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闖關:效益、資源、加工,優質是關鍵詞!

小麦闯关:效益、资源、加工,优质是关键词!

點擊上方“種子天下” 可以訂閱!

小麦闯关:效益、资源、加工,优质是关键词!
小麦闯关:效益、资源、加工,优质是关键词!

當前,我國小麥發展面臨種植收益下滑、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效益關,水土環境約束、投入品綠色化的資源關,優質品種受生產規模限制、組織模式難以適應產業鏈要求的加工關,透過小麥闖關,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年我國夏糧生產的新動向

眼下,大規模小麥機收正在黃淮海平原快速推進。小麥是夏糧的主體,佔夏糧的九成以上,也是我國兩大口糧之一,全國有四成人以麵食為主。當前,我國小麥發展面臨種植收益下滑、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效益關,面臨水土環境約束、投入品綠色化的資源關,也面臨優質品種受生產規模限制、組織模式難以適應產業鏈要求的加工關。業內認為,增加優質小麥供給是夏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闖關的關鍵。

效益關:

優質麥產需存缺口

雖然經歷了連續多年的豐收,我國小麥依然存在結構性的產不足需問題,影響了國產小麥國際競爭力

正值麥收季節,田間一派繁忙景象。河北石家莊藁城區北營村種植大戶王永昌這段時間格外忙碌。“我種的是藁優麥,效益比一般的小麥要好。”在播種前,他就與當地農科所簽下優質麥制種訂單。成熟後,種子公司的收購價比市場價每斤高0.12元。“別小看這一毛多錢,按照每畝地產量1000斤算,500畝能多6萬元。”

王永昌所說的藁優麥是藁城區農科所自主研發的強筋優質麥,因麵筋強度高,是食品加工企業的“香餑餑”。藁城區農科所是我國最早開展優質強筋麥育種研究單位之一,陸續育成藁優系列8個高產強筋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6000多萬畝。所長張慶江介紹,強筋麥優良的品質吸引了中糧、中儲糧等到當地收購,每斤價格高出普通麥0.12元至0.15元。目前,藁優系列品種在全國強筋麥種植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

此前的採訪中,不少農民說:“種麥子忙活大半年,一畝才掙一二百元錢,如果不是全程機械化的話,我們就不想種了。”按2017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1.18元、小麥平均畝產734斤計算,1畝小麥毛收入866元,僅為當年全國農民工月均工資的三分之一,而純收益只有150元。對農民來說,“種一季糧不如打一月工”。好在小麥是主糧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而如果優質麥的收購價能上來的話,農民也有積極性。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劉建軍一直關注國內優質麥。他說,目前,我國的普通小麥多用來製作麵條,在品質上不成問題,但仍然缺少高品質的優質麥。同時由於歷史原因,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的發展相對比較慢,這部分優質麥市場缺口較大,甚至還需要進口。以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五得利麵粉集團公司為例,企業擁有國內最大的單條生產線,每天小麥使用量在4萬噸左右,加工用的優質麥常常需要進口。

經歷了連續多年豐收,我國小麥依然存在結構性的產不足需問題,成為影響國產小麥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麵包和糕點消費增加,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逐年上升,目前優質麥年供需缺口在200萬至300萬噸。中國國際商會農業行業商會副秘書長宋聚國說,由於國內優質專用小麥短缺加之國外小麥到岸價格低於國內等因素,我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小麥。2017年,小麥進口增長明顯,全年進口442.2萬噸,佔關稅配額量的45.9%,同比增長近三成。

資源關:

水土環境約束加大

優質麥的節水措施和抗病屬性日益受到業內重視,今年全國節水小麥品種種植面積達到20%

不同於玉米生產的雨熱同期,小麥受水資源約束明顯,優質麥品種也不例外。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何中虎說,我國小麥生產面臨嚴峻挑戰,在氣候變化和紋枯病及赤黴病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既要保證較高產量和較好的品質,還要降低水肥等投入,以提高產業競爭力並保護生態環境,這在缺水嚴重的黃淮海北部區域更為重要。

據介紹,小麥生育期主要在冬春雨水較少的季節,需澆水補墒滿足生長髮育需要。小麥一季需澆水4至5次,每畝耗水250至300立方米。江淮稻茬麥區水的問題不突出,但黃淮北部及華北地區水資源缺乏,除引黃灌溉以外,其他地區多靠抽取地下水澆麥,尤其是華北地區井越打越深,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因超採形成了地下漏斗區。

“一年兩茬糧食平均每畝節水80立方米、節肥15公斤。”山東高青縣木李鎮興茹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茹會說,合作社購置了滴灌設備,在450畝的麥田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同時配合深耕深松,有效減少了小麥用水。當地農業局專家分析,在15釐米耕作層以下,深松每加深1釐米,每畝可多容納4立方米水,深松30釐米的地塊,每畝可多蓄水60立方米,相當於多澆了1次水。

山東省是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省,今年“三夏”生產綠色導向突出。全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億元,在48個縣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集成組裝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目前,項目區基本實現優良品種全覆蓋,深耕深松、寬幅精播等關鍵技術全普及,示範區小麥全生育期節水2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10%。

如今,優質麥的節水措施和抗病屬性日益受到業內重視。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開展以來,全國培育了一批平均節水超過30%的抗旱小麥新品種,一批對赤黴病有較好抗性的小麥品種湧現。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全國節水小麥品種種植面積達到20%,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全國集成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綠色技術模式,小麥生態種植加快。

加工關:

小麥生產要“抓兩頭”

專家認為需要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優質弱筋小麥

“當前,我國缺乏能夠製作麵包的強筋小麥、製作餅乾的弱筋小麥。”中國農科院加工所研究員魏益民介紹,小麥分為強筋、中筋和弱筋三種,不同種類的小麥適宜加工不同的麵食。強筋小麥麵筋強度大,麵糰穩定時間長,適合做麵包;中筋小麥延展性好,適合製作麵條和饅頭;弱筋小麥蛋白質含量低、麵糰穩定時間短,適合做餅乾、糕點等。他認為,小麥生產要“抓兩頭”,即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優質弱筋小麥。

評價小麥產業競爭力強弱,不僅要看單產水平、總產數量,還要關注加工品質,即麵筋指數、沉澱指數、穩定時間、粉質特性、拉伸特性等相關加工數據。業內專家認為,要鼓勵用麥企業與產地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係,按照優質優價原則依約收購優質小麥。這樣,既利於企業擺脫優質原料不足的困境,又推動了小麥結構的調整。

評價小麥競爭力,不僅要看優質麥的種植面積,還要看其商品性如何。魏益民說,在國際市場衝擊和國內需求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優質麥的產業鏈短板尤為突出。由於優質麥收儲沒有納入國家糧食收儲體系,優質優價沒有制度保障。其市場化運作又受到了國際小麥價格優勢和農戶種植規模小等因素制約,導致市場緊缺的優質品種缺乏,上報的優質小麥面積大,而實際可用的數量有限。

專家建議,從整個產業鏈加大對優質麥的支持:生產上,使用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儲運環節,使用原糧分類和儲運技術;加工上,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此外,還要推進綜合利用技術,儘可能多地開發利用全麥粉、麥胚產品,挖掘小麥全部價值,生產品質更好的小麥製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