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他和白起誰會贏?

海大公爵

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是不是就擁有了超能力,然後復活死了三十年的白起,來一決高下?

假設這種東西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無論你怎麼說都難免有失偏頗,畢竟戰場瞬息萬變,況且兩國交戰拼的不僅僅是軍隊實力。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從未在戰場上對戰過。即便有機會一戰的白起和廉頗,王翦和李牧,也因為反間計完美的錯過了。

所以如果非得要分出這四個人的強弱,只能看他們的戰績。那麼假如我們暫時忽略兩人不在一個時代的事實,白起和李牧對戰,我認為贏的是白起。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人的經典戰役:

李牧 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

李牧駐守在在代地雁門郡的時候,自給自足,士兵每天的任務就是騎馬射箭看守和偵察敵情,一旦匈奴來犯,一個字“撤”。如此幾年,匈奴數次來犯,李牧都假裝不敵,讓匈奴認為他很膽小,但匈奴也並未佔到便宜。

終於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了,佈下奇兵,誘匈奴大部分來襲,一下子殲滅十幾萬匈奴兵。

公元前233年,趙王遷將李牧從邊關調回,迎擊秦軍,李牧與桓齮戰於肥下,李牧採取堅壁不出,伺機出動的策略,桓齮企圖將趙軍引出營壘,而李牧不為所動,最終尋得機會,趁秦軍不被殺出,圍殲秦軍十萬人。


白起 伊闕之戰 鄢郢之戰 長平之戰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伊闕與韓魏24萬聯軍開戰,大戰在即,韓魏兩國誰都不願意先出戰,都想保存實力,白起將其加以利用,採取故布疑兵,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用少量兵牽制住韓國,然後主機突襲魏軍,韓魏大敗,白起全殲韓魏24萬聯軍。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秦軍攻打楚國,此戰對秦軍來說極為不利,一是長距離作戰,二是孤軍作戰,所以要想獲勝,必須爭取速度。

為此白起命令斬斷後路,攻打鄢城的時候遭到了楚軍的頑強抵抗,白起採取水灌鄢城的策略,最終攻佔鄢城,並進一步攻下郢都。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進入膠著狀態,秦國派人使出反間計,使趙國派出取代廉頗,而秦軍換上了白起。白起為趙括量身定做了的一套作戰策略,截斷趙軍的糧道和退路,誘使趙括走出營壘進入白起的埋伏圈,進而趙括被殺,白起全殲趙國降卒四十萬。


比較兩人來看:

李牧謹慎,隱忍,注重尋找戰機,戰則必勝。

白起戰術千變萬化,注重戰前分析敵情,制定作戰策略,在最短的時間內佔據主動,目的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未有敗績。

如果單純考慮軍隊的因素,那麼兩人實力差不多,很肯定陷入僵局,對於這種僵局,李牧很可能堅壁不出,沉下心來尋找機會,而白起則會創造機會,尋找李牧的弱點,最終打敗李牧。

再進一步說,戰爭拼到最後是拼的綜合國力,很顯然,即便趙國和秦國的軍事力量差不多,將領水平差不多,但僅就糧食來說,趙國遠遠落後於秦國。


蕭曉四姑娘

我認為李牧會贏。強秦打弱趙,白起三年裡在長平居然沒有拿下困獸廉頗。最後還用奸計弄走了廉頗,才險勝。後來趙國幾乎無兵可用,白起依舊拿不下邯鄲,還被打出了趙境。看來白起這個戰神的名號在趙國面前不好用。

反觀李牧,戰國後期強秦如神一般的存在,而弱趙天災面前更加衰弱了。在強上加強的秦軍面前,李牧調度弱上加弱的趙軍,兩次在野戰中打敗秦軍。注意是在野戰中大破秦軍,不是守城耗死對方的噢。後面老辣的王翦,舉全秦之力依舊拿不下李牧,最後依舊用奸計才除去李牧。可見李牧是貨真價實的第一戰神,非白起所能匹敵的。

題外話,怎麼後期的趙王盡出些傻子呢,那麼容易就能上當呢?


yirong249

又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題主應該說是假設李牧和和白起打誰會贏。而不是說李牧不死,和白起打誰會贏。

要知道白起是在李牧之前死的。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秦昭襄王要白起舉兵伐趙,結果白起認為不是好時機,伐趙必敗,再秦昭襄王再三的命令之下,白起依然不出兵,最後在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


再看看李牧,公元前229年也是被人陷害,趙王賜死。李牧在白起死的時候還沒有擔任趙國的主要軍職,還在打醬油。李牧在公元前246年,才開始在趙國嶄露頭角。所以說李牧和白起是不可能相遇的。

但是不得不說兩個人都是戰神,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兩個應該是最厲害的,也是粉絲最多的。

