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朋友家有俩儿子,大的十岁,温文尔雅;小的四岁,调皮捣蛋。有一次小儿子在书房一边玩游戏一边上窜下跳,不小心就磕到了腿,哭得惊天动地。爸爸从客厅三步并作两步迈进书房,开口就是:“我早就告诉你不要瞎蹦,不听,这会儿挨摔了吧?”然后又说:“碰哪儿了?怎么碰的?”

小儿子正疼着,爸爸却又“哄”不到点儿上,一着急一委屈,尖叫了半分钟愣是不停下来。这时妈妈也赶过去了,正看见恼羞成怒的爸爸拍了小儿子一巴掌,并说“你还上房揭瓦了”。

妈妈什么也没说,抱起小儿子去另外一个房间了。

事后我的朋友,这位妈妈告诉我这件事,并对她老公说她“惯着小儿子”这句话产生了怀疑和恐惧,因为她不知道她的行为算不算“惯着”,这样下去会不会真的让小儿子无法无天了。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我并不觉得这是“惯着”,摔疼了就是摔疼了,还不让哭吗?还不让有所表现吗?爸爸接受不了小儿子摔疼之后的尖叫,觉得这是任性,一个男孩儿怎么能如此任性,一点都不像他哥哥那么稳当懂事。

其实小儿子的尖叫是因为摔了之后本来就很疼了,爸爸非但“共情”不到,还总说些“没用”的话,情急之下只好给自己的情绪找个突破口。

爸爸的行为比较吻合多数家长的做法:你犯了错之后,我就得敲打敲打你,不惜讽刺挖苦你,省得你下次再犯!

好像避免犯错误的捷径之一就是挨骂挨讽刺,谁被骂得多被讽刺得多,谁就会成长得比较健康顺利!

就像宋丹丹对待巴图,俩人参加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看起来是很美好的,但是当宋丹丹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为大家准备早餐时,她说:

“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你看看人家。”

这说明她认为巴图没有按照她想象的那个样子成长;她还公开巴图小时候的糗事当作笑料,丝毫都不顾忌巴图的面子。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刀子嘴”反映的是家长们深深的焦虑和对自己的不满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事、优秀、合群,不希望孩子叛逆、过于个性化,总之是“你长成我希望的样子,我就满意了”,当我满意的时候,我自然不会讽刺挖苦你,为你骄傲还来不及呢!

要说自恋,没有比爱挖苦讽刺的家长更自恋的,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孩子;

他们只看到自己的愿望,没有看到孩子的独特;

他们只愿意为了自己的愿望而“努力”挖苦讽刺,而不愿潜下心来去试着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

这种自恋并不是爱。

她出于担心客人们不知道哪条毛巾是用来干什么的,就告诉妈妈说:“我把这毛巾拿出去吧,万一客人们用了呢?”她妈妈用一种非常鄙夷的眼光和轻蔑的语气回复她:“你以为你是谁呀,谁会稀罕你那条脏毛巾!”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这个来访者说,她多少年都记得妈妈的神情,难道对于妈妈来说,自己不如客人们更重要吗?为什么她只是说出了她的担心,就遭到妈妈那么强烈的厌恶?

其实我们不难想象,正是因为家长们有太多自己不能接纳的侧面,所以才不能忍受孩子身上也存在那样一个侧面。

就像上面那位来访者的妈妈,她认为和女性的私密之处有关的东西都是不能拿到台面上去说的,所以她对此很厌恶,这是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作为她的孩子的我的来访者的问题。

但是很不幸,我的来访者确实是因为这个本与她毫无关系的事情给伤害了。

孩子被父母挖苦讽刺,不是因为孩子不好,而是因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些方面而焦虑,或者是父母在儿时也曾被严苛对待过,儿时的父母所怀有的愤怒反向形成了对自己的不满,这不满从没有被看到过,只能穿过厚重的岁月继续延伸。

这样的爱已然不叫爱,它叫自私或无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类似于”我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总是会招来愤怒,原因就在于家长们总是在挂羊头卖狗肉。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被挖苦和讽刺的孩子,真的会变好吗

作为一名咨询师和一个妈妈,我自认为算一个合格的家长。但我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也出现过令自己后悔莫及的行为。比如我对孩子忘记吃药这件事就有比较低的容忍度。

我家大女儿的身体素质不算特别好,经常我会被老师通知说,孩子又不舒服了,你快接回去看病吧。我就带着大宝去看病。医生给开的药都是我催着吃,如果上学去,既便她带着药,也经常会忘记吃。我就很崩溃,然后就发了一次飙。

我更崩溃地发现,发飙基本没用,人家该不吃还是不吃,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就是说忘了。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好吧,为了避免以后成为仇人,我发誓一定不能再因同样的事情发飙,并且还要找到一个办法,让大宝不再忘记吃药。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写有一部很有名气的书,叫作《正面管教》,在书里她提到:

“孩子有很好的感知能力,却没有很好的解读能力。”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孩子可以很好地感知到父母的情绪,却不能对这种情绪做出合理正确的解释。

比如说父母生了二胎,大孩子就会很敏感,TA只看到父母比较多的在照顾小宝宝,TA不懂得小宝宝太小确实需要多多去照顾,而不是因为父母不再爱TA了。针对这件事情向大孩子做出合理解释,这是父母的责任。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我家大宝身上,则是,她只知道妈妈生气了,妈妈发飙了,那是因为她不好。

她并不会知道我生气是因为担心她的身体,我害怕她得病,害怕她难受,因为我没有向她传达这样的意思,不知者何为罪?

当然我也会担心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那我何不把我对她的担心和关心表达出来呢?还有比这个方法更合适的方法吗?

如果针对这件事情做出正确的解读,那么接下来,大宝自己也许就找到了怎样不忘记吃药的办法呢,因为吃药不再是命令,不吃药也不再是犯错,我们在情感上的连接将有助于她把吃药这个事物看成是自己的事情,从而主动地去做。

所以,为什么说常被指责、谩骂、挖苦讽刺的孩子永远学不会改正错误?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非但如此,TA还怀有了一份愤怒或羞愧,将来TA也会这样去对待别人。这是因为,当TA在被责、谩骂、挖苦和讽刺的时候,TA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父母一股脑扔给TA的是情绪,而不是有理有据、言语清晰的事件说明。前者是无意识的,后者才是意识的。

无意识的内容如果不被意识化,那么这种无意识就会向下传承,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长越像父母,以及孩子被怎样对待,将来TA也会如何对待别人的深层原因。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争取做“会爱”的父母

毫无疑问父母们都是有爱的,否则孩子不会长大。但这种爱是无意识层面的。“会爱”才属于意识里的内容。一个意识化程度不那么高的父母算不上好父母。

做“会爱”的父母首先眼睛里要有孩子,知道你的孩子是独特的,TA有优点也有缺点。爱谁就以谁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这样就不会过于控制。不被过多控制的孩子总是有机会去发展自己。

如果你实在接受不了孩子的某些“缺点”,不如想想有这个“缺点”的存在会不会让天塌了或让人死掉,如果不会,就有必要在同样的方面去原谅、宽待自己。如果你允许自己有这样的“缺点”,那么孩子的这个“缺点”也就不存在了。

宋丹丹对儿子的爱引争议:父母的“刀子嘴”是如何划伤了孩子的心

做“会爱”的父母一定要牢记,犯错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来指责。

指责的作用是教孩子远离你,而与他一起去承担错误,看看在错误当中到底发生过什么,这样的过程才会让孩子与你之间的情感得以舒畅地流动。

经过这样“会爱”的过程,你就“赢得了”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