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有一则寓言,在飞机上,乌鸦对乘务小姐说:给爷倒杯水!猪听到后也学道:给爷倒杯水!结果小姐很不高兴就把猪和乌鸦扔出机舱。此时乌鸦笑着对猪说:这次你傻了吧?爷可会飞,你会飞吗?千万不可人云亦云,再好的建议最关键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主力选股往往会选择未来发展非常好的上市公司,但是大多散户却未感知,某支股票既使现在非常不起眼,但经过主力团队周密分析研究,认为这家公司在一年或两年后它的价值会被多数人认可,则主力资金肯定会青睐这支股票。

其一,从现在基本面看,它的价值没有显现,众多散户会弃它而去,这样主力资金收集筹码非常容易;

其二,多数人没有认可它的价值,其价格肯定较低,主力收集的成本也低,将来会有较大利润空间;

其三,主力介入后拉升容易,可神不知鬼不觉,既使有部分散户持有股票是长期心态,拉升一定高度也不会关心,还有的散户不了解他的价值,对此股也“死”了心。

当这个股票涨到较高价位,其价值开始显现,但大多数人仍认为其价格与价值还相差较大,这时散户的力量又聚集得非常大,再加上媒体正面宣传,就连主力资金也认为这支股票的股价应该再翻一倍,但这时的主力是不会贪心的,他会在散户欲买买不到的情况下一点一点放给他们,最后等到这家上市公司可挖掘的潜力被散户挖掘得“精光”以后,并在所有的股民眼里暴露无遗时,其主力持有的筹码也早已抛了个精光。

所以你准备买的股票,如果是你周围好朋友也认可的,或有人极力从多种渠道向你推荐的,你就要小心了,那是把你往“火坑”里推啊!他不可能告诉你最正确的操盘信息,能靠得住的还只是自己!

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很多股民做股票。一个字怕。就说明股民没有典型的习惯才导致了患得患失和前怕狼后怕虎的。所以做股票就需要跟上主力思路就可以的

主力成本价看法

主力的持仓成本是主力收集筹码的平均价格,主力做庄必定会最终将股价拉高到成本价的一定比例位置,因此了解了持仓成本,只要在成本下买入,就可以稳稳获利。今天我们就从盘口和均线两种方法来判断主力的持仓成本。

1、从操盘软件中直接获取

一般来说,所有券商提供的实盘操作系统都可以查询。从F10资讯中,我们可从“股东研究”一栏了解机构的进出情况。首先,从“股东户数”及“人均持筹”数据的变化可以从整体上判断机构动向以及个股筹码的变动趋势。一般地,股东人数越少,表明筹码越集中;股东人数越多,则表明筹码趋于分散,盘中缺乏主力关照。其次,预测机构介入成本。由于公布报表的时间和股东人数的统计时间有一段时间差,所以我们要预测机构介入的成本,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目前的股价比三季度的平均成本还低,说明主力也被套;如果涨幅不大且成交量平平,说明主力短期并没有出局;如果涨幅较大了,再看近期的量能变化情况再作研判。

值得一提的是,股东人数的增加与减少并非决定股价涨跌的唯一因素。在用该指标选择个股时,应注意该指标的局限性。比如主力机构有可能期末采用突击重仓或分仓的方法来达到迷惑中小投资者的目的等。特别是那些典型的庄股,即使股东人数再减少我们也应该岿然不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结合起来判断。

2、根据均线来推断

一般而言,中短线主力建仓时间大约需要4-12周,平均约8-10周。从周K线图上,我们可以估算8-10周均价线是主力的成本区域(虽有一定误差,但不会偏差10%,所以谨慎起见,我们取10周线作为主力建仓成本)。作为主力,其操盘的个股升幅至少在50%以上,多数为100%甚至更多。

一般地,一只股票从一波行情的最低点到最高点的升幅若为150%,则主力的正常利润是100%-120%左右。这是因为,主力要想在市场中获利,也必须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主力在“坐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建仓成本。亦即主力的建仓成本大约需要付出20%-40%的利润空间。

主力的建仓成本算出来以后,再在这个价位上乘以150%,即为主力将来拉升的最低目标位。

测算出主力的成本之后,也就摸清了主力的底细,看清了主力的底牌,就可以做到在操作上有的放矢,不再惧怕主力的“洗盘”、“挖坑”等操盘伎俩。只要目前价位没有大幅上涨,不管道路多么曲折,股价迟早都会到达测算的价位,因为主力若非迫不得已,绝不会亏损离场。而主力资金量大,进出两难,有时系统性风险来临时,想出也出不去,这是主力永远的心病。

总之,投资者如果能计算出主力的建仓成本,就能测算出当前主力有无获利空间或获利大小,从而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若目前股价低于主力成本,投资者可大胆重仓介入;若目前股价只能让主力微薄获利,投资者可积极逢低参与;若股价已使主力获利丰厚,则投资者应及时出局,或以观望为主。

如何根据主力成本判断逃顶时机

一、如何了解主力持仓成本?

