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飄揚三河尖——文

红旗飘扬三河尖——文/固始县 李成猛

巍巍大別山,湯湯淮河水,山水相連,珠聯璧合,天造地設,豫南奇觀。

就在這結合處、交匯點上,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淮上明珠——三河尖鎮。

三河尖位於河南省固始縣北,因泉河、史灌河、淮河三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這裡環境優美,曾經以獨屏落日、淮河夕照、漁舟唱晚等陽泉八景而名聞遐邇,是淮河中游的一個商貿邊鎮;又因清朝末年、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在這裡曾發生過大大小小上百次戰鬥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重鎮,紅旗在這裡高高飄揚,三河尖自然成為具有光榮傳統的蘇區、革命老區。

自明清以來,三河尖因為有淮河大動脈這個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大力發展航運業,以至“舟車輻輳,檣帆林立,通衢五省,商賈雲集”,水陸交通異常便利,上通豫鄂,下達皖蘇,放排漢子滿載山貨,一路山歌,順流而下,一天之內即可下江南,三河尖鎮變成了山貨、農副產品外銷和日用工業品購進轉運的貨物集散地,自然也不例外地薈萃了三教九流、五行八道、多方神祇,一時群英畢至,藏龍臥虎。各種勢力在這裡明裡角逐,暗裡叫勁,也為以後的起事做了註腳,埋下了伏筆。由於東奔西走,南來北往,各種思想文化也在此碰撞、交流、滲透、融合,共同形成了一個物流繁榮、文化多元、兼容幷包的商貿大鎮,繁華的程度從當地流傳的口語裡可以得到很好地印證:“一黎(黎集)、二蔣(蔣集)三灘(郭陸灘)四往(往流集)抵不上三河尖一晚上”,一時曾有“雞叫狗咬聽三縣”、“小上海”之美譽,三河尖鼎盛一時。

清朝末年,社會黑暗,腐敗成風,人民無以為生,官逼民反,張樂行登高一呼,應者雲集,迅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捻軍,和太平軍遙相呼應,將清廷這所行將塌敗的大房子晃動的梁歪瓦斜、搖搖欲墜。其間,張樂行曾經兩次將總部設立在三河尖,總攬全局,坐鎮指揮,捻軍將士眾志成城,手握戰旗, 壁壘森嚴,嚴陣以待,和清軍幾十年間始終在淮河兩岸來來回回、血拼廝殺,只看到天昏地暗、日光慘淡,鮮血染紅了河水,岸邊屍體堆積如山,野貓野狗穿梭其間,原野上死一般的寂靜。後來,由於清軍增派人馬和叛徒出賣,捻軍被鎮壓,張大首領也被凌遲處死,農民起義暫時告一段落。

红旗飘扬三河尖——文/固始县 李成猛

作為淮河軍事重鎮,三河尖得風氣之先,很早就有了進步青年和共產黨員進行革命宣傳。1927年11月,中共固始縣委書記蔡仲美派遣“扁擔會”的地下武裝人員化裝成鹽商,來到三河尖開展反鹽稅鬥爭, 打了卡官(即偽鹽卡官員),聲威大震 。

革命從來沒有離開過三河尖,斧頭、鐮刀的旗幟始終扛在工農肩上,插在三河尖這片土地上。1932年(民國21年)初,紅四方面軍取得鄂豫皖蘇區紅軍反圍剿戰爭中第二大戰役商潢戰役勝利後,紅四軍揮師北上,圍攻豫南名縣固始,接著攻打淮河重鎮三河尖。當時國民黨不僅在三河尖駐守四十五師一個加強營,還駐有國民黨財政部直屬的鹽務稅警營(營長徐桐石)、以及地方民團和警察等武裝,2月,按照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命令,紅十軍王宏坤團、十二師一部,由十二師師長陳賡指揮,強攻三河尖,按照命令,紅軍在固始獨立團和赤衛隊以及廣大農民的配合下,分別從固始東南黎集和西南瓦廟集出發,在沉沉夜幕掩護下,沿史河、灌河向北直奔三河尖,經過一夜急行軍,紅軍於拂曉前在橋溝集地區集結待命,簡單部署之後,王宏坤前鋒團發起攻擊通往三河尖的咽喉要道——青泥灘,消滅敵人一個連,俘虜80多人,在三河尖西南制高點大王廟壩頭一帶,紅軍又將敵四十五師鳳鳴營全部消滅。

紅軍攻克三河尖後,打開了鉅商富豪的糧庫,開倉濟貧,召開群眾大會,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打土豪,分田地,鎮壓反動勢力,兩天就逮捕了土豪劣紳、貪官汙吏、特務土匪、惡棍奸商以及可疑分子四五百人,全部關押在紅軍保衛局臨時設立的拘留所(張華記商行的後庭屋),紅軍指揮部先後在三河尖西鎮南大灘、東鎮東嶽廟、楊家祠堂等處,多次召開過群眾公審大會,三河尖警察分局局長馬德鈞、警長葛德富、敵四十五師情報彭參謀、惡棍單少忠(外號單小刀子)、偽區長左新顏、東鎮楊銀匠以及吸食鴉片的大地主張子厚、丁少然等,均因作惡多端被處決。

