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盆骨、又稱骨盆。由髖骨、骶骨、尾骨組合而成,形似盆器,故名之。盆骨,在太極拳學裡被嚴重低估,實際上對腰或胯的認識,很多是對骨盆而言的!“胯”是人體下肢三大關節之一,是下肢三節之根,胯關節是腰與腿連接的重要樞紐。

胯的技擊作用很大。甚至腰與腿靈活性的關鍵也在於練好胯關節。胯的作用表現:促進上下肢協調,行氣主要關卡,產生爆發力的源泉,是體重的承擔者,是技擊進攻的武器。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

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松胯的標準:雙胯能下沉,襠開圓,雙腿曲膝;上身的重量能通過胯膝往腳上負重,胯部相對不負重;雙胯隨身體重心移動胯部也能適當負重,轉換靈活,下盤穩固。

松胯的感覺:人自身的重量已經紮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腳跟部;在膝部不前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重量往下松沉時,胯部有一種釋放能量的感覺,從上往下釋放;當你收縮會陰部時,胯部有一種吸的感覺。大家通過靜練和慢練,細細體悟會找到感覺。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1、盆骨為一身重心之所繫

盆骨,位於脊柱末端,前方為小腹,後方為臀部,腰椎通過其與下肢相連,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一身之中,重心之所繫。骨盆修煉不好,重心必然不穩,發勁亦無力,化勁亦不成。

2、盆骨是海底勁的整合體

海底勁是內勁的發源地,但要形成整體,即雙側下肢形成螺旋勁,必依賴於盆骨的整合作用。也就是說單一側的海底勁形成不了螺旋勁,必定由雙側參與,且再由盆骨整合。比如:盆骨為鞭杆,一側足為鞭繩,一側為握鞭之手。發力時一側支撐,上傳盆骨,其發生轉動,傳遞於另一足產生鞭擊力,輕鬆乾脆而又抖活!

3、盆骨與腰的關係

盆骨上方即是腰椎,通過腰骶關節相連,因此,兩者關係密切。盆骨產生的海底螺旋勁上傳與腰胸脊骨,再進一步被放大,同時也反向承受來力。兩者需共同配合方可發揮相應的作用,有一條重要的規矩是:四角對齊。即雙側髂骨與雙側鎖骨連成一個長方形平面,任何運動時這一平面不能有扭動,否則四角不能對齊,四角不能對齊則勁力終止於盆骨而不能再上傳。

4、盆骨與胯的關係

胯即是髖關節,盆骨中髖臼參與組成髖關節。我們好多專家提出“開胯”,實際上就是練盆骨,練兩者之間的關係。不論何種練法,開胯不能理解為雙側股骨頭向兩側分開,這樣會撞擊髖臼關節面,日久引起勞損!另外,開胯不是太極拳的追求目標。重點是腰胯合一,而盆骨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5、盆骨與丹田的關係

盆骨前方即是小腹,也就是丹田。我們專家常說的丹田內轉,其實就是盆骨運轉。不管怎樣練,首先必須要有海底勁形成,否則就是空轉!盆骨空轉或隨意扭轉是很危險的,不但產生不了整勁,而且會自我破壞自身平衡!

6、盆骨與雙下肢

盆骨與雙下肢可組成一個“拱形”結構,不過是活動狀態的,像是三節棍。又可稱為“骨盆弓”。具體將在“太極拳整練之七弓學說”中討論,此次從略。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太極拳重視用腰,認為“腰為一身之主宰”(楊澄甫),“太極不動手,圓用腰來走”(楊少侯),“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王宗嶽),要求用腰帶動四肢。

太極拳重視小腹,因為“腹內松靜氣騰然”(王宗嶽),小腹之內有丹田,“丹田為太極參動之源”(王壯弘),太極拳“所有的動作與呼吸,無一不由丹田主宰,丹田裡牽動,丹田裡供給”(李雅軒);認為“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於丹田;向裡收者,皆收于丹田”(陳鑫)。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但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為依託進行運作的。腰腹帶動全身靠的是地心引力。腰腹接受地心引力中間又隔著骨盆,受著骨盆的調節,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須通過骨盆偏沉才能發揮出來。所以,巧妙得於骨盆中,全身運動的內涵深處在於骨盆的偏沉。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骨盆位於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兩胯和後面的尾閭聯合組成的圓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後上部叫髂骨,後下部叫坐骨,前部叫恥骨。恥骨中會陰穴兩側的部分叫恥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恥骨上支。尾閭上部接腰椎的是寬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夾在兩髂骨之間,寬度約佔骨盆總寬度的三分之一。所以,骨盆綜合了襠胯尾閭的全部運動功能,下向腿腳送力,上控腰腹運行。骨盆一動,全身無處不動。

1、骨盆偏沉與丹田蠕動

骨盆像託著一個大水囊一樣託著小腹。小腹內的各種臟器都是柔軟的。在小腹放鬆的狀態下練拳,內中柔軟的臟器像半囊水似的隨著骨盆的運動而蠕動,形成丹田內轉。丹田內轉是一種行拳的動力,對全身都有帶動作用。

丹田產生帶動作用的原因有二:第一,小腹內臟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流動性,蠕動起來會產生一定的離心力、向心力、慣性力和翻滾力;第二,在立身中正的狀態下行拳,身體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點(重心)就在腹內蠕動的臟器之中,隨臟器的蠕動而移動。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重心點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運動姿勢和平衡關係決定的;反過來,重心點的位移必然會引起身體各部位姿勢和平衡關係的調整,即引起肢體運動。基於上述兩點,所以太極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運動都要起于丹田,歸於丹田,服從丹田,支持丹田。

