,使得孩子更柔弱、更膽小。

優勢四: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媽媽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

父親:一個不可替代的教育角色

優勢五:父親的參與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育和體質增強。父親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想像能力一般較強,而且善於變換和孩子玩遊戲的花樣,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的不同愛好和需要,也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和動手實踐能力。另外,一些運動量較大的活動,有爸爸的陪伴和指導,能讓孩子玩得更積極、更科學、更安全。在這過程中,孩子智力的開發、身體的發育、意志的磨鍊等目的也能順利實現。

優勢六:父親的模範引導作用能培養孩子的上進心、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爸爸在做事上的堅持和忍耐,能給孩子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而對孩子寬嚴相濟的教養態度,也能使孩子更好地學會自我服務。另外,父親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就容易形成安全感和自尊心,能與他人友好相處。

優勢七:父親的男性角色能塑造孩子積極勇敢的性格,尤其是對於男孩子陽剛性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優勢八:父親參與孩子防災自救教育往往效果會更好。這樣做,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防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家有男孩父親千萬別缺席

生活中我們發現,從小與父親接觸較多的男孩,往往表現出很多優勢,如性格開朗、頭腦靈活、身體健壯、充滿活力。這是因為,“堅強果斷”、“寬容大度”等男性風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父子關係的傳承。父親的男子漢硬派作風,會在其教養方式中注入陽剛之氣;母親總喜歡保護孩子,怕孩子磕碰,容易不自覺地出現包辦現象,而父親則更重視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對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性格形成的主要機制是模仿,父愛缺失,男孩無法從父親身上學習果敢、堅毅、擔當,性格易變得“中性”甚至女性化,依賴性強、責任感低。

如果孩子從小就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方式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缺少男性教育的家庭,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男性的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幽默等特點是一般女性所不具備的,他們的這些性別特點,通過言傳身教可以對孩子產生非常有效的影響。所以,“養不教,父之過”孩子全權交由母親教育、管理,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父親和兒子同屬男性,兒子成長中所面對的難題,極有可能是父親小時候曾經的困惑。父親成長的經歷與經驗,更有可能成為兒子解決問題的鑰匙。如果父愛缺失,男孩就無法從父親身上獲得這些經驗、指引,在社會交往中容易迷茫、不知所措。

父教缺失並不意味著父親們對子女就沒有父愛,而只是表達的方式過於含蓄或者不合時宜。傳統的父愛表達往往習慣於以一種嚴厲甚至冷酷的形式來表達;而在現代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之下,父親顯然要承擔更多的家庭經濟重任。

父親:一個不可替代的教育角色

更深入地想一想,給子女留下再多的錢財,顯然也不如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健全的人格。更何況,工作再忙,壓力再大,只要我們將陪陪孩子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間總是抽得出來的。

作為一個父親,首先要努力工作,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父親的形象。

中國是一個以母教為主的國家,中國教育是一種女性化教育,“女性化”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我們的孩子受女性教育已經夠多的了:嬰兒時期幾乎都是由母親餵養、照料,上幼兒園是接受女老師的教育,上小學基本上也是受女老師的教育,初中階段還是受女老師的教育居多。在家裡,父親再放棄自己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受的都是女性教育,哪裡還有陽剛之氣?

調查中,48.8%的人認為現在的男孩子女性化傾向明顯,勇敢擔當的精神幾乎沒有;48.5%的人說中國孩子真正缺少的就是男性教育。

父母別無選擇地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最早是從父親身上觀察和思考怎麼做男人,從母親身上觀察和思考怎麼做女人。對於男孩來說,父親是他的典範,男孩從父親那裡模仿學習“男子漢的氣概”;女孩則從父親那裡學習與異性交往的經驗,更有自立精神。

中國存在著父教缺失問題,很多父親不管孩子,或者說跟孩子關係不好。一項調查表明,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作第六位傾訴對象,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網友之後。作為父親不值得深思嗎?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父親,你必須擔負起家庭教育中宏觀調控者的重任。

作為父親,僅僅成為孩子成長的經濟依靠,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孩子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如果你愛的方式不恰當,那就是問題,如果孩子感覺到你是在控制、干涉,那孩子越大就會越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