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劉以鬯:為什麼說他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6月8日下午,“香港文學一代宗師”劉以鬯先生仙逝。他在生命最後歲月裡審定的“劉以鬯經典”系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市。這套書包括劉以鬯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經典作品:長篇小說《酒徒》,長、短篇小說合集《對倒》及短篇小說集《寺內》。

為緬懷劉以鬯先生,6月16日晚19:00,人民文學出版社特邀劉以鬯先生好友、“劉以鬯經典”系列編者梅子,在線分享他對一代文學宗師的解讀。

1、 一百年,他經歷了大時代

問:劉老被譽為“香港文學一代宗師”,但內地的讀者對他還了解不多,尤其“鬯”字怎麼讀,首先就難倒很多人。“劉以鬯”這名字有什麼來歷?

梅子:他原名劉同繹,字昌年。最重要的筆名是“以鬯”。鬯音同“暢”,有兩個意項:一、古代祭祀用的香酒,用黑黍和香草釀成。二、同「暢」,不停滯、無阻礙;痛快、盡情。“劉以鬯”的含意,劉老曾說他也不清楚,是他父親給起的。我想,不妨依諧音“流以暢”理解為:父輩希望孩子命途如流水暢順。算是我的一家之言吧。

問:劉老生於什麼家庭,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有哪些興趣愛好?

梅子:劉老的父親劉灝,字養如,畢業於上海中西書院,後加入同盟會。1924年任黃埔軍校英文秘書,不久到潮海關任監督兼汕頭交涉員,抗戰時任浙海關監督。1944年病逝於上海,其時劉以鬯先生在重慶編副刊、在報館從事電訊翻譯。母親季素雲,上海浦東川沙人。識字,有文化,能看書。哥哥劉同縝,上海大同大學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曾任宋美齡英文機要秘書。1953年移居巴西,1989年在巴西逝世。

劉老生於殷實家庭,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成長,受到很好的教育。他興趣很多,包括集郵(11歲,1929)、砌模型(44歲,1962)、蒐集陶瓷(47歲,1965)、打籃球(讀書時曾是校隊健將,因賽球把手指給打斷了)、閱讀、翻譯等。

問:劉老生於上海,1948年底到香港,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工作過,可以說經歷了大時代。能簡單說說劉老的人生經歷嗎?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寺內》初版時,劉以鬯與夫人羅佩雲女士攝於香港

在新加坡,劉老認識了劉太。劉太名字叫羅佩雲,廣東人。當年她是著名的現代舞表演藝術家,經常到新加坡演出。那時,在新加坡,認識羅佩雲女士的人比認識劉以鬯的還要多,她在報紙上的演出廣告很多。

問:您與劉老有四十多年的交往,劉老的為人為文有哪些特質給您印象最深?

梅子:他的為人,正派、低調、勤奮、堅持、親切、幽默。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富有童心和好奇心。我認識劉老四十多年,他這方面的特點始終沒有變,一直到晚年,都如此。有的時候到書店去,看看有美麗的香港風景明信片,美麗的聖誕卡、賀年卡,喜歡都買,看到有趣的小玩意兒、精美的童書經常會買回來欣賞。買重了的,就送給朋友的孩子。

劉老平易近人,沒有架子。他聲名遠播,有人慕名而來,有機會他都熱情和藹相待。他對年輕人特別關注,誰有作品給他,他甚至會打電話回覆。或說你很有潛力,現在作品還差一點點,繼續努力;或說文章寫得好,儘快給予發表。就算人家與他有不同意見,公開說出來,他也從來沒有利用手上掌握的職權,對人家有什麼不滿意的作為。很多年輕寫作者都深深感受這一點,有很多的故事,時間關係沒有辦法舉例。

