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这辈子

2018-06-0521:11

随着作风纪律的持续加强,公职队伍中突然出现了一种过去没有的现象,一些公职人员宁愿放弃大家普遍认为比较“吃香”的岗位和部门而到虚职岗位或者统战、社科院、文史馆等这些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实权"的单位和部门。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持续发力的问责机制逐步形成,原来的各种福利随着阳光工资的实施也已经完全取消。一些人觉得责任越来越大,但待遇却在降低,干不还好还会被问责,还不如转换到那些没有多少事实的清闲单位和岗位。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有这种想法的多为年龄偏大的公职人员。他们有的过了提拔重用的年龄,有的马上面临退休。有其它门路的年轻人则直接选择辞职另谋高就。

虽然干部能上能下、转任交流属于正常现象,但发生以上行为却是在强调问责以后才出现的。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近期,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调指出,从严管理干部推进一步,干部激励工作就要跟进一步。把严管和厚爱都落实到位,激发起广大干部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干劲和热情,我们的干部队伍才会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这说明对干部“只严不爱”已经引起了高层的足够重视。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个人觉得,干部队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逃避”现象不能全怪他们的觉悟不高、消极低迷,主要还是组织的人文关怀不到位。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现在,越是基层干部就越是感觉到压力巨大。年轻干部没什么办法,顶着压力也要坚持;稍微上点年龄的人可以以精力不足、家庭负担重等为借口要求到清闲点的岗位等待退休。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些领导干部只强调任务和纪律、问责和考核,而忽视干部的个人成长进步、家庭困难、人文关怀,使他们感到前途无望,缺乏干劲,提不起精神。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我们党历来具有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胆量和勇气。党&的干部也是具有觉悟和担当的佼佼者。一些干部因为编制、改革、超龄等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提拔,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优秀,相反这些老同志中大部分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或者专业特长,保护和发挥他们的强项对工作和事业大有好处,领导和组织不应该简单的就把他们“束之高阁”,应该发挥我们党历来主张的干部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优势,关心干部成长,做好传帮带。而不应该一味只强调问责,不关心干部的思想和困难。

为什么有些公职人员突然想去“冷部门”或当虚职?

应该牢记的是: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个不二的法宝,过去是,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