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家里恨铁不成钢的宝妈宝爸,幼儿园里气急败坏的老师,以及自我为中心失去控制的孩子……究竟是孩子天生是小恶魔,还是我们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爸爸去哪儿》里面Jasper那样的完美孩子,为何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

白熊医生小助理这次找到一位有故事的宝妈,分享一下教养孩子的经验。这位宝妈曾在主流财经媒体从事多年的采编工作,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离职,开始潜心研究学习幼儿教育,并坚持从事幼儿教育、管理七年。

关于教养孩子,什么是本质问题,哪些是误区……她太多“实战”经验了,听听她怎么说吧!

教养孩子首要是“节奏”

如何养成有教养的完美孩子?首先,潘老师最强调的就是“节奏”。“把握节奏”说的是时间安排的合理程度,和精神的放松程度。你是驾驭在事情之上,还是被事情拖拽着走?

1

稳定的节奏

让人感到安全轻松

七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养育好身体,为一生的发展“打地基”。而合理的作息安排,稳定、重复的节奏,能让七岁前的孩子感到安全、放松和愉快。

在这样的环境里,身体长得最好,相反,紧张、忙碌、随时改变的生活安排,会令孩子感到压力、混乱,孩子通常也会以不安的情绪、生病来表达他们的不适。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其实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也是这样的。稳定的节奏令我们感到世界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孩子也在我们的包裹之中,呵呵),由此产生自信和愉快的心情,能帮助我们专注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2

节奏是带好孩子的法宝

在幼儿园,节奏就是老师带好孩子的法宝,吃、睡、玩,户外和室内,集体的活动和自由的玩耍,甚至排泄,这些安排是否能够遵行自然的节奏流动舒展,就像呼吸一样有深度、有交替,稳定可靠,又有灵活性,是带好孩子的关键。

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的能力。所以,在幼儿园,好的节奏不仅能照顾好孩子们的身体,让他们更快乐,同时,老师也不会觉得累。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我们自己带孩子也是这样,有的人带孩子觉得轻松,特别是一些性情平和、有生活智慧的老人家,带几个孙子都觉得是很容易的事,孩子也很好带。

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妈妈觉得带孩子非常累,孩子就更累了。这两者的差别,首先就在于老人家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很在意孩子的生活节奏。

3

生活节奏好的孩子

生活节奏乱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那些对群体生活适应快的,情绪比较稳定、快乐的孩子,通常是生活节奏比较好的孩子,在三岁前,身边的成人就已经帮助孩子建立了这种习惯,这种孩子,通常注意力也比较好,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而那些在入园前没有建立良好生活节奏的孩子,通常也比较执拗,晚睡晚起、不睡午觉的习惯常使孩子“肝火旺”,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生气、哭闹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在群体生活中,孩子在社交上会遇到更多困难,常常无意识地打扰别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和成人关系中,这样的孩子通常也比较缺乏信任感,进入幼儿园,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信任老师。在家庭生活中,则经常令父母觉得挑战。

4

七岁前的孩子

不需要太多忙碌的安排

现在的父母们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热衷于给孩子各种早教、兴趣班,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出外游玩,甚至带着孩子做长途的旅行,表面上是给孩子很多“学习”的机会,但殊不知,紧张忙碌的安排打破了孩子日常信赖的节奏,反而牺牲了孩子最根本的需要。

因为孩子需要简单、重复的生活节奏,虽然平凡,却能让他放松、快乐。七岁前的孩子,并不需要太多的兴趣班,也不适合做长途的旅行。但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安排这安排那,成人自己的生活节奏都是乱的,结果孩子很累,自己也很累。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我们见过平时被输入太多外界信息的孩子,他的脑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无法消化的信息,会令孩子难以安定,睡前难以安静,也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多话、多动。”潘老师说。

如果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这个起跑线,就是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古人言“童蒙养正”,这个“正”,也是指这一点。

