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首相甲午战争元凶,卸任后差点成为中国“帝师”

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宪法之父,长州五杰之一,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明治后期日本政界第一人,四次组建内阁,在任期间发动甲午战争,并亲自参与谈判,要挟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胁迫中国赔款并割让台湾,战后出任第一任韩国总监。在日本人的眼中,他无疑是改革维新,开疆扩土的英雄。但在当时急需改革的清政府里,他也同样有一大批崇拜者,其中就包括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期待成为像明治天皇一样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的光绪皇帝。

他是日本首相甲午战争元凶,卸任后差点成为中国“帝师”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1898年9月,卸任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在当时北京的日本使馆里逗留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大清的宫廷里风起云涌,维新派和年轻的光绪皇帝在努力为腐朽的清王朝寻找一条出路。伊藤博文在他们眼中正是他们需要的过来人。

在中国的这一个月里,伊藤博文几乎会见了晚清的所有政要和政治派别的领袖,维新派对伊藤博文期望极高,康有为热切希望伊藤博文为中国带来日本的改革经验,光绪皇帝于9月20日在勤政殿会见了伊藤博文,光绪皇帝待以亲王礼,赐坐御侧。

伊藤博文向光绪帝提出,中国要完善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在进行兵制改革时,也要优先设立士官学校,培养优秀军人,而不是优先搞军事装备,富国的根本,不是提高海关税,而是推动国民搞生产,要强国,先强民。同时伊藤博文也表达自己想为中国的维新变法出一份力。他对光绪帝说道“谨遵崇命,他日猥承总署、王、大臣下问,外臣当竭其所知以告”。光绪帝对此番言论非常赞同,也表达了想请伊藤博文为“变法总顾问”,指点皇帝进行变法,颇有“准帝师”的意思。

他是日本首相甲午战争元凶,卸任后差点成为中国“帝师”

光绪皇帝

但历史就是如此的充满了戏剧性,在结束与伊藤博文的会面之后,光绪皇帝大受鼓舞,马上召见了袁世凯谈论变法事宜。在之后的第二天,即1898年9月21日,袁世凯背叛变法“戊戌事变”发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扑,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光绪皇帝被软禁,清政府开始大肆追杀维新党。

梁启超在当天就躲进日本使馆避难,当时的大使小林助没有收到国内命令不知如果处理,伊藤博文当即表示梁启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安排他逃往日本。之后康有为黄遵宪等维新党人也在伊藤博文的帮助下前往日本避难。

他是日本首相甲午战争元凶,卸任后差点成为中国“帝师”

他是日本首相甲午战争元凶,卸任后差点成为中国“帝师”

对于伊藤博文包庇维新派的行为,清廷相当愤怒,“戊戌事变”三天后即9月24日李鸿章宴请伊藤博文,当面质问追查康梁等革命党人下落,伊藤博文给出了一个极为精彩的回答“唯唯,否否,不然。康之所犯,如系无关政务,或可遵照贵爵相所谕。若干涉国政,则依万国公法,不能如是办理,当亦贵爵相所深知”

大意是,康有为所犯下的事如果和政治没有关系,大可以按您的意思办,但是他的行为恰恰是干涉国家政务,那么就要依照全世界通行的法律准则处理,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阁下应该非常清楚才对,此时的伊藤博文在日本政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李鸿章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伊藤博文包庇维新党人。

在此之后伊藤博文返回日本,开始资助旅日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本人也受到他的诸多协助。伊藤博文虽然是甲午战争的元凶,但究其个人他只不过是为国效力,不同于他那些血债累累的继任者们,他对中国本身并没有仇恨,年轻时游学欧洲的经历让他深刻的认识到的世界发展的趋势,他痛恨的是腐朽的清王朝对中国的奴役。对邻国的变革者抱有深深的同情,对中国近代历史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