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次哭一次,余华《活着》这本书为什么让人忍不住感动得热泪盈眶?

博书

《活着》这本书是余华的代表作,以解放前后中国南方的农村作为叙述背景,讲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忆一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关于苦难的叙述,没有比余华的《活着》更能打动我的了。余华通过福贵,一位特殊时期的中国农民形象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生命本身可能遭受的巨大苦难。

我相信很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的文字从不刻意煽情,可是看着福贵一次一次安葬自己至亲的人,隔着书本就能感受到他的绝望,这种绝望让人动容。

余华和擅长细节描写,那些看似冷漠但是又细致入微的细节扣人心弦,读到那些文字,忍不住就喉头哽咽,热泪盈眶。那些描写因为太真实,所以是如此触动人心。

福贵输光家产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家珍一边给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夫妻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福贵挑着装满铜钱的担子进城去还赌债,五岁的凤霞仰着脸问:“爹,你是不是又要好几天不回家了?”女儿对父亲的关爱和期待,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表现骨肉亲情,表达福贵对自己两个子女的爱,余华这样写:

离家两年后福贵回到家里,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七岁的凤霞和三岁的有庆。凤霞睁大眼睛看了我一阵,嘴巴动了动没有声音。我对凤霞说:“我是你爹啊。”福贵该有多伤心多自责啊!

为了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不得不把凤霞送人。凤霞知道自己要走了,家珍给她扣纽扣时,她眼泪一颗一颗滴在自己腿上。

凤霞被送走几个月后在一个深夜里回来,一开门看见是凤霞,家珍没穿鞋就床上下来,一把将凤霞抱过去呜呜地哭了。

再次送走凤霞,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手过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的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将凤霞送走了,背起凤霞就往家里走。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地抱紧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

为了不把鞋子穿坏,有庆手里拿着鞋子光着脚丫在雪地里跑,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那是鞋,不是手套,你给我穿上。”有庆穿上鞋转身往城里跑,跑了没多远又脱下鞋。这孩子让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遇上大饥荒,凤霞被王四欺侮,抢走了她挖到的地瓜。王四用手指了指凤霞:“你让她自己说,是谁的。”他明知道凤霞不会说话,还这么说,气得我浑身都哆嗦了。

家珍给了队长一把米,队长一走,家珍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她是心疼那把米。

……

很心酸,很无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让人无比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活着》这本书为什么让人感动?因为太真实了,余华的文字没有任何虚饰,就那么真诚直白地把那些场景摆在读者的面前。

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懂事听话的儿女,还有他的女婿和外孙,还有那条最终陪伴着他的老牛,还有曾经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都是福贵这个人真实的感受,当我们读到这些感受的时候,无不为之动容。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活着,真的太难太难,尤其是对于福贵而言。


博书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不为活着以外任何因素。如果你没读过余华的这本书,是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书中的主人公福贵,先是由地主少爷变得一贫如洗,然后是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挨次离去……这样的人生苦难,如果不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又如何能扛过这非常人所能承受之痛?假如你还对当下的生活所不满,觉得工作压力大、亲人不理解、无房、无车、无存款,活得太累,太苦。那是因为你都在为活着以外的因素而活,忽视了活着的本身。如果你读完这书以后,就会对当下所有不满有所释怀。

此书之所以动人,作者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对生活的点滴感受而不是看法,生活加给他的各种磨难,没有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而仍然友善的平静的对待这个世界,坚强的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