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的背后:民族企业在成长,科技大国在崛起

“港珠澳大桥无论从长度、施工建设难度、使用寿命,还是设计标准、照明质量都堪称是中国之最、世界之最!”2018中国港珠澳大桥信息化暨节能技术应用研讨会近日在广东珠海召开,一位照明方面的专家在研讨会上作出如上评价。事实上,在这场集齐了全国交通工程和信息化单位负责人、各省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领导、机电工程领域专家、交通照明行业专家等一百余人的研讨会上,对港珠澳大桥作出相似高度评价的可不止这一位。

会议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承办。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爱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交通工程系统集成部张建、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蔡俊福、中国铁建港珠澳大桥项目工程部部长袁世杰、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施强和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鹰华分别作了汇报。

港珠澳大桥的背后:民族企业在成长,科技大国在崛起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爱民

  • 李爱民——我国交通工程从昔日“落后面貌”转变成今日的“超级工程”

“我国交通工程的起步可以算是非常晚的。原第四机械工业部王诤部长(中将)在国外考察时看到发达国家早已采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城市交通信号的自动控制,而我国还处于交警手动控制交通信号的状态。深感我国的落后面貌,在1973年8月6日启动了著名的7386工程。”会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爱民是这样介绍我国的交通工程起源。

在如此落后的情况下,短短45年间,发展出了如今数字化、信息化交通工程技术,甚至未来将实现的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技术。这一切都建立在无数前人刻苦钻研、探索奋进的成果上。我们从落后的面貌成为今日的超级工程,付出的努力难以言表。

今天的中国交通工程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有着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不仅得到国人的认可,还受到海外多方面的青睐,我们将技术产权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这座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随着不断刷新各项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已然成为中国交通工程最高技术代表之一。

港珠澳大桥的背后:民族企业在成长,科技大国在崛起

中国铁建港珠澳大桥项目工程部部长袁世杰

  • 袁世杰——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解决复杂的大桥建设与管理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以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和连接线。在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中面临三大难题:两岸三地之间信息交互复杂,全寿命周期管理产生海量信息数据,以及如何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铁建港珠澳大桥项目工程部部长袁世杰介绍港珠澳大桥利用综合管理系统、系统集成监控和BIM建筑信息化管理,对大桥进行建设和管理。尤其是BIM新技术的应用,在高速公路行业中用BIM展示系统机电设备数据流、供电流路由关系属世界首次。

BIM系统不仅满足建设需要,在大桥运维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大桥如果发生火灾,视频监控将随时捕捉,信息传递到监控终端,警报在几秒钟内就会响起,LED可变情报板显示火灾预警。用BIM处理突发事件,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港珠澳大桥的背后:民族企业在成长,科技大国在崛起

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鹰华

港珠澳大桥的背后:民族企业在成长,科技大国在崛起

中国铁建港珠澳大桥项目经理蔡俊福

  • 王鹰华——国家“863”半导体照明课题成果在大国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考虑到港珠澳大桥严苛的海洋盐雾侵袭、振动、大温差、紫外线、台风雷暴等恶劣环境,以及大桥运行对光的舒适性要求。上海三思这家全线提供港珠澳大桥LED照明产品及LED可变情报板的科技企业,将国家“863”课题成果的陶瓷散热技术、模块化设计和反射式发光技术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获得了会上中国铁建港珠澳大桥项目经理蔡俊福“性能稳定、表现良好、质量上乘”的高评价。

国家“863”计划是一项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让企业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民族企业在成长,科技大国在崛起。还有很多像三思这样被国家冠以使命的企业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使得中国更多的超级工程能够惊艳全世界。

最近有一部很热门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港珠澳大桥作为标志性重大工程,在这部影片开篇震撼呈现。一项项刷新世界之最的大国工程,不仅代表着经济实力,更传递着民生温度。大国工程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大桥建设者和各家一流企业单位的努力。从建设、设计、施工到安装,一处处细节的把握,一项项技术的突破,才能锤炼出“百年大计”的品质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