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科技水平非常高的时期,各领域几乎都在引领全球,在医学方面也是如此,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三大医学家,分别是华佗、张仲景和董奉,三个人年龄相差不大,华佗比张仲景大几岁的样子,董奉要小个十几岁,但就影响力而言,虽然华佗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不过在中医学上的贡献来看,还是张仲景首屈一指,这也是它被人们称为“医圣”的原因。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人(今河南南阳),出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50~154年之间,去世的时间大约为公元215~219年,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是古代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但是在他的时代,张仲景却并不怎么出名,可以说在他的时代他没啥名气,就像画画的梵高一样。

当时天下闻名的医学大师是华佗,连曹操都曾经找他看病(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之事史学界存疑),只可惜华佗的医学著作以及理论与技术没有很好地流传下来,而张仲景却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中医学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经典著作!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中医药学发展到汉朝时期,总体上已经趋向于成熟,很需要一位集大成者将其系统论述传之于后世,张仲景就是最合适的人,他十分好学,他认真研究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又有着丰富的医治经验,于是他结合自己的医学研究心得,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著作。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史学界认为该书成书于公元200年到公元210年之间,早期应当是写于木简或者竹简上,但是写成之后该书并没有大规模流传开来,但是民间有人抄写。到了晋朝的时候,一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朝廷医官,掌管国家医药的最高官职)发现了这本书,看到了这本书的巨大价值,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才开始发扬光大。

不过王叔和发现这本书的时候,该书已是残篇,他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但也只找全了关于伤寒病的论述的部分,杂病部分却没了踪迹,于是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之后该书逐渐流传开来,并受到医家推崇。

《伤寒论》共有论著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王叔和在其《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战国医学家扁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而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则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都认同《伤寒论》是传统医学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这也让人们把著作者张仲景推向了“医圣”的崇高地位。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惊喜在张仲景去世800余年后又出现了,在宋朝仁宗时期,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王洙和朝廷医官发现书中部分内容与《伤寒论》很相似,但有另外一部分却是论述杂病的,将其与《伤寒论》对照,才知很可能是张仲景原著,于是遂将与《伤寒论》不同的部分更名为《金匮要略》,至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开始并行于世。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这个医学家与华佗同时代,光芒完全被其掩盖,后世却最受尊崇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这里意指本书内容很珍贵,书中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也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