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本文共2891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你将了解合肥四姐妹的一生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张家有四女,每个人都有非凡的个性、涵养及独特的婚姻观念。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

张元和与顾传玠的昆曲之恋

元和,著名昆曲度曲家。她是张家长女,从小跟着祖母生活,性格偏向于老成持重。也正因为如此,她很少展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昆曲却情有独钟。连充和回忆说,除了昆曲,其实他们姐妹俩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那时的元和并不知道,在未来的某天,因为昆曲会和一个男人携手走过30年。1936年昆山救火会义演,元和两次登台,扮演小生。而本已隐退的顾传玠,竟连演3天戏。第三天时,很多人以为他身体吃不消,或许不会登台。不曾想,他还是登台商场,演《太白醉写》的李白,与扮演高力士的是周传沧对戏。虽说上台前,两人磨练已久,还是抵不住忘词。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此时,元和竟不由自主接了一句,为那天晚上的表演锦上添花。据她回忆,顾传玠演出“十全十美,令人叫绝”,她为之倾倒。或许就在那时,元和情不自禁爱上了那个唱着昆曲的李白叫做顾传玠的男人。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爱情和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幸福,外人又有什么资格说呢?

张允和与周有光的自由之恋

如果说张元和是个端庄娴雅的女孩,那么二妹张允和就是活泼淘气的女孩。虽说一母同胞,但从性格上来讲,张元和更偏外向、前卫和果断。是我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1921年,张允和的父亲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学校”。而她的的爱情也是受惠于父亲办的这所学校。当时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这所学校就读,与张充和是同学,两人关系也不错,张充和经常去周家串门,这么一来二而去与周有光就相识了。

暑假里到周有光家玩就认识了周有光,那时他在大学里念书,而张允和正读初中三年级。之后这个男孩就总去找她,他们一起到江边散步,开始了甜蜜的爱情长征。周有光在他的第一封情书里还是担忧地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那年她16,他19;一个碧玉年华,一个风华正茂;以后的路,那只是水到渠成。1933年4月30,张允和与周有光在上海结婚,是她众多兄弟姐妹里第一个结婚的。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周有光回忆:我跟她从做朋友到恋爱到结婚,可以说是很自然,也很巧,起初都在苏州,我到上海读书,她后来也到上海读书。后来更巧的是我到杭州,她也到杭州。常在一起,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地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张允和与周有光本有一儿一女,女儿在逃亡的岁月里重病而亡,儿子不幸被流弹打中,险些送命。2002年8月,张家四姐妹二姐张允和去世,享年93岁。

张兆和与沈从文的鸿书之恋

也许不是很多人都认识这个平凡的女作家,但你一定对她的丈夫似曾相识。《边城》——这篇抒发乡土情怀优秀的的中篇小说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那你可知道大才子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也并不是那么顺利。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当时,沈从文是帅气才子,在文坛中声誉日隆,张兆和是富家千金,青春美丽。所有人都把他们视为一对男才女貌、天作之合的璧人。然而,他们的爱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幸福。当时,沈从文在徐志摩的介绍下,到中国公学教书。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虽然他已经是有些名气的作家了,但从来没有上过课。初登课堂的沈从文,看到讲台下黑压压的头和一双双眼睛,立即心慌意乱,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上这堂课的学生中,就有沈从文未来的妻子张兆和。或许,从这一刻开始,张兆和对沈从文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张兆和清秀可人,学习成绩很好,是中国公学中校花级的人物。沈从文很快爱上了张兆和,但张兆和对沈从文毫无感觉。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张兆和此时每天可以收到几十封情书,其中一半是他的老师沈从文写的。沈从文苦追不得,甚至在信里说要自杀。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追求,以及包括二姐张允和在内的好心人的帮助下,张兆和的心扉渐渐打开,接受了沈从文,两人在北京结婚。

然而,强扭的瓜终究不甜。

沈从文与张兆和成长环境差异极大,生活习惯不同,矛盾多。沈从文来自遥远的湘西,在苗族、汉族、土家族习俗交融的环境里成长起来,没上过几年学便去当兵了。张兆和身为合肥张家四大小姐之一,家境优渥,生活优裕。两人结婚后,生活习性和观念差异很大,无法融合。沈从文经常打肿脸充胖子,接济朋友,平时爱收藏,不懂理财,自己家里却过得很苦,张兆和感到非常难以理解,矛盾日深。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种种的不合,导致两人的感情生活出现裂痕。爱情神话很美,但生活却是冰冷的现实。幸好,这对在中年颇有矛盾的人,到了晚年,感情又融洽了很多。2003年的春天,张兆和溘然长逝,死前已认不出沈从文的画像。也许他们年轻时有过爱,也许他们那又不算爱。

张充和与傅汉思的跨国之恋

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虽然她是姐妹中最小的,论才华还是数充和为最。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傅汉思为了充和,放弃了他原来罗曼斯语文的专业,转行研究中国文学。他对中国诗词很有造诣,特别是乐府诗。他所翻译的《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卡通片《花木兰》所采用。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很多人都认为充和这样的才女,嫁给一个洋人,未免可惜。其实我觉得傅汉思比充和的其他几个追求者可爱多了。他学贯中西,精通德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中文、日文9种语言,为人诚信善良,是个谦谦君子,而且像小孩一样纯真,可敬、可亲又可爱,不但在中国学者专家中罕见,在美国文化人中也是少有的。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张充和特别爱穿旗袍,家中衣橱里挂得最多的是色彩、长短各异的旗袍。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闺秀的涵养和仪态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即使她与时俱进、即使她跨国恋爱。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莳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出一幅幅名画。

中国最后的闺秀——张氏四姐妹

张大千甚至还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于抗战年代。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似要凌风飞去。美国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1时),“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享年102岁。自此,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

合肥四姐妹的绝代风华牵动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所谓闺秀,即是以一身的传统修养,把起起落落的日子过得从容而诗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