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景考祥与宜陵(扬州江都)

景考祥(1698-1778)字旋吉,号履斋,江都宜陵景家垛人(现宜陵双桥村景二组)

景考祥父亲景于礼(字子介,号叔夏),在河南汲县为官。景考祥幼时即随父至汲县生活,便占籍河南,“入汲庠”。他年少早慧“一日就诗文十六艺,抚军叹赏,为倚马才”。中进士后,曾任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行走,为乾隆帝师。雍正帝曾赐尚方宝剑及“如朕亲临”四字金牌,乾隆亦曾御书《尊训堂》三字额及“兴贤遵昔轨,崇文育群伦”五字联赐之,可见其受宠程度。后外放,曾任台湾巡察御史。

帝师景考祥与宜陵(扬州江都)

雍正帝

景考祥虽然早年就离开家乡,但他对故乡的感情却随着年令的增长而愈加浓烈。但凡赴南方就任时,都要顺道回乡一走。返里后,他不仅会替父辈祭祖,抽出时间去探视邻里乡亲,周赡弟兄宗族。他还会专门到景氏茶庵去看看,坐坐,听听,了解民风民情。这些,我们可以从景考祥一首《过里门晤睹诸亲友》的诗中,看到他的这种真实情感与感悟:“三月萝花认旧邻,桃花不似昔年春。诸亲争看黄尘客,十载同为白发人。僮仆饥时烹石蕨,田园荒芜长山榛。明朝又作河干别,老大离乡泪满襟。”

景考祥致仕后,便毅然回到自己故乡宜陵景家垛。在故乡,他吟诗,作画,整理旧作,将历年来的文字编撰成《台湾纪略》,《蘧村学韵偶存》,《楚游草》等印行。此外,他还专门绘制了一幅“风木图”。所谓“风木”者,寓有悼亲的含义,“风木图”即以荒寒寂寞的氛围,以景衬情,营造出一种哀婉凄幽的意境,以表现主人对亡故父母不及奉养的哀思。

帝师景考祥与宜陵(扬州江都)

风木图

他见族兄族弟生活艰辛,自己虽不事生产,却购买了田宅分给昆弟,遇有桑梓亲知以窘乏告,他也都慷慨尚义,解囊相助。虽然他自已的条件并不那么富余,但他却甘愿为乡亲付出,心里感到欣然。

可是,正在他安闲度晚年的时候,乾隆帝突然诏自已年幼时的老师进京,景考祥不知是祸是福,均以年老体弱,不堪跋涉推托。无奈今上一再催促,景考祥不得不遵命从水路北上,一路上,他思虑重重,忐忑不安,终至在惶惶惊恐中去世了。

帝师景考祥与宜陵(扬州江都)

景考祥

当乾隆得知恩师在进京途中去世时消息后,伤心不已。出于崇敬之情,向南方鞠躬致意,寄托哀思,并诏令在景氏茶庵前建牌坊一座,并镌刻有“文官下轿,文官下马”的文字,乡人称之为“下马碑”(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