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是怎么一回事?

王导GG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同他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心理上划一个界限,界限之内是和自我相关的,界限之外是和他人相关的。

  • 跟陌生人接触的时候,只要找到合适的界限感,我们和陌生人就可以慢慢找到各自的位置,并且成为还算不错的社交伙伴。

  • 但是跟家人,特别是至亲,这个界限感一般会比较模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国家,比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母亲会自觉把孩子纳入到自我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母亲并不觉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己的一部分。同时孩子也认为母亲或者父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和人发生争执时,如果想要骂对方,往往会骂对方家人的缘故,因为骂对方的家人就相当于是骂对方本人。

  • 而这种情况在欧美这种个人主义国家是不太常见的,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吵架骂他的家人,这个美国人大概会觉得莫名其妙:你和我吵架骂我就行,骂我的家人干什么,我又不会介意。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和别人发生分歧或者别人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总会觉得别人毕竟是外人,没满足自己的要求也是情有可原的,即便想发火也能忍得住,担心自己发火的样子被周围的人看到进而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导致自己后续在社交中吃更多亏。

但和家人在一起就不一样,我们会觉得他们明明是自己人甚至就是自己,怎么能误解自己的意思呢?怎么能不满足自己的需求呢?怎么能对自己有过度苛责的要求呢?这时候我们的愤怒就很难控制,因为人独处的时候往往对自己是不留情面的。而和家人发生争执就很像独处时的状态,因为自我概念高度重叠,更不会给自己留面子,也就意味着更不容易给家人留面子。

正像中国那句老话所说,「亲不敬,熟生蔑」


科学家种太阳

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教养和礼貌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克制。在亲人面前,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和克制,因为觉得亲人总会原谅自己的。而陌生人面前,人有本能希望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而更为克制与掩饰。

但是,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这样是不对的!不对的!不对的!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对外人彬彬有礼,人人称赞,但是亲人却对其怨声载道,并非是亲人挑剔,而是他把自己的好脾气都留给了外人,但是他又需要情绪的发泄口,于是家里最亲的人成了他发火的对象。


我相信,再温和再有教养的人都多多少少有点脾气。你会发现,很多平时很少发脾气的人,一旦发起脾气来会怒不可遏,就是因为平时压制的所有怒气和怨气都在瞬间爆发了。所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句话并不是什么负能量。

我们每个人都允许不开心,允许有情绪低谷。跟爱人、亲人或者最好的朋友平心静气的聊一聊,心情会豁然开朗;但有时候,沟通和倾听似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心里那无处安放的怨气和怒火是不能光靠说说就能平息的,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发脾气,一点小事就会借题发挥,把怒火撒向最亲的家人。

无疑,这样做对家人是最不公平的,并且也无益于家庭和睦与孩子的成长。很多研究都表明,小孩在父母充满火药味的家庭长大,更容易在日后形成激进的行为或某些心理问题。


正确的方式是,当自己烦躁不安的时候,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去健身房! 撸铁、跑步、搏击操都是最好的发泄,出一身汗,洗个澡,身体上虽然暂时疲乏,但是精神上真的会轻松很多。睡一觉心情真的会很多。这不光是经验,有科学证据表明,某些运动会产生让人心情愉悦的内啡肽(endorphin)。

其二,疯狂唱歌。找一个相对隔音的房间(实在不行,浴室也可以)放声歌唱。

其三,在家做个沙袋,狠狠地e砸,记得带上手套,别让自己受伤。

其四,到一个僻静的山谷或者山顶,大喊大叫鬼哭狼嚎(但请注意不要扰民)。

我不建议寻找暂时的沉浸式快乐,比如有人说打暴力游戏、买一堆垃圾食品放任吃喝……我认为这些只会让心情更糟糕,因为做完你会更有负罪感,这样的发泄就跟对亲人发火一样,百害无一利。

请每次想对亲人发火前,默念三遍:生活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经史通义

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一种可以理解为亲人是我们的避风港,当在外界不满后我们更倾向于对更有安全感的人来发泄;但这也表明自己与亲人通常是父母的关系问题。

很显然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停滞在了你青春期的那几年,直到今天你们还在用青春期孩子及其父母的沟通方式互动。你意识层面上体验到了父母对你的关爱,但潜意识层面,却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和监督。

所以如何改变你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关系,是解决你内心矛盾的关键。

成年的标志是反哺

未成年时期,家长必然都会照料自己的孩子。但有时候这种照料会形成一种惯性,让孩子在成年之后,依旧接受这种照料,因此很多矛盾就产生了。如果孩子在有了一定经济收入后,开始反过来照料自己的父母,就能够让父母感觉到孩子照料他人的能力,同时也就更放心孩子独立生活,进而逐渐减少对孩子的过度照料。所以希望改善和父母沟通的模式,你要在电话中先去管理他们。例如坚持运动、少吃隔夜菜、别轻信医药广告等等。逢年过节不仅要回家,还要给父母购买生活用品做礼物。