他為文矢志不斷創新,追求與眾不同;而且關注眼前身處的社會現實,在哪裡工作就反映哪裡的生活。比如在上海,1936年5月,還只是大同大學附中的高二生,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就關注了“十月革命”後流落滬上的白俄貴族女子的遭際。移居香港後,寫的小說如《酒徒》《對倒》《天堂與地獄》《一九九七》等,都是香港題材;逗留新、馬期間,留下了《甘榜》《熱帶風雨》兩個短篇集子,使我們得以領略南洋的風土人情。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劉以鬯經典系列

《酒徒》《對倒》《寺內》

問:《酒徒》被認為是一部關於小說的小說,裡面有大量對文學流派、作家作品的議論,這是否和劉老曾主編文學副刊、主辦懷正文化社,與施蟄存徐許、戴望舒、姚雪垠等作家的交往有關?

二、承前啟後、領異標新的文學觀念

問:什麼樣的文學觀念使劉老寫出《酒徒》《對倒》《寺內》等一系列作品,在香港獨開一脈文宗,成為“香港現代主義文學宗師”?

梅子:劉老過世,朋友們寫了一副輓聯。上聯是:一百年關心九域,《酒徒》喻世,標同慧賢本色。“一百年”,指他活了一百歲。“關心九域”,就是關心華夏。他的代表作叫《酒徒》,“喻世”是反映社會現實。“標同慧賢本色”,就是認同承續傑出傳統文人的本色。下聯是:幾千夜吮筆香江,《對倒》開新,領異才秀初衷。“幾千夜”,指他寫了數十年。“吮筆香江”,就是在香港濡墨含筆,細緻構思。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新意的作品是《對倒》,“開新”是創新。“領異才秀初衷”,即啟發了年輕才俊,在創作上求新求異。橫批:文燈不滅。意即他能夠寫出《酒徒》《對倒》憑的就是兩點:承前啟後,發揚光大。

簡扼地講,正是“承前啟後,領異標新”這個觀念使他創造了一系列優秀作品,成為香港現代主義的文學宗師。

問:劉老領異標新的文學觀念,主要體現在創作中的哪些方面?

梅子:最重要的是:激發想象與聯想;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尋找“傳統的一種變體”,“試圖將現代主義跟現實主義結合”,具體實踐時引進了意識流、詩和哲理、故事新編和不合常規的多樣敘事等等。

他用意識流,主要著眼於人物在外界壓迫下的內心衝突,而非信馬由韁的內心潛流,因此,不惜精心剪裁,排斥雜亂無章。例如《酒徒》,即便採用意識流手法,技巧上也有邏輯,還安排了故事並引進了詩,與外國小說用同一手法時不講邏輯、無故事、往往忽視詩意不同。

他引進了詩和哲理,有效提升了小說的思想和藝術水平。他說:“我一直認為詩是文學中最重要的文類。……文學要繼續生存,唯一的希望在於詩。如果不寫詩,文學早晚被淘汰。”他學哲學出身,發掘生活哲理的多元,自是綽有餘裕。如《寺內》用小說形式寫詩體小說,有別於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拜倫的《唐璜》用詩歌形式寫詩體小說。《對倒》得靈感於一正一負的雙連郵票,採雙線並行格式,演繹同一時空下一對陌生男女的所為所思,雖無故事情節,但隱藏在司空見慣人事裡的生活情味卻盎然於字裡行間,詮釋了“特寓於常”“相反相成”的哲思。

他賦予故事新編以現代手法,將新文學小說這一獨特類型發揚光大。像源自《紅樓夢》的《除夕》、《白蛇傳》的《蛇》、《西遊記》的《蜘蛛精》、《西廂記》的《寺內》等,都是下了功夫的佳作。我們從作者的歷史想象、聯想發揮、氛圍醞釀、藝術拼接和情節改寫裡,得窺作家富贍的歷史文化知識、非凡的推陳出新技藝與卓越的舊瓶裝新酒、舊事添新意思路的堂奧。

