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人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自古以來便爭論不休。有說人性本善的,有說人性本惡的,也有說善惡兼有的,還有說無善無惡的。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似乎成了一個永遠也說不清的迷題,我們索性今天就把它搞個清楚。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一般的觀點認為,中國人持性善論,西方人持性惡論。因為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觀念深入人心。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廣泛影響,人出生伊始,就帶有原罪的性惡論,是西方文化中的主流。然而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為仁;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為義;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為禮;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為智。仁義禮智這四德乃本性固有的,天命如此,反之則非人。按他的說法,沒有這四德,就喪失了基本的人格,根本就不是人。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然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卻堅決反對孟子提倡的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沒有那麼高尚,食色喜怒、好惡利慾,才是人類生下來就有的習性,所以他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他的學生韓非就更直接了,《韓非子•備內》篇說,醫生為人吮傷含血,造車的工匠願人富貴,不是出於善心,而是為了圖利,進一步說明了人性本惡。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到了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大筆一揮,認為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甚至楊雄的善惡兼有論,“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意思就是別被這幾個人的名氣唬住了,他們說的都不靠譜。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韓愈作《原性》一文,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具有上品的當然都是大好人;中品的人“可導而上下也”,能變好也能變壞;至於下品的人,都是不可救藥的大壞蛋。

民國時期,大教育家黎錦熙,又公開批評韓愈的觀點,說“韓愈談性論道,淺薄得很”。後來宋明理學家宣稱的“人性無善無惡”論,就像英國哲學家洛克說的“人之精神如白紙”一樣,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也無法令人信服。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孟子游於列國,主性善者,是為了勸諸侯王施行仁政;而荀子三為“祭酒”,主管教育,主性惡者, 是為了強調後天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韓愈獨排眾議,非荀子而薄楊雄,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儒家道統。至於西方基督教宣揚的原罪論,那是為了塑造宗教的神權。以上各家都不能直指人性的根本,皆因各自懷有不同的目的。借用蘇東坡的話:“彼皆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身在物中,怎麼可能辨別物的大小?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那麼怎樣才能遊於物之外呢?大概就得像古希臘的哲人們那樣,不必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為功名所累;也不用親身躬耕勞作,無衣食之憂。所以他們能靜下心來,整天專門沉思玄想,從而對生命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比如柏拉圖說,靈魂(本性)中有善的成分和惡的成分的對立。這種觀點,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理性探索和哲學思辯的極限了。但是這善和惡是怎麼來的,他們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依舊說不清楚。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在公元前5、6世紀時,印度婆羅門教的哲學派別就指出,一般人僅憑感性認識和邏輯論斷,很難認識人性的本質和世界的真理。只有通過《吠陀》和《奧義書》的啟示和達到出神狀態,才能領悟。他們認為是梵天創造了一切,一切都始於梵,又歸於梵。這很有些神秘主義的味道,但也說明人類認識能力的侷限性。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釋迦牟尼為求無上正等正覺,辭親出家,博參各派的種種理論,遍訪十方修行的諸仙,窮究其理後,認為包括婆羅門教在內,都沒有認識到根本,皆非正道。於是他以智慧返觀心源,掃去心裡的粗垢細塵,消滅意念中的妄想執著,不僅僅是遊於物外,而是身心俱空,法我兩忘。一日見啟明星升起,這才恍然大悟。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原來根本沒有什麼造物主,並不是什麼梵天或上帝創造了世界。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感,由於因緣而生成的,“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一切事物都由因緣和合而生,互相依存,又互相影響,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因 。這就使佛法超出超出了宗教的範疇,成為了最高級的哲學。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現代心理學只談到,人有意識和潛意識。而佛法中已經細分到人有八識,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是人的根本識,它藏有善和惡兩種不同的種子,所謂“去後來先做主公者”。隨著後來所受環境熏習的不同,引發善或惡的種子活動。由此可知,人的本性中同時具有善和惡兩種特性。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那麼善和惡的種子是怎麼來的呢?根據因果的原理,善和惡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人們在過去生生世世中的所作所為,產生的信息殘留。說到這兒,又牽涉到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論。即對一個人或事的研究,不能孤立地只看眼前,而是要追究它的前因後果,聯繫它的具體環境。就像佛家說的:縱要通三世,橫需遍十方。只有把握了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才能把問題處理得圓融無礙。雖然我們也在這樣做,卻總是不能究竟圓滿,那是因為我們還無法像佛陀那樣,突破空間和時間的侷限性。

和佛法相比,科學和哲學只是剛會走路的孩子,這回我信了

佛法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而我們從幾百年前的地球中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如今的太陽系銀河系,可以說對於空間的瞭解,依然極其有限。關於時間的概念,佛經中動輒以劫來計算。一小劫就有1500多萬年,尚有中劫、大劫、無量阿僧祗劫。如果沒有超出三界之外的境界,和拋棄執著於“我”和客觀現象的智慧,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僅僅“遊於物之內”,又怎麼能夠了解得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