让父母逐渐习惯老年生活

很多父母不愿意放开对子女的照料,是因为如果没有子女在身边,他们就不知道如何生活。换句话说,他们只能在父母的角色中生活,还没学会在老人的角色中生活。作为儿女可以促进这一部分。例如替父母安排老年活动,占据他们的白天时间,鼓励他们在老年人群体中建立友谊;节假日鼓励老人去自然景区旅游;适量减少他们做体力活的机会,允许自己接受年轻人的帮助。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对亲人发火,对陌生人客人是怎么一回事?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不少人都深有体会:许多时候,我们在外与人打交道,各种客气客套;而回到家中,就各种不耐烦各种嫌弃。拿最常见的例子来说,一个人在单位里,对领导毕恭毕敬的,各种是是是,好好好;而回到家中,工作顺心那便还好,工作不顺心,倘若父母在此时多唠叨几句,孩子在此时哭闹不停,那么就极易失去耐心,甚至发脾气。如此看来,着实有些让人心寒。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会这样?

甚至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到现实生活中,总还是有或多或少“忍不住”的时刻。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挑剔”的本能,尤其是同在一屋檐下,关系双方接触与互动的空间与时间就会多得多,尤其也会有更多生活中的摩擦,从而引申出的“挑剔”与“要求”。

而这其中,还可能衍生出腻烦的心理。比如,家中父母的各种唠叨,如果你天天听,那么就会感觉到厌烦;但是如果你长期才听一次,可能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关爱表现。


其次,许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觉得亲人是对我们最为无害的人。就比如说,在外面骂人一顿,跟在家把孩子或爱人骂一顿,后果肯定是前者的严重。因为外人没理由忍让着你,而家人因为爱而有所宽容。所以,我们才会因为这份“安全性”而作出这种的差别对待。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便是:我们能伤害的永远都是那些爱着我们的人。这种差别对待,虽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亲近的人的理解与宽容,但这并不代表着TA们不会难过。伤透的心也是难以弥补的。

总而言之,没有谁可以以爱的名义去对亲近的人作出伤害的行为;也没有哪一种情感是不珍视就能够长期拥有的。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的编辑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


每日谈心

对亲近的人发火,对陌生人客气,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毛病,这样的毛病基本上也是人性的共性。这其实是对亲近的人融合自我,不分你我的表现,因为亲近,所以不加掩饰,因为亲近,所以潜意识上不分你我,自我融合以后,人和人就很难在划分界线,也就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客客气气地说话,因为有了情绪不由自主就会发泄在对方身上,自己和对方之间的自我已经没有界线。

然而对陌生人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陌生人不可能惯着我们的坏脾气,如果对陌生人发火,人家很可能要叫我们难堪,所以绝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审时度势都能很快分清,谁可以作为发泄的对象,而谁不可以。是的,人性就是这么势利眼,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对待。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怎么样才能做到对亲近的人友好,对陌生人应有的客气?这是一种心智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才能做到的事,一方面要求本人内心平静,没有太多消解不了的情结,另一方面要求本人有完善的情绪管理方式,懂得自省,有同理心,还要求本人要能够在自己和亲人之间划清界限,对亲近的人也能做到礼貌往来。人家经常说,看一个人真实的一面,只要看他对身边亲近的人怎么样就知道了,此言不虚。一个对身边亲近的人依然和颜悦色恭敬有礼的人,说明他内在和自己的关系已经处理的相当于圆融了。


陈诺

这种情形不是很“光彩”,但偏偏并不少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要的原因是较强的安全感。

俗话说血浓于水,亲人间的纽带是无法断开的。这种内在的联系使亲人们之前都有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情感。所以不论我们做了什么,亲人们最终都会原谅我们、接受我们。就像陈奕迅的歌中唱的那样: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正是这种特殊情感的庇护使我们有一种安全感,使我们可以肆意妄为。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永远也不会离开我们,除非死亡。但是,与陌生人之间是没有这种特殊情感的,所以我们会小心斟酌的行事,生怕哪一点做的不如意,陌生人就会离我们而去。

其次便是出于印象管理的需要。

印象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给对方留下不错的印象,使人们可以顺利的进行人际交往。众所周知,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使自己与陌生人的交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人们通常会客客气气的,有助于以后的发展。但是在与亲人交往时我们往往不会进行印象管理。一是因为亲人们了解我们,知道我们是什么脾气秉性,所以我们不会想方设法的给亲人留下好印象。二是因为血缘关系我们跟亲人们的交往远要比与陌生人顺利的多,即便我们没有给亲人留下好印象,与他们的交往还是会进行下去。

最后是我们对亲人过高的期望值。

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亲人是最了解我们的人,当他们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办事的话,我们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会失望、难过,并且因为安全感,我们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宣泄到亲人身上,对他们发火。但是陌生人不认识、不了解我们,所以他们没有按我们期望行事的时候,我们会理解,并且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我们也会客气的说句没关系。


鹈鹕心理夯小七

我们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坏脾气展示给最亲近的人,而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陌生人。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对亲人的发火、会更容易得到原谅,也就是发火的成本比较低,我们内心觉得忍耐是没有必要的。