白起一生無敗績,要知道整個戰國時期戰死的也就兩百多萬人,白起一人斬殺一百餘萬人,長平之戰直接坑殺45萬趙軍,是何等的氣魄。

李牧前期基本上就是在北方和匈奴打,而且也是大破匈奴,後來秦國伐趙,趙王不得已將李牧調回,主要負責對秦作戰。李牧也確實讓秦國損失巨大,最後不得已秦國用反間計,讓趙王賜死李牧。


個人覺得這兩個人都有所長,白起主要是指揮大軍團作戰厲害,就是說的在家就能決勝千里之外,而且秦軍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確實依然成為戰國最強大的。

但是李牧呢,這時候的趙國可是搖搖欲墜,經過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大軍,又來又和燕國打,之後又是邯鄲保衛戰打了三年。在這之後,趙國能過存活下來已經是奇蹟了,而且在李牧的統領之下,還能大破匈奴,之後又能抵禦秦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牧能夠抵禦秦國的虎狼之師確實厲害。

如果李牧早生幾十年,和白起在長平之戰相遇,相信歷史就不是現在的歷史了。


小伍講歷史

尊重歷史事實,二個人不可能正面交戰的。

白起死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57年,而李牧在趙國擔任官職那一年是公元前246年以後。

也就是說白起死的那一年,李牧還在社會上游蕩,沒有軍官職務。兩個人如交戰就如同關公戰秦瓊一樣可笑。

李牧一戰成名時,白起已死去許多年了。

當然假若白起與李牧對決的話,我選擇李牧。

兩國交戰,戰的是國家實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如果論經濟實力,秦國勝趙國;如果論軍事實力趙國絕對不輸給秦國,甚至還要強一點。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馬還不能大量用於軍事行動,當時的馬矮小無力,不能負重。騎兵大量用於戰爭是漢武帝開始的事。

但趙國是個例外,趙國處在防匈奴的第一線,長期與匈奴交戰,訓練一支幾萬人的騎兵部隊。

戰國時作戰,是以步兵為主,車兵為輔的戰爭。

所以在作戰時,騎兵的強就勝其它國很多。而李牧訓練的騎兵連匈奴人都怕,而秦人對匈奴也只是以防守為主,進攻為副。

不考慮其它因素,兩軍正面對決,秦人必輸。

從個人才能看,李牧比白起要強,只是生不逢時,沒有出生在最強國,發揮受限制。

從李牧的作戰特點看,非常適合趙國。

李牧以守正出奇著稱,也就是長期防守不出,突然間會出騎兵突襲。

如果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大軍對峙之時,趙國能有強大騎兵突襲秦軍糧道,則趙軍勝算很大,秦軍將不攻自破。

趙軍大軍掩殺,秦國可能就亡國了。


新知傳習閣

這問題有兩個問題,第一李牧不是被賜死,而是被趙王遷派人暗中抓捕後殺死(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其次李牧的年齡比白起小,這問題應該反著來問吧,應該是垂垂老矣的白起如果不被秦王賜死,他和年輕氣盛的李牧如果在250年左右交戰能否複製長平戰勝趙括的那一幕。

要理清的是,白起的活躍年代是早於李牧的,白起最早的軍事記錄,是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本紀》記錄:“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禮出亡奔魏。任鄙為漢中守。”

按照秦商鞅變法後的軍功爵位,左更為第十二級。“更”指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卒。白起在秦參軍服役應有一段時間,姑且當為昭王七年,即公元前300年左右。

從約秦昭王七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縱橫天下達近四十年,其中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橫掃魏國六十一城,攻陷楚國國都,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未逢一敗。

而李牧呢,《始皇本紀》中有記載:“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參考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秦蒙驁擊定晉陽為公元前246年,大致推算李牧登場的年代可以上溯約公元前250年。

而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然後李牧“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而此條後,跟著是“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3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從史料的記敘順序,上從李牧攻燕上溯十餘歲,可推算李牧約在趙孝成王執政前期(公元前256年)在代郡雁門一帶與匈奴作戰,並擔任一定的職位。

李牧與白起作為戰國後期最傑出的統帥,從現有史料上看是未逢一敗。白起更是在網上被譽為古往今來第一戰神,梁啟超曾考證白起殺士卒達100萬人,尤其在決定戰國走勢的長平之戰,在面對老辣的廉頗死守,巧妙的利用離間計讓趙國換帥,引誘趙軍出戰後以輕騎絕趙軍的後路,最終坑殺趙軍四十萬。謀略、指揮、廟算、統御發揮到極致的地位,可謂人屠也。

