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專家:面膜出問題佔絕大多數,化妝品濫加激素皮膚染“毒癮”

遠看紅得像關公,近看全是密集的紅疹。兩個月內,這張臉兩度出現相同症狀,而且都是在使用同一款睡眠面膜後發作,吳娟懷疑這是化妝品接觸性皮炎。

門診病例遠不止上報的這麼少

6月10日,王曉恢復使用護膚品,睡前特地用了從日本代購的一款睡眠面膜。不料,早上起來面部又變得像關公。“不會是面膜有問題吧?”她告訴吳娟,上次過敏前也用過同一款面膜。

吳娟表示,要確診面部皮膚問題與面膜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具體是對面膜中的哪種成分過敏,可以做斑貼試驗。得知做這個檢查必須停用抗過敏藥物兩週後再做,王曉嫌麻煩一口回絕,稱自己以後再不用這款面膜就好了。“門診中這種情況很常見。”吳娟說,很多時候病人不願意或沒辦法通過檢查找到兩者因果關係的依據,也就無法做為化妝品不良反應上報。她坦言,門診中就診的實際病例,遠比上報的病例多得多。

化妝品濫加激素皮膚染“毒癮”

“近年網購和微商大行其道,從門診很多患者使用後的皮膚反應看,相當一部分產品中都可能加了糖皮質激素。”曾憲玉說,很多人皮膚原本沒有問題,聽到別人說某種化妝品好,也跟風跑去買。剛開始用時感覺很好,一停皮膚就又紅又癢又痛,這就是典型的激素依賴性皮炎。幾乎每天坐門診都能碰到這樣的病人。

藥妝過度氾濫缺乏統一標準

現在很多消費者也關注到了化妝品的安全性,更青睞打“安全牌”的藥妝。前不久,曾憲玉接診了38歲的王女士,為了祛除臉上的黃褐斑,用了一款純精油產品長達3年,使用期間感覺很好,一旦換成其他護膚品,臉上就刺痛不已。經過檢查,王女士的皮膚屏障已經完全被破壞。曾憲玉透露,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兩類,目前我國關於化妝品分類中,並沒有藥妝這個分類。

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有利行業規範

曾憲玉介紹,化妝品中使用的芳香劑、乳化劑和防腐劑,都可以引起過敏反應。發生化妝品不良反應後,如果能通過斑貼試驗找出具體的過敏源,對個人安全使用化妝品將有很大的幫助,以後挑選化妝品時可以安全地避開這類成分。陳柳青認為,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監測與上報,跟藥品不良反應同等重要,是發現安全隱患的重要途徑。如果不同的監測機構,在一段時間內對相同品牌或含同種化學成分的化妝品都有不良反應的上報,勢必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測查,引發對整個行業的監管。

曾有一品牌美白護膚品,多個監測點均上報出現面部不良反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檢測出違規增加激素,從而迫使該產品退出市場。

【鏈接】

皮膚科醫生呼籲“窮養”皮膚

“神效”化妝品多含禁用物質

曾憲玉介紹,皮膚科很多醫生只用兩樣護膚品:一是保溼,保護好皮膚屏障;二是防曬,防止皮膚曬傷加速衰老。她總結了一句護膚的話:防幹防曬防折騰。

“儘量不要用去角質產品。”曾憲玉解釋,這類產品大都含水楊酸等酸性物質,剝脫角質層後使皮膚看上去細滑,實則導致未成熟的皮膚細胞不耐受外部環境,容易因為乾燥、瘙癢而變得敏感。皮膚分泌的皮脂膜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天天用洗面奶或是敷面膜,反而會將皮脂膜給泡掉,得不償失。

還有一些廠商會在產品中違禁添加一些抗生素。除了讓皮膚變薄、變黑外,最容易產生耐藥,一旦日後為了治病需要用抗生素時就會無效。還有些美白產品中違規添加了鉛汞,長期在這種化學制劑下“漂白”的肌膚,會變得晦暗、色斑加重,還會出現全身臟器蓄積性中毒。

皮膚專家一致提醒,用上去後有神效的化妝品,裡面多是添加了禁用物質,最好不要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