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重鎮:生命·實踐 教育學派

教育研究的重鎮:生命·實踐 教育學派

當前,許多人認為我國的教育充滿了各種的問題,缺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也有人不禁回想,中國有著大量的研究教育的人,他們究竟研究了什麼結論出來,為什麼還是不能讓我們的教育變得美好?這裡我將談一談當前對於教育進行本土化研究形成了系統化、理論化的教育“學派”,雖然,我們或許不知道有這些名稱的存在,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教育的改革的推動,靠的是教育學者們進行實踐研究,形成教育建議來進行的。他們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論的支撐。

今天主要介紹的就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葉瀾教授在教學研究生涯中逐漸形成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

2004年,葉瀾教授在《教育研究》雜誌發表文章《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建而努力》中首次提出要創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至今已有十多年。據統計,這個研究團隊在2004—2009年出版了《回望》、《立場》、《基因》、《命脈》等四套叢書;在2010—2012年確立了以“理論”、“變革”、“合作校”三套論著系列凸顯學派特色;2014—2015年,隆重推出了“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三套叢書——《基本理論研究》系列、《當代中國基礎教育學校變革研究》系列和《合作校變革史》系列,叢書共計30部。

教育學的意義是什麼?生命實踐教育認為教育是基於生命、直面生命、為了生命、通過生命所進行的人類生命事業,生命是教育的魂,實踐是教育的行。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根本的理論依據是“人學”理論,即“人不僅是發展的主體,而且是影響自身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決定自我的命運,教育應該使人認識到這一點,教人爭做自己命運的主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一般被認為有三個基本支柱:一是“上天工程”——能夠進行抽象的理論構建與研究;二是“入地工程”——進行實踐研究能夠“入地”,能夠到中小學課堂中做研究;三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尤其是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通過喚醒學生的主體性來激發真正的人性。

教育研究的重鎮:生命·實踐 教育學派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始人葉瀾教授認為生命實踐學派的歷程經過了5個階段,分別是孕育、初創、發展、形成和通化五個階段。從葉瀾教授個人的歷程來看,她認為第一個階段是從1983年到1991年,即從葉瀾教授1983年獨立承擔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本科生“教育概論”這門基礎課程始計, 以1991年其第一本學術著作《教育概論》的正式出版,這個過程之中形成了新的教育學的認識;第二個階段是1991年到1999年,也就是初創期,主要是這個過程之中進行教育改革的實踐研究,重在進行實踐來得出理論,並且有著研究的團隊,當然,這個階段也被葉瀾教授稱為以“新基礎教育”命名的探索性研究階段。新基礎教育由於動靜比較大,也受到諸多希望進行教育改革的人的熱切期望,在學術界內外引起了較大的影響力。第三個階段是1999年到2004年,為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新基礎教育研究的結束,該團隊的教育研究在國內也有了重要的影響力,接著就內部明確提出建立學派的構想;第四階段是2004年到2009年,為形成期,主要是新基礎教育的實踐目標以形成新型學校整體之型,並且在學術界傳播建立學派的思想和支撐能夠建立學派的理論、團隊和方法等方面的優勢,出版了《新基礎教育論》,以召開的“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結題報告會為標誌;第五個階段是從2009年之後,一直進行之中。

對於生命·實踐教育的地位,很多人對其進行大肆的讚揚,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著分析,比如有人認為當代中國教學論學科發展有三個階段,一是教學論的認識階段,以王策三的《教學論稿》為標誌;二是教學系統論階段,以李秉德先生和李定仁先生的《教學論》為標誌;第三個階段就是生命·實踐教學論階段。

如何去評價這種教育?

有人道:教育處在危險之中,這種危險也威脅著生命,因為當今的人們試圖拿生命做交換,把生命看作是實現物的價值的功能和手段,所謂的教育不過是增加生命的交換價值。這是我們的反教育處境。教育本來應當是對當今世界的壓制生命的強勢力量的抵抗,但不知為什麼成為幫兇。海德格爾說過:“人們對現在令人驚歎不已的科學極端的非人性是不是還要高看一眼?是不是還要及時地加以承認?計算式的思維的超強勢力日復一日地越來越決定性地回擊著人自己,並使人屈尊成為一種無節制的“程序化”模式的可被任意擺置的組件。非計算式的思維無以逃遁,他們統統被科學組織起來,並通過組建機構加以固定。”在現時代,學校教育也許正在成為把人機器化的幫兇,人在教育中被當作工具本體,而不是生命本體,也就是沒有被當作真正的人,賦予人力量、賦予人自由。李澤厚說:人要返回真正的人,不僅要擺脫機器統治的異化,而且也要擺脫動物慾望的異化。在這個時代,也許只有教育,才能從生命本身的事情出發,從人向非人的蛻變過程中、從生命向物的蛻變過程中,拯救人,拯救生命,這是其它的實踐都難以做到的。因此,今天的教育如何擺脫機器化、經濟化和慾望化對人的控制,是教育學的現代性主題,教育學需要make sense,而要真正地make sense,就必須迴歸生命成長如何是好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生命·實踐”教育學是教育學的新階段,也就是21世紀教育學的良心。

當然,正在進行或是已經進行過的教育研究不僅僅是生命·實踐教育一種,還有幾種教育思想也在教育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包括生命教育、情境教育、新教育等等,這些教育思想都是有推動者進行這方面的大力研究和實踐,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實際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研究者們都希望從實踐中提出自己的理論構建,縱使最後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有自己的理論建構,對於社會的教育發展來說,又意味著一次機會的嘗試和成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