自期求新求異、與眾不同的文學追求,貫穿劉老一生。晚年少動筆,但構思不停。看到兩輛電車迎面而來,平行各奔西東;看到巴士行走,兩旁建築與之相對運動,他經常會說,人生是不是也這樣?他總想由此開發什麼,後來雖沒有構思成功,沒有產生有關作品,卻生動說明他始終不斷在想象。從生活裡面發現新的東西,可以說是他永生的追求。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經濟盛行,文藝也高度商業化。一位藝術良心未泯的作家,掙扎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不願典賣自我價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療飢,靠寫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責懺悔,借酒麻醉,沉淪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初,被譽為“中國首部意識流小說”,入選“20世紀現代小說經典名著百強”。2004年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2046》。2011年由香港導演黃國兆拍攝成電影。

問:《酒徒》有劉老自傳成分,那個有著嚴肅文學理想卻不能不靠寫武俠小說謀生的酒徒,折射了劉老的生存困境,和當時的香港文壇格局。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

梅子:主要是文學不受社會重視(那時,中文並非法定語文,地位大不如英文),作家的稿費、回報低。平臺充斥媚俗作品,作家要麼隨波逐流,但左右壁壘分明;要麼尋正職養文,又談何容易。欲為稻粱謀,清高不來,頑強難久。如今,有些情況依然嚴峻,社會雖發展,地產霸權卻有增無減,房價甚至成十倍地飆升。局面每況愈下,前景實在堪憂。

問:《酒徒》中對武俠小說有很多嘲諷,有沒有可能是隱射金庸、梁羽生?

梅子:我以為,不能由於看到小說裡隱射武俠小說就聯想到梁羽生跟金庸,我認為這樣不妥當。但劉老對武俠小說有他的看法,他認為,一般的武俠小說多脫離現實,缺乏內在的原則、事物的靈魂、情節的思想。這看法卻是一貫的。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精緻的新派武俠小說也是經受得住時間考驗,並能讓越來越多高水平的接受者喜聞樂見的。

三、為什麼說“劉以鬯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

問:劉老被內地讀者認識,很大原因是由於《花樣年華》,大家對劉老作品與王家衛電影的關係非常感興趣,《酒徒》《對倒》怎樣影響了王家衛?為什麼說“劉以鬯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

梅子:說劉老是王家衛的文學老師,這是第三者的觀察。其實,據我所知,劉老平時跟王家衛交往不多,只是有一次劉老贈送《對倒》給王家衛,王家衛本來矚目於《酒徒》,卻從《對倒》裡面看出了新意,興趣更大。他認為文學跟電影可以越界,因此導演了《花樣年華》。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至於《酒徒》《對倒》怎樣影響了王家衛,我認為,主要是結構、節奏和一種對昔日的迷戀。

結構方面,主要是男女的相互“擦身而過”,在電影裡面更多,前中末都有;節奏均為雙線緩慢發展,電影每用柔婉音樂表達。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小說的淳于白和亞杏都像孤島,雙方僅有的一次邂逅在電影院裡,互不認識,更別提搭理;電影裡的周先生和陳太太,雖做鄰居有實際往來,但公開場合保持距離,猶如房間板牆相隔,無法衝開,兩人一樣內心寂寥。小說以淳于白的回憶隱現迷戀往昔的情緒,電影則用樂音拉引詩意的回眸。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一個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憶中懷舊的中年男子;一個是香港土生土長,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們互不相識,各自遊蕩在70年代的香港街頭,帶著各自的見聞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遠去,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過……

“對倒”指一正一負雙連郵票,借用此形式,作者於1972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對倒》,後又濃縮為短篇,本書為長、短篇合集。2000年,《對倒》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片子有七個地方打了字幕,大家可以留意。其中有三句話摘錄自劉以鬯小說。這些話在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不妨體會一下它們跟電影裡面男女主角感情進程的關係,把句子與兩主角當時的心境、處境聯繫起來看,相信可以得到啟發。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過劉以鬯這樣的作家,是最讓我開心的事。”

