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瓷都創業者談文化“走出去”:創文藝精品 促貿易暢通

福建省德化縣境內群山環抱,重巒疊嶂,森林密佈,氣候溫和。宋元時期,德化陶瓷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在海外留下了“中國白”美名。

如今,藉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德化陶瓷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現有陶瓷企業26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2017年產值227.4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家級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範區,已獲評中國瓷都、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全球首個“世界陶瓷之都”。

三位瓷都创业者谈文化“走出去”:创文艺精品 促贸易畅通

中國瓷都“中國白”享譽世界(李政葳/攝)

中國白藝術宮由國禮大師、廈門金磚會晤國禮設計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陳仁海創辦,是一處陶瓷文化藝術欣賞、交流,陶瓷文化旅遊的藝術場所。陳仁海的創作多達118件(套)國宴瓷《四海同心》系列,包括元首餐具套裝、金磚元首杯、元首茶器等,5件國禮為《四海和尊》《同舟共濟》《鴻業遠圖》《玉荷溢芳》和《吉祥如意》。

“創作國宴瓷時,為體現中國的大國風範、閩南文化元素、金磚特點等,當時的設計方案團隊討論再三。”陳仁海說,憑藉著文化自信、家國情懷,能為金磚會晤貢獻自己的智慧,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工匠們都感到非常榮幸。

三位瓷都创业者谈文化“走出去”:创文艺精品 促贸易畅通

陳仁海與“中國白”

“讓世界瞭解和共享‘中國白’。”在陳仁海看來,這也是自己從藝術從業者向“企業家”轉型的責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高,陶瓷作品今後將走進家庭;另外,伴隨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加強,這些藝術品也將逐漸走向國際市場。”陳仁海說,這將是“中國白”未來發展的趨勢。

陳仁海還提到,在作品底部都印有二維碼,不僅要讓作品成為藝術品、收藏品,還要讓人們通過掃二維碼瞭解“中國白”,“這是自己作為文化傳播者、美的傳播者的一份苦心,讓世界來了解、共享我們德化的‘中國白’。”

在德化當地遠近聞名的“中國茶具城”與陳仁海的中國白藝術宮距離不遠。這裡設有茶具主營銷區及物流、會展、批發、電商等配套設施,具備全國性專業茶具市場功能,建成後將成為弘揚德化陶瓷文化、壯大德化陶瓷產業的特色平臺。目前,這裡已簽約入駐了250家企業。

顏寶敬便是茶具城裡一位典型的創業者。顏寶敬出生於陶瓷世家,顏家的窯火至今傳承了32代,祖上有中國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的作者顏化綵,還有明朝著名的陶藝大師顏俊高。雖然是自己一位年過半百的“60後”,但顏寶敬更喜歡別人稱他是“新時代的創業者”。

三位瓷都创业者谈文化“走出去”:创文艺精品 促贸易畅通

藝術品要走向市場、走向國際,就要不斷創新。“多年的市場經驗看到德化陶瓷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內銷茶具企業有規模的產品無檔次,產品有一定檔次的企業又上不了規模,這既是一種遺憾,也說明了有很多潛力可供挖掘。”顏寶敬說,作為陶瓷世家的傳承人,自己一定要打造出具有一定規模、一定品質、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

“近年來,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人來這裡參觀,並且參與藝術體驗,都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走出去’,也越來越有影響力。”顏寶敬說。

德化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同樣也對“一帶一路”倡議,給當地陶瓷企業帶來的好處深有感觸。“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世界各地都在感受著陶瓷文化的魅力,我們與國外貿易往來也愈加頻繁。”鄭鵬飛回憶,自己早年曾在德國生活,當時帶著陶瓷樣品到歐洲開拓市場特別辛苦;近兩年,客戶已經遍及了80多個國家,不出德化縣就能接到世界各地的訂單。

三位瓷都创业者谈文化“走出去”:创文艺精品 促贸易畅通

鄭鵬飛談陶瓷文化“走出去”經驗(李政葳/攝)

如今,鄭鵬飛所在的順美集團生產的陶瓷等國際文化產品,主要銷往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成了“順美陶瓷文化生活館”“瓷客部落眾創空間”“日用瓷全自動生產線基地”“陶瓷製造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並繼續完善“中國海絲陶瓷文化博物館”,實現了產品、創意、文化、旅遊等資源的整合。

產品走向國際,就要考量風格如何適應外國文化。“要將他國文化植入其中,這樣產品不僅可以找到賣點,也讓更多中國文化元素更好地‘走出去’。”鄭鵬飛說,陶瓷是中國數千年文化的象徵,伴隨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將有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