而李牧,一生戎馬,多次受命於危難之際。很可能在年輕時候,他就跟隨趙武靈王時期駐守北境的牛贊抗拒北方匈奴等諸胡的侵擾,在多年的戰爭生涯中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將軍,而李牧在對匈奴決定性的用兵中,先示弱,引誘敵人的主力進入預定的地點,再以兩翼包抄的大兵團作戰方式,帶領僅一萬多的騎兵及十數萬步兵,將擁有高機動力的不低於十幾萬匈奴騎兵包圍殲滅。這個戰績可以說空前絕後。100年後的西漢時期,衛青、霍去病與匈奴的作戰,都是利用大量的騎兵及戰車,爭取在戰場機動上與匈奴持平,衛青霍去病的勝仗,大多數以擊潰為主,少數通過武鋼車的防禦實施反擊獲得,鮮少像李牧這樣包圍聚殲匈奴的騎兵部隊,可以說,李牧在對抗匈奴的戰役中體現出完全不遜色、甚至高於後輩衛霍等名將的能力。

而且,李牧所帶的軍隊,已非趙武靈王時期的百戰之師,而是先有長平、後有武遂慘敗的殘破之軍,以此軍,李牧可數敗強秦,破燕魏,以一己之力獨撐趙的殘缺江山,比起白起來更是難得。

我們開個腦洞,如果白起不是在公元前257年被秦王賜死。秦兵一如既往的敗於邯鄲城下後。李牧與白起同臺對決,我相信,也許會這樣:

趙悼襄王六年冬,秦使武安君白起伐趙,出井徑。越二年,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起乃圍宜安,趙人大震。趙譴使代,召牧為大將軍,龐煖為裨將擊秦。

至宜安三十里,牧使趙軍據便地為壁,以龐煖為前師,配以有飢色士卒示弱爾。

秦將桓齮以牧勞師兵疲,欲擊之。起曰:“不可,吾聞李牧者,世居雁門,多與匈奴習戰,非括耳。今趙之粟困頓,多求于山東諸國。當以掘深溝、築高壘,堅營壁之,使其野無所獲,不至百日,將兩將之頭致於王前也。”乃令諸軍不得戰。

齮出,謂左右曰:“今吾此乘勝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牧軍千里而襲我,師不宿飽,騎不可趨,當一鼓破之,武安君暮氣深,不足謀也。”

於是齮引本隊三千騎、習戰者五萬擊牧。煖以千人委之。退十里,齮競逐之,至趙壁,牧奇陳左右,開壁翼張擊之,煖覆逆擊,秦師遂亂,遁走,齮雖斬亂卒不能禁也。牧縱兵追之,大破秦師,齮以身免。

秦師既敗,起令軍築壘守之,牧攻其壘,敗其四尉,奪其東壘。起復築壘。牧再逐之,起復壘之,牧不得破。

時八月,牧敕軍各持茅草,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連綿數壘,牧督促諸軍蹙秦,逐壘死戰,趙以怨起,勢不可當。起大恚,曰:“今敗,齮之過也,何罪於我至此哉?”又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今報應也!”乃投火而亡。秦軍遂潰,生者十不餘一。

既破,趙以騎兵踏起投之壘,平也。


鳳嫵一

李牧確實是戰國後期非常重要的將領。有史家把他和廉頗、王翦、白起並稱為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可見他的實力。


(李牧)

戰國後期,在軍事上真正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而趙國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和秦國抗衡,一是從趙武靈王開始,實施軍事改革。這個軍事改革的內容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胡服騎射,學習匈奴的經驗,從裝備和戰法上徹底改變。二是從趙武靈王到趙惠文王到趙孝成王三代君王的積累。三就是因為有廉頗、李牧這樣的軍事天才。

趙國最終敗給秦國,客觀上確實與廉頗不再受重用,李牧被殺有非常大的關係。白起坑殺趙國40萬人,正是在廉頗被解職,而李牧又被殺的情況下發生的。可以說,如果李牧活著,或者說廉頗指揮這場戰爭,戰爭的勝負真的很難說。


(白起)

不過,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將領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也並不一定靠將領厲害就能夠打贏。廉頗之所以被解職,根本的原因是他認為,趙國不適合主動出擊和秦國對壘,而只能守不能攻。廉頗在這裡說了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就是趙國的整體力量上是打不贏秦國的。如果和秦國硬打,肯定是會失敗的。

那麼趙國為什麼和秦國硬打,打不贏呢?主要的原因是,趙國在綜合國力上遠遠低於秦國。秦國當時為什麼那麼厲害?除了軍事上成功外,他的國家是非常富裕的,秦國有百二秦川,這裡出產非常豐富,糧食產量很高。同時水利設施也非常好。