——王家衛

電影的畫面比較具象,含義一看就能領悟,但假如我們有足夠的訓練,也可以憑小說發揮想象力。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文學作品當比電影還要有咀嚼餘地,我們欣賞劉老的作品要慢慢地看、慢慢地欣賞,不要粗枝大葉,他的作品裡面有很多伏線。

其實,劉老作品被拍成電影的還有很多。早年有《失去的愛情》,那是在上海的時候,開拍後曾中斷,後來才繼續拍完。那是徐昌霖編劇,湯曉丹執導,金焰、秦怡主演的。《失去的愛情》是劉老結集的第一本中篇小說,1948年10月在上海桐葉書屋初版,由劉老自己的懷正文化社經銷。1951年12月在香港桐葉書屋二版,交世界出版社經售。

劉老1959年5月在南天書業公司初版的長篇《私戀》,1960年曾被香港新華影業公司改編,由王天林導演拍成電影;1973年又被改編成汪明荃主演(男主角馮淬帆飾)的首部無線電視電視劇(20集)。

還有,劉老的《酒徒》是香港另外一個導演黃國兆拍的,他拍得比較寫實,劉老看了也說比較接近小說反映的情況,大家可以找來看。《酒徒》是2010年首演的,比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遲了十年。

四、他最重要的貢獻有哪些?

問:《對倒》的構思源於郵票,想聽聽劉老的集郵故事。

梅子:劉老集郵的歷史很長,11歲就開始,直到晚年。他集郵有自己的目標,例如錯體的、有特殊品相的等等。他並沒有把郵票保留,後來都轉讓給其他人了。劉老在香港集郵界也是知名人土,他長期看中外集郵雜誌、集郵年鑑等,行家都認為他是一個很不錯的集郵專家,或者說,集郵學者。他也關注香港郵筒和郵局的變遷,郵筒換了樣,郵局遷徙,他都會去拍照留影,作為紀念。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寺內》收入十四篇新穎多彩的中短篇小說,熔想象與詩意、古典與現代於一爐,或為故事新編,如《寺內》《除夕》;或表現香港現代都市之人與事,如《對倒》《鏈》《吵架》《赫爾滋夫婦》《龍鬚糖與熱蔗》《聖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這部結集於1977年的經典小說集,篇篇有創意,篇篇是佳構,以“求新求異”的文體實驗,彰顯現代小說的新銳與性靈,至今令人驚豔而掩卷慨嘆。

問:《寺內》改編自《西廂記》,劉老創作這篇小說用了故事新編的手法,但又非常有新意,您認為,《寺內》的創新在哪些方面?

梅子:《寺內》就是劉老把詩引進小說的一個實踐,他當故事新編來寫。早年有評論者認為劉老《寺內》著意太多,太過用力,顯得有一些不自然。但這是見仁見智,我贊同下面這種看法,即認為《寺內》擴展了幻想的世界,從事象徵的描寫並有詩歌的美感,我覺得這個評價還比較接近我個人的看法。

問:劉老在百歲時離開了我們,劉老的一生可以說參與了中國文學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在您看來,劉老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貢獻有哪些?如何評價他的文學地位?

梅子:劉老作品產量很高,雖然結集只有300萬字左右,實際上他已經寫了將近7000萬字。他把作品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娛樂自己的,一個是娛樂別人的。在娛樂別人的裡面,現在看,也有可以挖掘的應屬娛樂自己的文字。這是後來劉老在整理出版他的作品(例如:長篇《吧女》)的時候,評論家發現的。

劉老畢生從小說創作的內在機制著力開新境,如構思的獨出機杼,自由精神意志的培養和進取,語言的推陳出新等,重視加強求新、求實的審美評論。

1981年8月10日在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周專題講座上,劉老有個發言,題為《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幾個問題》。他指出,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問題在於:一、借來的理論與技巧;二、採取寫長篇的手法寫短篇;三、“目的小說”太多;四、類似的作品比比皆是;五、故事與小說分不清;六、缺乏創新的勇氣。結論是:“小說家的路子應該越走越寬,越走越多,不應該越走越窄,越走越少。墨守成規是阻止進步的障礙,寫小說的人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借鑑是必須的,不吸取舊小說的營養則是可怕的浪費。”距今37年前的這些看法,公認是對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尖銳而且到位的批評,引用者眾,今天看來還很有啟發性。

