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


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

【长葛史志正伪系列】

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老家许昌

文‖路志纯

摘要

近年,长葛的一些书、报上为杨佩璋加上煌煌“帝师”的耀眼头衔,还有其它附会之说,其实,任何“官书”,比如民国十九年的《长葛县志》这部由杨佩璋同在京城为官的张蔚蓝所编写的“志书”都无此说,遑论其它典籍?本文就此和其它附会一一考析,还一个真实的杨佩璋。

在长葛有清一代的267年间出过九个进士,进翰林院当过庶吉士的有两人,一个叫黄孟甫,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坐馆三年研修后的“散馆”考试,没过关而末能晋升翰林,只授了个安徽望江县知县。

另一个就是我们长葛人耳熟能详的杨佩璋,他是有清一代长葛唯一的一位翰林。也许是出于家乡后人的推崇,近些年出现在长葛编纂的方志、书报上又为杨佩璋加上了“帝师”的身份,也就是当过皇帝的老师。(欲欣赏【长葛史志正伪系列】其它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 )

杨佩璋是否当过“帝师”?“官书”上有无记载?我们不妨做点探究。


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葛县志》载:

杨佩璋 字筱村。少失怙恃,衣履不完。将学商,从伯父浚县训林导丙昌怜而养之,携至河朔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悉如己子。嗣以案元(县考第一名)入庠。同治癸酉(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萃科元(朝考第一名),授工部七品小京官。光绪丙子(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丁丑(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改授翰林院编修。……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历转左春坊、右中允、司经局洗马,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召称对旨,辛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迁侍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钦派江南正考官……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署吏部右侍郎,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署都察院副都御史……辛亥(1911年)改典礼院学士。公知时不可为,归林下,闭门课子,七年足未及城市。

由杨子陶(长葛石固镇人)续修于民国初期的《杨氏家谱》也提供了佐证,曰:

杨佩璋,字子珍,号筱村,又号啸存,一号湘帆。行二(其父的二儿),又行六(其爷的第六个孙了)。咸丰癸丑年(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二十六日吉时生。癸酉科取中拔贡第一名,甲戌朝考一等第一名,钦点七品小京官。丙子乡试中式第二十六名,复试一等第八名,会试中式第二百三十四名,复试二等第五十名,殿试第二甲第七名,朝考二等第二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为张蔚蓝编纂,张蔚蓝生于1869年,今本市老城镇岗张村人,比杨佩璋小19岁,也在北京做官,任度支部主事,同杨佩璋交往颇深,由他主笔的杨佩璋传,应该是准确的,如果杨做过“帝师”是不可能漏记的,其族谱更不会不记,因为这不仅是杨佩璋一生中最大荣耀,也是他家族的荣耀,甚至是每一个长葛人的荣光。

杨佩璋在翰林院所做过的“侍讲”、“侍读”和“侍讲学士”都是些什么职事?

据查:明清翰林院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明制各二人,并从五品;清升为从四品,员额满各二人,汉各三人,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但并不实际担任讲经之职,实任讲书者须加经筵官之衔。明清定制,经筵讲官由翰林出身之大臣兼充。

这就是说,杨佩璋在“辛丑(1901年)迁侍读,升侍讲学士”之后才是从四品官,具备了“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的资格,这也正是张蔚蓝所记的“召称对旨”。

在清代做过“经筵官”的,在其“履历”中都是一定要记上这一笔的,如:


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

周祖培(1793年-1867年),字淑滋,号芝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三十年(1850年),先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正二品)、工部右侍郎、会试副总裁、刑部左侍郎、浙江正考官、实录馆副总裁兼经筵讲官。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 同治四年(1865年),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充经筵讲官。从光绪8岁到长大成人,翁同龢一直在光绪身边教授功课,长达22年。

张家骧(1831年-1885年),字子腾,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曾为同治、光绪二帝师。

这三位同杨佩璋都是同时代的,他们做过“帝师”,也因此有了“经筵讲官”的名份,而杨佩璋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显然没做过经筵讲官。

杨佩璋在1901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才有了“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的资格,如果做“帝师”,只能是光绪、宣统二帝。

据有关记载,光绪的“帝师”除翁同龢这个任教达22年的老师外,还有李绂藻、夏同善和咸丰状元孙家鼐,另外,张德彝与沈铎,做过光绪的英文教师。宣统帝溥仪的老师有陈宝琛、袁励准、陆润庠,还有一位教授英语的英国人庄士敦。

宣统二岁登基,在位仅三年大清就灭亡了,一个还在孩提时期的溥仪已经有了这么多“帝师”,而大清灭亡后杨佩璋归隐故里,没有了做这个退位皇帝老师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杨佩璋这个“帝师”是不存在的。

还有在正规出版物中说杨佩璋其父杨丙锽在江南做官,娶了个江南女子为妾,生下杨佩璋云云。其族谱中载:“丙锽:号梅村,廪贡生,候选训导。敕赠(去世后的封赠)文林郎,晋赠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杨丙锽》亦如是记载。另,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上说杨佩璋“少年失怙”,就是说杨佩璋少年时其父丙锽即已去世。

杨丙锽虽是“廪贡生,候选训导”,也就是具备了做一县教育副主官(八、九品官)的资格,因其去世得早,并未实任训导。这就是说他实际上没有当过官,更没有在江南娶过江南女子为妾。有些人为什么要这么杜撰?无非想让杨佩璋沾点江南的灵气,其实,杨佩璋非江南女子所生就不会那么聪明?就不会做那么大的官?这种附会是不是有点贬低我们河南人的意味?

至于说他的与宣统帝溥仪同岁的儿子杨廷勋(小名同宝,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说他因与宣统帝在一起玩耍过(这怎么有可能?),故而被封为“引龙侯”,则更是无稽之谈。

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

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载:杨佩璋“其子廷勋,荫礼部簿正”,簿正也就是个九品官,况且,其子受封时刚满周岁,只不过是朝廷对位高权重大臣的“优渥”,一种惯例而已!何况“侯”是很高的爵位,在晚清皇室宗亲之外的如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重臣才分别授封一等肃毅伯和一等恪靖伯,得到“侯”的只有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杨同宝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儿怎么可能封侯?这个“引”字,咱们这一带的人把它当做“看孩子”的意思,朝廷能封个这样不伦不类的封号?

其它的一些传说,如石固老乡到北京交皇粮,杨佩璋奉旨作江南主考官时,慈禧太后送他一百把折扇等,也只可当做演义、戏说,且不可当作历史上实有其事。

作为故事,只要不违背大的历史真实,也就是说不要涉及典章制度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尽可以编写、传说,如杨佩璋帮人推车、卖棒槌、交待厨师不要到坡胡集上买肉等,这是可以尽情写、尽情说的。总之史就是史,故事就是故事,史,不可杜撰,故事则尽可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

初稿写于2016年10月21日,再改于2018年9月11日。


长葛杨佩璋,煌煌“帝师”头衔原来不存在!

【作者简介】路志纯,长葛市文促会副会长、长葛地方史志“票友”。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郑韩夜雨的博客”,图片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