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魚病增多 做好這四個方面可保證全年產量和效益

夏季是水產養殖業的黃金季節,也是水產養殖管理上最艱難的季節,在這個時期,由於光照強,氣溫和水溫高,魚類新陳代謝旺盛,水體中有機質增加而使水質發生重大變化,所以魚病增多,直接影響了全年的產量和效益。

夏季高溫魚病增多 做好這四個方面可保證全年產量和效益

一、高溫季節魚病增多的原因

1 .水質調控問題。從近幾年大量病例的分析來看,夏季高溫季節魚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養殖水體中有機質過多,造成水質不良而引發。20世紀80年代中期,應用顆粒飼料進行水產養殖開始在全國推廣,養殖魚類的品種轉向了以攝食魚類為主體,在產量和技術上都得到了新的發展,而這種養殖模式造成的最大問題是魚類排洩物劇增,水體的有機質汙染加劇,養殖水體缺氧而亞硝酸鹽和氨態氮等有害物質含量上升,魚類病害增多,養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在這種情況下,養殖戶仍用肥水養魚的方法來調控水質,大量使用有機糞肥,加速了養殖水體有機質的汙染,使養殖水質調控(尤其在夏季)十分困難。這種用肥水養魚的水質調控方法來管理應用顆粒飼料精養攝食魚類的養殖水質,是目前魚病尤其是夏季魚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2 .魚病防治問題。在魚病防治方面,通常採用“先殺蟲,後消毒,無病則防,有病則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養以及夏季高溫的情況下,這種方法不但不實用,而且往往會造成水質變壞,這也是養殖管理上的一個誤區。殺蟲藥物和消毒藥物都會殺死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質變清,水體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亞硝酸鹽、氨態氮含量上升,魚類不攝食呈中毒狀或魚病暴發。

3 .養殖密度問題。養殖密度要根據池塘條件和配套設施情況而定,並不是無止境地年年上升,池塘內養殖密度過大則造成水質無法控制,致使魚病多,死亡高,效益差。池塘的水質在有機質汙染和自淨能力相平衡的情況下是穩定的,當養殖密度上升,魚類排洩物增加,有機質汙染超過池塘自淨能力時,水質不穩定而極易變壞,魚病增多。在持續高溫的夏季,養殖水體的分層現象特別嚴重,池底總是處於缺氧狀態,非常容易使亞硝酸鹽和氨態氮等有害物質濃度增加,水質調控更加困難,容易暴發各種魚病且來勢兇猛,死亡率高。

4 .飼料問題。飼料質量不高、選用不當等也是引發魚病的重要原因。使用低質、低價飼料,容易造成魚類營養不良、肝臟色淡、膽囊增大並變色,在高溫季節魚體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種疾病。若飼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長素、違禁藥物或是變質原料,長期被魚類攝食後,也容易造成機體組織病變,在環境突變的情況下會誘發各種疾病或出血性死亡。使用低質飼料,養殖魚類的排洩量大,特別容易加劇水體的汙染,使水質難以控制,各種病害增加。投餵量過多,造成魚體腸道總是處於充實狀態,一方面飼料利用差,排洩多,汙染水體;另一方面易造成魚體消化不良,腸道產生病變。

二、高溫季節魚病防治的辦法

1 .水質調控方面。使用顆粒飼料進行精養的高產池塘,一般來說養殖水體中有機質沉積較多,在養殖管理上絕不能用肥水養魚的理論來調控水質,而應做到:每年堅持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上應達到過去的1 . 5倍,且堅持不用或少用有機糞肥。春季水質清瘦、水體透明度大時,可用氮肥加磷肥來調水。在夏季水溫高的情況下,如水質突變、藻類死亡、水體透明度增大,絕不能用氮肥來肥水,而要適當應用底質改良藥物和少量磷酸二氫鈣,結合換水和多開增氧機即可。

3 .養殖密度。養殖密度要科學、合理,使池塘的自淨能力與有機質汙染量基本平衡。一方面,按計劃產量來放養魚種,產量的設定要根據池塘條件、配套狀況和技術水平而定,一般控制在800-1000公斤/畝為好。

4 .飼料方面。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應選擇優質飼料,增加魚體自身抵抗力,減少魚類排洩物,促使魚類健康生長。一方面,應選擇蛋白質適中、氨基酸平衡好、加工工藝優良、飼料係數低的優質飼料;另一方面,控制好投餵量,日常使魚類攝食到八成飽即可。在發生魚病時,一是投餵藥餌,二是減少投餵量至六成。源自農村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