劉老的文學評論,總的來說,有三大精警之見:一、不應該將猜想當做事實;二、必須求真,求確;三、不能只看樹不看林,更不能只看林不看樹。《酒徒》第五章及其他談論、評估作家、作品的文字,認真研讀,都可從中覺察依據大體在此。

至於文學地位,前面說到的輓聯即是評價。

讀者提問

@老七:作為香港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劉老如何評價現代文學作家中在內地最受推崇的魯迅先生?

@張天兒:王家衛電影時常在故事情節中穿插人物夢囈般的心理獨白,這種敘事手法是否是受劉老作品的影響?

梅子:我想是受到啟發的,因為劉老非常重視內心的現實。內心的心理活動他很重視,這跟他早年的意識流創作有關,他要把筆深入內心,在《酒徒》《對倒》裡面都有,特別是《對倒》,你看長篇的《對倒》裡面,這方面的內容還要多一點。

@橘庵:劉先生《酒徒》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金句迭出,文采斐然,佩服萬分。但情節似乎過於簡單,所表現也無非是文人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您是否能給我一些閱讀啟示,能從簡單的情節中看到一個更加有深度的酒徒呢?

梅子:《酒徒》的情節過於簡單,因為作者不想以情節取勝,主要是想通過像是喝醉了似的酒徒的眼、口描繪香港,其實就是所謂的借酒後吐真言。它裡面所有的見解,對文壇的看法,對各種文學手法、形式的看法都有深意。我們今天再回顧作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看法,對各種文體的看法,仍感新意未泯,還有一些指導的意義,這樣去看才能夠體會《酒徒》內在真正的含義在哪裡。

@夏之蟬:有評論認為,劉老的《酒徒》是華文世界第一部意識流小說,請問這部書是如何體現意識流的藝術手法的呢?所謂的意識流,是否就是指《酒徒》中敘述的跳躍性(有點像現代詩)、語言的陌生化和經常出現的心理描寫,還是另有所指呢?

梅子:關於《酒徒》意識流,我要再重說一次。劉老的意識流不是雜亂無章的。他講過一句話,他說我的意識流就好像女生用手織毛衣,其實是很有邏輯的,是經過剪裁的,不是隨便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劉老的意識流富有邏輯,邏輯演繹很深的想法,有寓意在裡面,我們要善於通盤聯繫,好好體會。

@直諒多聞:劉以鬯先生的作品描述世態人生,感慨滄海桑田,與內地的小說家相比,個性突出,風格獨特,您認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怎樣的地位?

梅子:劉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應該是這樣的,他是四個打通的典範,即古今打通,雅俗打通,中西打通,文與藝打通,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是典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水晶球:為什麼劉老作品裡結尾經常出現鏡子?比如《酒徒》和《對倒》裡面,都有這個意象。

梅子:鏡子可照物,可折射或反射我們看不到的人物面相和生活暗隅。如果多重,反映的層次更多,物象更多元,投入我們的腦際,可能刺激更多想象和聯想。寫作內容、手法的出新,往往是受周遭事象啟迪的,文學創作無論從哪個角度談起,都離不開日常生活並可得很大幫助於日常生活,只要你有心。我不知你舉何例,僅說點道理,相信你能領悟。

@老七:劉老作品中的世界,那些風塵際遇,浪漫流離,俗世理想,幻滅沉淪,是否特屬於那個年代的香港獨有?當代中國是不是已經沒有了這種浪漫的土壤?