全身各部位對丹田蠕動都有影響,其中影響最直接的,一是上面橫膈膜隨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門的推拉和肚臍的吞吐,四是左右兩胯的虛實升降,五是下面會陰的提落,六是後面尾閭的運動。

但不論哪一條,都受骨盆偏沉運動的影響。例如,因為骨盆後側的尾閭偏沉前收,骨盆前側的恥骨上支上託內卷,才有肚臍內吸和命門後撐,才有腹肌上提內收,才適於吸氣,才有橫膈肌的下降,因此也才有丹田的向上翻卷。

所以說,丹田是隨著骨盆偏沉而蠕動的。骨盆向哪邊偏沉,丹田就向那邊流動;骨盆哪邊上託,丹田那邊就向上翻卷:“這邊偏沉一點點,它就往這邊流,那邊偏沉一點點,它就往那邊流。偏沉,一點點起來了;偏沉,一點點下去了。"

骨盆偏沉的部位是不斷變化的,變化的一路像鋼琴彈滑音似的,雖是一掃而過,但掃過的每個鍵都會向下按響,不會漏掉、跳過。骨盆依次偏沉的變化路線,既可以是前面恥骨上支與後面尾閭之間的,也可以是左右兩胯之間的。左右之間的路線既可以是比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較清晰的。能清晰感覺到的既可以從一胯軸(股骨頂)繞過後面的尾閭到另一胯軸,走個半圓;也可以從一胯(一般是從實胯)的環跳穴經坐骨、襠、另一胯的腹股溝、胯軸到坐骨,走個S線。具體走什麼路線,與動作、放鬆和意念關注都有關聯。

意念不能不想,又不能想得太認真,還是勿忘勿助、自然而然好。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線不同,丹田的蠕動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後,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論向什麼方向蠕動,過程都是潤滑的、圓轉的,所以,丹田蠕動又叫丹田內轉。

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線不論怎麼走,第一,每個偏沉點都是憑著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來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來的。第二,骨盆與腿之間的關係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隨骨盆偏沉變化虛實。即使上體要借腿腳的伸蹬之力時,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勁,上體也只能借腿腳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頂骨盆。

不是腿向骨盆直接送力。即使骨盆如球旋轉,也像雜技中人在球中走一樣,人腳就是偏沉點,使球通過偏沉點的不斷變化而自己轉動,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動。不能用兩腿的交叉力扭轉骨盆。儘管松出動作來比較難,但一定可以。儘管用力做出動作來更習慣、更容易,但一定要避免。練拳要像戒毒一樣戒力,功夫才有長進。松出來的動作才具有品質。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2、骨盆偏沉與重心移動

身體重心是身體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點,也是身體各部位重量的綜合平衡點。重心移動,主要不在於身法的進退顧盼,不在於腿法的伸屈變化,那都是形式,是被動的。重心移動的本源和本意是體腔內重心點的移動。

重心點的位置,一般與骨盆應當偏沉的位置上下相對、相互作用。

練拳時的重心點通過骨盆的偏沉部位向下沉,沉意順腿貫到腳下。重心點沉到骨盆的什麼部位,骨盆的什麼部位就向下偏沉。因為重心點的位置總是偏於實腳側的,所以,總是實腳側的骨盆向下偏沉。反過來說,骨盆的偏沉也能引導重心點移動。

第一,骨盆向什麼方位偏沉,重心點就向什麼方向移動,從而帶著身體向同一方向移動。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點移動帶著身體移動。

第二,骨盆靠近哪條腿的部位偏沉,重心點就向哪條腿移動,那條腿就隨之氣向下沉,松屈變實。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點的移動變化著兩腿的虛實、伸屈。重心點就是動力點,是地心引力在體內的代表點。全身都應當通過放鬆,自覺地隨著重心點的移動而變化、而動作,也就是隨著骨盆的偏沉而變化。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其中,骨盆偏沉的變化是源頭,是向腰腿,進而向全身傳達重心點變化信息,傳遞地心引力的源頭。骨盆偏沉的位置和分寸正確,全身各部位姿勢就容易正確。骨盆偏沉的若是不對,則全身上下做對也不對;即使外形像是對,內在勁力也不順,也不對,拳勢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於腰腿間求之”(武禹襄)的要求。“腰腿間”就是骨盆,不順要在骨盆偏沉上找原因。

重心移動是由骨盆偏沉引動的。意念在通過骨盆偏沉引導重心移動的過程中,更關注的常是左右兩胯的依次偏沉,關注原實胯、襠、新實胯的連續偏沉。原實胯偏沉是環跳穴松沉引動,坐骨松沉續動。原實胯坐骨不是正對著腳偏沉,而是向著兩腳之間地面的某個點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導重心向兩腳中間移動。同時襠部放鬆,襠走下弧線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過襠後,由漸實一胯底的腹股溝向下放鬆,以引導重心繼續移動,使襠走完下弧線的後半弧。

當重心移動基本到位時,實胯的坐骨微微下坐,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溝的松沉,帶動胯底前後左右全面向下坐實,以便將實腿像樁墩似的紮下去;二可推動另一胯腿伸蹬生力;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實現勁貫四尖;四可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時坐胯做準備。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前後兩個實胯都應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兩胯偏沉依次走,虛實變化如水流,一抑一揚生神韻,勿忘勿助任自由。實際上,不論什麼動作,不論實胯虛胯,都不能向上挺,都應向下松,叫下胯,只不過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來說,實胯偏沉的重點部位是坐骨,因此,實胯的要領為“坐”。虛胯也應向下放鬆,放鬆的重點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兩側卡住褲帶的骨頭。其中,虛腳向前的(虛步)是松落同側的髂後嵴(上后角),虛腳向後的(弓步)是松落同側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虛胯的要領為“落”。(本文摘自網絡)

「筋骨開發」“骨盆”運動的來龍去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