成人给予孩子的生活照顾,如果能像太阳那样准时准点,像土地那样安定、包容,孩子自然就能生长得好。并不需要父母多操心。

建立界限在节奏之中

1

七岁前的孩子

要努力塑造一条与周围的“边界”

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要给予孩子这样的照顾,却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挑战经常来自孩子,或者说,是孩子强大的意志,“他就是不愿意听,怎么办?”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

父母常有一个误区,认为可以通过对话来改变孩子的意志,其实这是很难行得通的。

因为七岁前的孩子是完全活在环境之中的,“我”和周围没有界限,“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没有界限的“我”,不能通过对话来改变。

2

通过改变环境

来改变孩子的意志

但是通过改变环境,尤其是改变成人自己,我们总是能够改变孩子的意志,因为孩子很愿意模仿成人的行为,成人本身就是孩子环境中很重要的部分。

天快黑了应该回家了,孩子却不肯回家,这时我们只要抱起孩子,给他一个温暖而坚定的怀抱,说“你看,小鸟都飞回家了”,把孩子从周围的环境转移到你的身边来,孩子就会安定地接受你给他的时间界限,而不是由着孩子、跟着孩子走;

回到家,和孩子一起洗手、放好鞋子和物品,可以先和孩子呆一小会,比如一起吃点东西,然后,妈妈做饭,孩子可以自己玩耍,每天都固定地重复这样的节奏,孩子就更能适应空间的转换。他们明白到,“是的,我可以感觉到我的父母,他们就在那里,和我在一起”。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孩子不愿放下玩具去洗澡睡觉,因为家里灯火通明,成人们还埋头对着电脑、电视、手机,如果我们将夜晚的灯光换成温暖的黄光,家庭成员在饭后可以有固定的在一起的时间,比如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和孩子玩一下身体接触的游戏,抱抱孩子,这样孩子会更容易跟随;

吃饭是一个吸入的时间,需要慢慢咀嚼的节奏,才能和食物建立连接,所以虽然这是一个社交场合,但父母需要给孩子做榜样,向孩子展示怎样咀嚼,怎样安静地吃饭,小声地交谈,同时也帮助孩子建立行为界限。

教孩子经常气到“心脏病发”?我们和专业人士聊了聊

如果孩子跑开去玩,总是坚定地把孩子抱回来,吃完再离开,而不是无奈地允许孩子一边玩、一边吃,甚至为了让孩子吃,用动画片来“喂”。(尤其那些在小区里由老人追着,跑着来喂饭的家长,赶紧要改了,这个对孩子影响太大。)

3

建立节奏的核心

是成人与孩子的关系

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是注意这样重复固定的节奏,孩子就越容易跟随,而孩子的行为界限,也就在节奏中建立起来。

建立节奏的核心,是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孩子遇到困难、不愿跟随时,成人能不能有智慧,坚定地引领孩子,让孩子仍然能够被安定的节奏包裹,是孩子信任成人的根源。

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孩子就学会了清晰界限,得以对身边的成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对世界产生信任感。我们心里默念的完美孩子,其实并没有这么遥远,也是通过“节奏”的训练,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待续)

预告分割线

小助理和潘老师这次聊天,收获满满的干货。今天先分享最基本的“节奏”和“界限”部分,宝妈爸可以结合自家娃的情况参考哦!

下次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潘老师的《纠正孩子行为的几个小技巧》,这对与娃斗智斗勇的宝妈,尤其实用。敬请期待!~

非常儿康,祝天下宝宝非常健康!

-END-

白熊医生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

中国儿童ADHD(即多动症)大联盟成员;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专家联盟成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简称GHMA)儿童及青少年分会委员。

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工作27年。

参与科技部、市科技局、中山大学校内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至今,有超过20万儿童病例的临床经验,对儿童常见病、多动症、抽动障碍、头痛头晕、遗尿症等有多年研究基础。

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遗尿症、儿童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的诊治。在国外SCI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