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堡 “舞春牛”——演繹樸實客家鄉風民俗

上堡 “舞春牛”——演绎朴实客家乡风民俗

崇義上堡地處偏遠,山路迂迴曲折,至今還保留著豐富多彩的客家婚嫁、喪娶、歲時民俗習慣,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上堡梯田文化、上堡牛文化以及上堡酒文化。

上堡 “舞春牛”——演绎朴实客家乡风民俗

牛文化作為農業文化之一種,曾經在中國各個歷史朝代都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同樣,在客家人聚居的贛南各地也曾廣泛流傳“春牛鬧”的習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農耕技術的進步,大部分地區的“春牛鬧”習俗已不復存在。唯有梯田大量存在的崇義上堡,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的舞春牛習俗。

“春牛鬧”習俗源於明末清初,上堡鄉村民唐崇校首先將“春牛鬧”從粵北傳入上堡鄉及周邊地區。唐氏在傳入“春牛鬧”後,將原有的形式和內容根據本地的風俗民情進行了修改和加工,並賦予神奇的色彩。比如,在人物的刻畫和穿著上體現古樸的“春牛”風格,如牧童戴帽則春暖,否則春寒;春牛色紅則旱,色黑則澇等。唐氏傳入“春牛鬧”至今已經是第七代了,經唐士宇、唐清橋、唐正炳到現在的唐太益老先生及其子孫。“春牛鬧”傳入上堡鄉之後,其主題思想始終沒有改變:消一歲疾疹,祈閤家安康、天下太平,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上堡 “舞春牛”——演绎朴实客家乡风民俗

客家人既固守傳統,又勇於創新。古老的“春牛鬧”活動再無法滿足現代農民的精神需求時,“春牛鬧”的傳承者在傳統儀式中添加了許多現代客家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題材,如“斷橋會”、“八仙過海”、“劉海砍樵”、“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這些民間故事人物的加入,使舞春牛活動場面更加壯觀,氣氛更加熱烈。

上堡 “舞春牛”——演绎朴实客家乡风民俗

年年立春日清早,上堡客家便相繼自發來到河邊,由人裝扮成河神,河面上張燈結綵,掌牛頭者組織舞牛隊伍,將第一代掌頭人流傳至今的牛頭框架紮成活靈活現的牛頭。各家各戶派人將河神請回家中,舞牛隊伍便在家中的牛欄、豬圈等家禽活動場所前進行參拜,以保家禽家畜免遭疫病。然後在家中四門、八門地進行參拜、舞牛,以保五穀豐登、祈求平安。

舞牛隊伍一般為三十人左右,陣容非常龐大。隊伍最前面是一個長方形牌坊,由一人高舉,牌坊中間大書一個“春”字。牌坊兩邊是一副對聯,對聯內容一般是以歌功頌德、表現國泰民安為主題,整個牌坊用比較古老的花紋進行裝飾。牌坊的後面緊跟著四隻花燈,花燈每人舉一隻,花燈上貼有客家剪紙藝術,每個花燈上貼一個字,一般為“五穀豐登”。花燈有四角花燈、五角花燈、六角花燈、八角花燈等,不加限制。

上堡 “舞春牛”——演绎朴实客家乡风民俗

以前的花燈中間都是點燃蠟燭照明,由於蠟燭的明火容易造成花燈燃燒,至今已改作乾電池取電,既美觀又安全。四個花燈分兩排排列,中間隔著“春牛”。“春牛”由兩人抬舉,一人舉牛頭,一人舉牛身,兩邊各一個牧童對牛頭進行指揮,牧童一路唱著《春牛歌》活躍氣氛。在花燈的後面跟著耕、讀、漁、樵,各由一人裝扮,只有“讀”為兩個學生以及一個老師裝扮而成,他們和牧童一起代表農、林、牧、副、漁等各行各業,表示鄉土百業的興旺發達。

此後跟著舞春牛的樂隊,傳統的樂隊由鑼鼓四面、笛子兩支、胡琴兩把、嗩吶兩支等樂曲組成。舞牛樂隊吹奏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曲牌跟在舞牛隊伍中間,讓整個舞牛隊伍增添了熱鬧而又喜慶的氣氛;在樂隊的後面是一些新增加的民間故事人物,如“劉海砍樵”中的劉大姐和樵夫、“白蛇傳”中的白蛇和青蛇、“八仙過海”中的八仙等等,另外還有兩個丑角人物,手持扇子作為道具,表演各種絕技走在隊伍的前面以擋住擁擠的人群,開闢道路,讓舞春牛的隊伍能夠順利通過街途、道路。舞春牛隊伍到各個村民家中進行參拜、行走並行祭祀禮樂,根據各家各戶的需要進行幾門操作,以求一年太平、六畜平安、五穀豐登。

上堡 “舞春牛”——演绎朴实客家乡风民俗

崇義上堡“春牛鬧”的發祥地粵北地區,至今也同樣仍然保留著豐富多彩的舞春牛習俗。除了傳統的立春日舞春牛,粵北客家大凡春節民俗巡演,都必定有舞春牛隊伍的加入,與紙馬舞、金鳳舞、醒獅舞等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節目共同登場,帶給人們吉祥喜慶的歡樂氛圍。

粵北韶關地區境內大多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耕地面積狹小、形狀極不規整,居住在這裡的客家人,千百年來就依靠著牛耕以減輕勞動強度。客家人對耕牛無比愛護和崇拜,並視牛為客家的吉祥物,認為可以帶來好運、驅逐邪氣。粵北客家每逢立春、春節常以“舞春牛”的形式來迎春、拜年,祈求五穀豐登,祝願幸福平安。粵北客家的舞春牛活動,一般從臘月下旬就開始了,用竹篾、木板、棕繩、黑布、紙張等材料紮成“春牛”,並繪上吉祥圖案。春牛隊由十多人組成,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一人扮主角耕夫,一人扮看牛仔(牛童),四位女子扮演阿妹挑水或擔花籃,其餘人操作樂器(鑼、鼓、鈸、二胡)。每年正月初一,各春牛隊必定出遊村坊,開始拜年活動。整個活動中,演唱客家山歌《十二月花》,敘述十二個月的農事生產知識,教導人們如何耕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