梅子:劉老作品裡面所出現的那些東西,是不是香港獨有?我只能這樣回答,社會在動盪、在發生鉅變的時候,那些情形都會出現。我個人覺得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世界上其他什麼地方,都可能有類似現象。問題在於作家怎麼樣反映,作家怎麼樣抓住這些表面的現象裡面的內在實質,這才是重要的。總之,那些情形在中外各地都會有的,特別是在社會轉變的時候,在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情形都不可避免。《酒徒》所反映的情況,不只在今天的香港,在今天的華人世界,在今天華文文學產生的地方,都有。香港也不算是最嚴重。華文文學還是面臨著困境,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思想上的原因、藝術上的原因、世界潮流的原因等等。

@無韁:劉以鬯先生的小說都是以香港為底色的嗎?有沒有半自傳體的故事?

梅子:我剛才講了,他來到香港後,絕大部分作品反映香港的情況,所以是主要以香港為底色的。有沒有半自傳成份?有的,但不很明顯,比如說,《花樣年華》王家衛講了一段主角到新加坡的事情,劉老的生平也有一段在新加坡(到柬埔寨倒是沒有的)。他的經歷有一部分在裡面,每個作家都有這種情況,不單單劉老一個。其他人物之間的關係是虛構想象的。

@齊婧:您覺得內地的文化這些年對香港的影響在哪些方面?

梅子:這是大題目,我個人覺得內地在飛速發展,它的文化也不斷在變化,它對香港最大的影響就是,內地的作品有很深刻的歷史感,而香港年輕一代文學創作者在歷史感方面、在對中國歷史的瞭解方面有不足,所以對香港現在的處境以及香港未來的走向缺乏比較深刻的思考和反映,我認為這是應該向內地作家多多學習的地方。內地的作家有一個優勝的地方,他們經過很多歷煉,也許看問題深刻一點,更尖銳但懂含蓄,這方面可能是我們在香港這個地方不大容易達到的。所以,我主張要互動,而且經常要有一個對等的互動,取長補短才更有效。

@福爾墨絲:劉以鬯先生的小說描寫香港,也會寫到上海,這兩個地方對於他來說都比較重要,那麼這種比較明顯而且真實的跨地書寫對香港文學又有怎樣的意義?

梅子:上海的城市文學,反映城市的現實,這個比較普遍,而且作家們也比較重視。香港的作家們多寫他熟悉的身邊瑣事,對城市發生的事情,我至今看到也有反映,有的甚至是很傑出的反映,但是還不夠普遍,這是香港要向上海的城市文學學習的地方。要多看看城市文學怎麼寫,雙城要互相促進,互相多一點交流。

@張天兒:劉老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但反觀他的人生歷程,劉老也曾在上海、重慶等內地城市生活工作,並在上海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您認為內地當時的環境是否也對劉老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梅子:劉老當時在上海的生活環境對後來有沒有影響?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後來大部分作品是反映香港的,所以影響不明顯。然而,當他回顧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在《對倒》裡面看到他回憶從前在上海的生活,或者看到一些熟人回憶從前的日子,這就難免受影響,少時人事,是會觸景浮起,生猛如昔的。劉老作品反映內地當年生活的不多,但是他在上海創辦的懷正文化社對自己的影響是很深的,那使他對現代文學有獨特看法,使他心知該向那些前輩們學習甚麼。質言之,對他的影響是,認準了目標,過去被忽略的精英,永在他心中盪漾。

@橘庵:您前面說劉老對小說和故事是有所區分,我非常感興趣劉老是怎麼區分的?

梅子:劉老對故事跟小說的區分,主要是說故事只是一種情節,但是小說講究格局,格局裡面有構思的問題,有內在真實的問題,有原則的問題,有情節思想性的問題;小說作為語言藝術,還有語言方面的問題。這是他看中國現代小說的體會。

@jizhiyuan:劉先生近百歲時筆下仍銳氣十足,他遠遠跑出了寫實主義的年代,他的現代主義文學傳統又是源於哪裡呢?而且他的小說語言很有詩意,是也寫詩嗎?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解读刘以鬯:为什么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6月20日下午,劉以鬯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香港舉行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