而我们对陌生人发火的话就有可能让你失去这个朋友或者更大的损失,我们因此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忍耐,会不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为自己的坏脾气找一个合理的出口,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或者情绪好起来的事情,比如,可以去健身、听音乐、逛街、找人聊天或倾诉……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人生的必修课。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燕子和你一起飞

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老麦也是如此,还针对这样的情况反思了许多次,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说是愿意吧:因为从我们的内心,对我们对亲人没有设任何的防线;而对于外人(或者说是陌生人)则有一重厚厚的防线。所以就出现了,对亲人容易发火,而对外人却一直客气的情况。

因为不设防,所以更容易突破防线;因为有屏障,所以轻易不会突破——就是这样的原因了。而之所以不设防,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有着莫名的信任;因为设防,是因为我们对于外人总会报有怀疑。

不过,这只是一个原因,却不是借口,所以,其实在对自己亲人发火之前,我们要做的还是要三思而后行,这样才不至于伤害那些在乎我们的人;而对于陌生人一味的忍让与客气,也会慢慢侵蚀自己,所以该反击时候仍要反击。

至于亲人,该倾诉时候倾诉,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可以发泄出去的口,不至于憋在心里,以至心伤。至于外人,该客气时候客气,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引来更多的麻烦,以至难以收场。把握好度,很关键。

好吧,最后来首唐诗总总结吧:

有种有火别憋着

发火也别对亲人

出门左拐有厕所

来跟中华消消火


老麦说说

我们对陌生人总是客客气气,对熟悉的亲人却留下最坏的脾气!

究其原因是因为亲人对你百般宠爱,能够原谅你,包容你,谅解你,不会记恨你,给你最温暖的胸怀纵容你!

而陌生人却会对你的坏脾气说不,他们不会娇惯你的坏毛病,弄急眼了,会让你鼻青脸肿,满地找牙,屁滚尿流喊妈妈!

我们这就有个这样的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她脾气骄横,整日骂骂咧咧,指桑骂槐,闹得鸡犬不宁,是远近闻名的“悍妇”!她在家里一直欺负她的老公,骂了几十年,不分场合,不分地点,逮到就骂,甚至还追着打,她老公是一个单位里的职工,有次为了一件小事情,她居然跑到老公单位的办公室骂她,当时她老公不在,正在会议室开会,她又追到会议室当着全单位一百多个人的面就开骂,搞得她老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冷场几分钟,她老公万般无奈地出去把她拖回家,之后她骂人的声音由近及远一路传来连绵不绝!在外面呢,她是怎样一个人呢?有次她坐车去省城,在车上她先是发挥她的本色演出,不顾别人的感受,自顾自地抽起香烟来,她的烟瘾很大,几十年的烟龄了,边上一个妇女让她不要抽,她看那个妇女比较弱小,理都不理,过了一会一个满脸横肉一身纹身的壮汉呵斥了一句,不要抽了,她猫了一眼,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道闪电划过车窗,立刻安静地端坐位置上假寐!回去问她怎么脾气这么好,她说,老娘当时都吓懵了,吓得要死,这要是被打了,还能爬得起来啊!



这个妇女不是很好地解答了题主的问题吗?原来答案就是有所依仗,没有了仗势欺人的本钱也就回归“文质彬彬”了!



坐云端看水东流

芸芸众生,有骨肉至亲,有亲密无间的,有如胶似漆的,有形同陌路的,有水火不容的……诸如此类,以“我”为中心画个圈圈,亲朋好友分散在不同的圈图,以“行为底线值”为半径,半径与圈图的交集点——称之为“底线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依次是骨肉至亲的底线值最小——如胶似漆——亲密无间——形同陌路——水火不容的底线值最大等。

骨肉至亲: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渐趋成熟过程中,给予的是一种天性的爱,甚至是溺爱,以至于养成孩子的“任性、自私、脾气大,胆子小”的秉性和认知,稍有不慎,孩子总会大呼小叫的肆无忌惮的发火,甚至“底线值”为零,也无须在意,因此,我们的无以言状的“火气”,对我的至亲至爱的人发的最多了,底线值最小,甚至会随性而为之,连一点底线都没有考虑。有哪个至亲至爱的人会在意。有一种天性的“包容”,会侵蚀我们的底线值。因此,我们确实要找回自己的底线值,找回我们孝敬父母的觉悟吧!


形同陌路: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些人或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都有一定的规则,或是行为学,或社交活动礼仪学,或是为人处事方式,都是以事为情节,迫不得已要与人交集,你有什么理由为做好事去发过火的,再说,发火也于事无补的。因此,对于客人以宾相待,底线值在合理区间震荡,即使有不愉快的事,表现出更有耐心了,不会轻易放弃而随意发火的。对于陌生人却是以理服人,或是什么都不说,以防遇到“不明人”会伤及无辜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即使与明白人打一架,也不愿与不明人论短长”。不是有过在某城市的“麦当劳餐厅”里的血案教训吗?就是搭理了陌生的“不明人”,最终酿成悲剧发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