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闺蜜的女儿在16岁那年,突然变成了一个超级物质女孩。每天都要收到网购包裹三五个,板鞋有二十七双,头发一周不去理发店捯饬一次,就魂不守舍。闺蜜家虽然不是巨富,但任女儿胡乱花钱也基本不是问题。

“我是担心她成为一个物质主义者,荒芜了心灵与自我的成长”,闺蜜忧心忡忡地找我喝下午茶。年轻时的她约我喝茶多半是和男朋友,后来是老公吵架,现在主要是搞不掂女儿。唉,人生就是不断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死磕的过程。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她的忧虑,让我回忆起年轻时被物质摧垮的一次经历。19岁那年,我大学二年级,全班同学到南京汤山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构造地质实习。实习结束后和最要好的女同学去了趟上海,那是1987年的十月。上海,当年中国几乎唯一繁华大都市,这是我们第一次去,一共带了四百元的巨款。十里洋场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漂亮物件,让两个十九岁的少女眩晕到窒息,半天之内购置了大衣、鞋子、裙子。穿上新衣裙在外滩欢快游荡,那是关于19岁最快乐的记忆了。你看,消费多让人心花怒放。我们俩几乎同时发现,发型暴露了我们是中西部的乡下丫头。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上海人眼里,外地人都是乡巴佬了。钱包里还有50元,这可是当年两个月的开销。我俩财大气粗地进了一家明亮洋气的美发店,要顶一个上海时髦头回学校。店小二用眼角余光扫视我们,不冷不热地拿出发型书和价目单,烫一个中长发要35元。瞬间难堪之后,我们俩决定既然进来了,就不能在小二藐视的目光中落荒而逃。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在后来我的消费研究生涯中,消费与认同理论让我懂了,为什么奢侈品店店员越冷漠,消费者越买帐

。店员的冷漠启动了社会认同危机,让消费者产生恐慌与紧张,要消除这种紧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购买。当然,还有高端的抵御方法,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以后再聊。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剧情的亮点在后面,两个乡下丫头,完全不知道做个头发要三小时,11点进的理发店,熬到中午1点已经是饥肠滚滚,理发店配套经营西点、咖啡、还有冰激凌,华丽丽地摆放在一隅。口袋里只有15元钱,万万不能再购买等于两碗牛肉面价格的一小片蛋糕了。就在最狼狈的时候,一位气宇轩昂的上海小开陪同一摩登女郎惊艳出场。她的服饰及其讲究、妆容非常精致,那气场用今天的修辞表达就是——高贵冷艳女王范。已经顶着非常完美的发型,她居然是来烫发的。那小开用今天的话来说,多金还暖男。那“高富帅暖”一会递一个冰激凌、一会一杯咖啡配一块曲奇,殷勤地伺候着。看得我眼都直了,强忍着委屈的眼泪。呵呵,知道什么叫社会性比较了吧,知道羡慕嫉妒恨的情感,如何通过社会性比较被建构出来了吧。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那刻,我立志要找一个有钱的男人,才不要什么旋转木马,我要让他带我历尽世间繁华。这就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被物质和金钱击垮。那年,我十九岁。

二十六年过去了,我们已经从物质匮乏飞速发展到物质极其丰裕。然,少年人的苦恼依然是消费的无法餍足。为什么?因为少年脆弱的自我!更因为消费、尤其是品牌消费那么极具表意自我的功能。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自我是需要一生去建立的,不过青年时期人人都要遭遇一次严重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少年维特为什么要自杀,不是因为爱情,是因为失恋摧毁了自我。处于自我分裂状态的少年,急需找寻粘连自我碎片的胶水。自我是什么?心理学认为由四个部分组成、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形象。其中自我形象最易于建立。你知道的,通过一年刺股悬梁般自虐的努力,方能获得学习成功,进而提升自信与自尊,这有多难。人人都想偷懒、图省事,

而自我的捷径就是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自我形象的打造。我们都知道借助给力的道具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化妆术,完全可以弥补演技的不足。于是,消费,尤其是有利于自我形象建立的消费品类,就成为少年热衷购买的商品。他们不是在消费商品的使用功能,他们在通过品牌找寻浅层的自我表征。

每个姑娘年轻时都有被物质击垮的瞬间 | 心理解读

于是,喝可乐不是因为渴,而是渴望;不懂用心去爱,就跟着广告去恋爱:爱她就送她什么?看穿越剧买粉色苹果6s Plus,就做了一回白富美。

青少年市场最精准的定位,就是帮助他们重塑自我。如同奢侈品是帮助中国土豪找寻社会地位。

少年关于自我的想象是什么,成为英雄,Superstar,又叫牛B。什么叫牛B?阿迪达斯说:Impossible is nothing;耐克说:Just do it。

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今天成为“我买故我在”。

郑也夫教授说,人类将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他独辟蹊径从消费的角度入手,完整而富有逻辑地对消费机制、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社会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物质炫耀已走到尽头,人类可以用游戏代替“无休止的过度消费”,让人在“游戏”中实现自我。

文/朱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