採取了這些措施後,廣大工農群眾無不歡欣鼓舞,拍手稱快,高喊革命口號,慶祝勝利。一時間,黨的宣傳主張深入人心,大人小孩甚至編成順口溜傳唱:自從來了共產黨,我們翻身得解放,不納稅來不交糧,個個心中喜洋洋;紅軍來了變了天,又分糧來又分田,老百姓的心裡好喜歡,人人臉上笑開顏;打土豪,分田地,地主老財沒了氣;紅軍好,紅軍好,又挑水來又鍘草,從來不把百姓擾,軍愛民來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意深……大街小巷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標語滿牆,一天到晚飄蕩的都是歡聲笑語。由於工農紅軍影響越來越大,黨組織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開始發展黨員,培養骨幹分子,建立黨組織,蘇維埃政權像雨後春筍般地在淮河沿岸建立,許多青壯年積極要求報名參軍,加入紅軍,為天下窮苦人打江山。這一系列重大勝利,使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迅速向北推進了幾十公里,擴大至淮河兩岸河南、安徽廣大地區。

隨後,紅軍在當地赤衛隊的幫助下,將繳獲的大批糧食、食鹽、布匹等日用品裝上一百多隻木船竹排,在艄公的指點下,沿著史河、灌河逆流而上,運往蘇區腹地,有力地支援和鞏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紅軍臨走之際,三河尖群眾萬人空巷,舉著紅旗,一直將紅軍送到月亮河(現在的三岔路口),才依依惜別。

由於有了像三河尖這麼好的群眾基礎和後方支援,1938年剛進入九月,宋希濂將軍的隊伍便很有底氣地開上了固始境內的富金山,指揮部設在大別山北麓的妙高寺,日本鬼子企圖一天一夜拿下富金山,闖過峽口,快速閃進合擊武漢中國駐軍,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宋將軍率領的中國軍民拼死抵抗,浴血奮戰,經過十天慘烈的戰鬥,在留下四千具燒焦變糊的屍首之後,鬼子們才勉強過關。富金山一役,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富金山從此成了鬼子們終生揮之不去的夢魘。

抗戰期間,有一支700人的日本軍隊坐著汽艇攻進三河尖,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遭到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和革命群眾的強烈反抗,攪得鬼子焦頭爛額,日夜不得安寧,沒過多長時間,這支鬼子隊伍便逃竄南下。

红旗飘扬三河尖——文/固始县 李成猛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8月22日,劉鄧大軍三縱在陳錫聯司令員的率領下,進駐淮河北岸黃崗寺,23日午後,解放軍前衛團一營和炮兵連直插三河尖,在強烈的炮火攻擊下,敵四十六師全線潰敗,我軍勝利搶佔三河尖東西兩岸,把紅旗重新插在三河尖大地上。接著,在當地群眾大力配合下,部隊徵調百餘隻木船和一艘“民生號”輪船,趁著上游山洪還未爆發,搶渡淮河,23日午夜,三縱兩萬多人馬和輜重從三河尖順利渡過淮河,勝利挺進大別山,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從而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

解放軍短暫離開後,九月下旬,國民黨為了增援大別山軍力,令第八綏靖區劉明汝部由蚌埠派輪船兩艘裝運軍火,臨時堆在三河尖小學校院內,消息被我軍截獲,我三縱九旅一二五團迅速派兩個營於農歷八月十四日(公曆9月28日)夜趕到三河尖,敵看守人員十餘名見狀聞風而逃,所有軍火被我軍奪取,全部用於解放戰爭前線。

194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縱八旅,在旅長馬忠全、政治委員蘆楠樵以及三縱副司令員鄭國仲的率領下佔領了三河尖,迅速搭建了三座浮橋,和北河口的數十隻木船,在秋雨連綿中擺渡解放軍渡淮,解放軍踏著泥濘,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由三河尖南下,三河尖民眾在南大橋(二道橋)設置茶水站招待解放軍,軍民同心,官兵一致,軍紀嚴明,不進民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日夜兼程,大軍經過兩天兩夜方才過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三河尖這片熱土,飽受戰火的洗禮,歷經血與火的淬鍊,如今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曾經的故事,美好的傳說,已經在這塊土地上妖嬈成花,裝點生活。作為從烽煙中走出的人們,還是應該銘記崢嶸歲月,不忘初心,永葆革命本色,讓堅定的信念始終佔領思想的高地,讓紅旗永遠在固始縣三河尖這塊英雄的土地上高高飄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