1、筹码分布

对于主力而言,想要控盘盈利,在拉升股价前就要拿到足够多的筹码。筹码分布这一指标就能较好的反映主力的持仓。

2、筹码分布分类

筹码一段时间内在某个区域大量堆积,大多因为股价在该区域长期盘整。

(1)高位密集(如果筹码堆积的位置偏高,称为筹码的相对高位密集)

高位密集一般是股价经过一段拉升之后,在高位横盘时形成的。高位密集的状态说明该股在高位的换手率已经足以让主力出货了,但高位密集不代表主力一定出货或者该股一定会跌。一般情况下,遇到筹码高位密集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因素:

A、该股拉升之前是否形成了低位的密集;

B、该股拉升的空间是否足够主力出货;

C、第三就是拉升过程中是否放量;

D、主力拉升到高位,是否有资金愿意接货。

一般来说,遇到高位密集状态,且股价从盘整中枢涨幅超过30%,尽量要谨慎

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2)低位密集(如果筹码堆积位置偏低,则称之为筹码的相对低位密集)

底位密集形态一般出现在底部横盘的阶段,说明主力在底部充分收集筹码,市场成本集中在相对低的价格。如果股价向上运行,只有获利盘的抛压,而几乎没有解套盘的抛压。假如该股真的有主力在底部收集筹码,那么此时拉升股价,获利盘中大部分都是主力的筹码,抛压也不会很大。而且,能够接受长时间底部盘整而不卖出的投资者,一般也是比较有耐心的投资者,大部分不会满足于十几二十几个点的涨幅,所以这些筹码也相对稳定。如果主力在拉升之前再来一些试盘和洗盘的动作,那很大概率回来一波不错的上涨

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3)筹码分散

一般来讲,筹码分散状态出现在上涨或下跌的过程中,或者是横盘吸筹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市场的成交相对分散,筹码分散。比如在下跌的过程中,显示出筹码分散的状态,说明在每个价格段,都有大量的成交,如果抛开主力对倒的情况,那说明有不少资金在下跌过程中抄底,而且出现亏损,那么这个时候,无论是下跌还是上涨,都会面临很大的抛压,对于股价的运行都是不利的。所以,当筹码出现分散状态时,我们一定要多观察,如果是中长线操作,尽量先观望,如果是短线操作,还需要从其他的方面来考察

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二、如何分辨主力出货判断控盘股的逃顶时机?

出货,是指主力把手中的筹码出给市场的行为。出货分两种情况:一是获利出局,一是因故弃庄。前者是诱骗市场跟风为目的,股价在一派“美丽”景象中逐渐转势;后者则在一派“凄风苦雨”中突然转市,狼狈下跌。

1、拉高出货

拉高出货一般是在主力已经获利的情况下进行的出货形态,其分时图上往往呈现出锯齿形走势。

盘口特征为:小单拉高,大单打下,上方很少挂出大单,下方远离卖单处经常闪现大单,但实际成交则往往不是接盘的大单,而是空中成交(不显示挂单的成交)。

目的:制造盘口买盘众多、成交活跃的效果

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一招跟上主力判断“逃顶时机”,学到用时方恨晚,现在还来的及!

炒股者需要具备的心态

1、对炒股要有浓厚的兴趣

无论是炒股还是工作,要想将其做好都要有足够的兴趣。如果你不喜欢文字,那么你愿意待在办公室写一整天的稿件吗?如果你不喜欢营销,你愿意每天对着无数陌生人推销产品吗?显而易见,我们都不愿意。因此正确的炒股心态第一点就是要对炒股票有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浓厚的兴趣支持下你才会尽力去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认真学习证券专业知识,这是炒股最基本的条件与心态。

2、要有自信心。

要想成功,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股票投资讲究的是“快、准、狠”,但是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并不多,因为这是投机高手的绝技。初入股市的股民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自信的状态,打破“不可能做到”的壁垒。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想做到,如果你自己给自己打上一个“我做不到”的标签,那么你必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多回想下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拿出你的勇气,鉴定你的信念,你一定可以成功!

3、让恐惧远离,叫贪婪走远

也许有人会说:“我进股市就是为了赚钱,怎么可能不贪婪呢?”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那么有必要提醒你,你的贪婪会让你变得一无所有。股票市场大起大落,你不仅仅要学会如何抓住时机赚钱,更重要的是学会放手,克服贪婪心理,不然,你和赌徒有何区别?至于克服恐惧,需要的是股民具备足够的股票知识,心理有了底,自然就不再担心与害怕股市浮沉了!

4、不要人云亦云

股票市场的规律难以捉摸,但是也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向同行或者前辈学习的,不过切记不要人云亦云。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对事情做出理性的分析,如果仅仅是听从别人的劝告,那你根本不需要自己操盘,直接将资金交给投资公司让他们去操作吧!所以炒股的一个重要心态就是要求股民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意识,吸收有用的精华,不要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