說到水利設施,還不得不說鄭國這個人。當時韓國為了拖住秦國的軍隊,派鄭國去給秦王說讓秦王修水利設施,秦王果然派了10萬軍隊跟著鄭國修水利設施,而且花了十年的時間來幹這個事。但是雖然拖住了秦國10萬軍隊十年時間,最終卻讓秦國成為魚米之鄉,為後期滅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廉頗)

除了這個因素外,趙國從趙悼襄王開始,國內發生了內亂,這個內亂讓趙國自亂陣腳。本來當年之所以還勉勉強強能夠和秦國抗衡,是因為有賢明的君王和卓越的大將。現在君王不賢明瞭,大將被殺的殺,死的死。最後在軍事上敗給秦國,幾乎是一定的。

從這裡的分析我們看出,就算李牧和白起在對決中能夠打敗白起,但那也只可能是一兩場戰爭的勝利,最終肯定是會失敗的。

最後,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李牧在戰國後期打出名氣,主要是他在對抗匈奴上,他和秦國的戰爭並不是很多,所以就算他和白起打,我們還真的不好評估,他了解秦國軍隊的程度,能不能夠打贏。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不能,李牧可以做到戰術優勢,卻無法改變戰略上的差距。

秦國的強,首先是變法帶來的國力,再其次是軍功制度下民眾對於戰爭的需求。

然後秦國的地理保障了他總是主動攻擊一方,別人攻擊他極為困難。而巴蜀作為大後方的物資主要供給地,也基本不會受到戰爭影響。

因此秦輸得起,趙輸一次就弱一次。就算能在局部取得勝利,也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


方士的知識樂園

目前來看最有可能是平分秋色,李牧在長平之後面對非王翦所率秦軍是完勝,早知道長平之後趙國青壯年基本全掛,秦國沒有,拿這種兵源素質去打趙國竟然連敗,其次,王翦對李牧都自覺沒有勝算,王翦出兵是什麼時候,趙國發生大地震,又是一次天災,王翦率領優勢兵力進攻,面對李牧竟然選擇反間計,可見李牧能力高於王翦,不要跟我說什麼王翦考慮傷亡,滅楚要60萬的時候怎麼不考慮了?


素月墨羽YH

這麼說吧,當時的匈奴還處於發育期,遠沒有秦漢時期那種規模,所以現世評價李牧參考系是有所偏差的。而李牧的主要戰績都是在對匈奴,再有就是白起死後秦國新統帥換位的時期對秦的幾次打擊。

白起是以圍殲戰出名,伊闕之戰、圍攻出郢都都是以寡敵眾兵力並不佔優的情況下,而最出名的長平之戰,則是雙方勢均力敵,對方佔據地理優勢的一戰。白起和李牧最接近的一戰,便是長平之戰。有說李牧是因為匈奴戰事吃緊而沒有參戰長平。那麼三年後呢?趙王也知道這是決定國運一戰,必然要用最強的將領,而推選的是廉頗和趙括,可以這麼說,以李牧實力,當時沒人認為他有擊敗白起的可能,要麼找個人替代李牧也要把李牧和麾下鐵騎拉回來打贏這一戰……所以說,真打,李牧還是贏不了白起。而且當時後期已經是國力對拼,白起最終只是完成完美收官的任務。


點綴凡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白起死的時候,李牧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所以,這個問題沒辦法回答,但是王翦和李牧可以說一說,他們倆在同一時期。作為同一六國的大功臣,王翦的實力是無可置疑的,雖然王翦軍事才能初出眾,但是不可否認,秦國的國力強盛給王翦帶來了很大的助力。李牧在的時候,不管是秦國還是外邦都不是李牧的對手,而當時趙國已經是弱的不行了,李牧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可見其絕倫的軍事才能。但是,趙國畢竟已經殘弱不堪了,領導層也是昏庸無能,雖然能阻擋秦國一時,沒有人可以打敗李牧,但是李牧也是無法打出去的,秦國只要跟你耗下去,秦國畢竟國力雄厚,趙國確是耗不起,就像長平之戰一樣,趙國不是不想收,而是多年的對峙導致趙國已經空虛了,百姓吃飯都成問題,一直防守下去,早晚會完,只能啟用趙括,希望能打敗秦軍,只是結果不如人意。當時秦國還沒這麼強,趙國也沒這麼弱,趙國都耗不過秦國,更別說現在了,即使秦國不用反間計,李牧沒死,最後趙國也是會滅亡,短期的戰役李牧可以打贏,但是長期的消耗戰,李牧可以打下去,趙國確是只撐不住了,只能投降或者滅國。所以在我看來,如果李牧和王翦打下去,王翦短期內奈何不了李牧,李牧也不可能反攻秦國,王翦只要耗下去,趙國不攻自破,所以論結果來說,王翦會贏,但是論硬實力,論自身的軍事才能來說,王翦不如李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