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小孩作的一首詩,流傳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戶曉!

駱賓王是浙江婺州義烏人,出生於一個詩書傳家的古老家族。在駱賓王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駱履元在外遊歷,教育駱賓王的任務,主要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

駱賓王的祖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人,非常喜愛詩歌。從駱賓王牙牙學語開始,祖父就常常把這個孩子抱在膝蓋上,為他朗誦許多著名的詩篇。在這樣的教育下,駱賓王到了七歲的時候,不僅能夠背誦許多經典的詩篇,還能夠自己創作一些詩歌。

七歲小孩作的一首詩,流傳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戶曉!

這一天,駱家來了幾位朋友,酒宴之後,他們要求見一見駱家這位會寫詩的小孫子。於是,駱賓王的祖父讓人把駱賓王叫出來,拜見賓客。

年僅七歲的駱賓王一點也不怯場,他蹦蹦跳跳地來到大家面前,學著大人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向各位賓客行禮。賓客們見這個孩子,頭上挽著雙髻,腳上穿著一雙大紅鞋,眼睛很有神采,自然都非常喜愛他。

當時,雖然駱賓王的詩歌才華,已經小有名聲,但大家對此既欽佩,又有點不相信。於是,有一個賓客想當場試一試駱賓王的詩才,就笑著對駱賓王的祖父說:“久聞令孫詩名,不知今日能否讓他當場作詩一首?”話音一落,全場人都看著駱賓王。當場作詩,可比私下裡慢慢構思推敲要難多了,這孩子能做得到嗎?

想不到駱賓王毫不畏懼,大大方方地給那位賓客行了個禮,朗聲說到:“請先生出題。”

這倒讓那位賓客很為難:題目既不能太簡單,又不能太艱澀,否則說出去好像自己刁難駱家的小孩子一樣。

七歲小孩作的一首詩,流傳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戶曉!

正在這時,花園的池塘裡,傳來一陣嘎嘎的叫聲,原來是一群大白鵝,正在伸著脖子對著天空叫喚。

那位賓客見景生情,對駱賓王說:“就以《鵝》為題吧!”

駱賓王胸有成竹地點了點頭,讓人端來一張書案,擺上了筆墨紙硯。

人們一下子全圍到書案的旁邊來,想看看這個孩子能寫出什麼樣的詩作。

駱賓王不慌不忙,往硯臺裡滴了幾滴清水,拿起墨緩緩地磨了起來。等磨得墨濃,他拿起筆來,滿滿地蘸了一筆墨,在硯臺上掭(tiàn)了掭,揮筆在紙上寫道:“鵝,鵝,鵝。”

連寫三個“鵝”字,這算是什麼詩呢?四周圍觀的人,全笑了起來。那位出題的賓客笑得尤其厲害,他邊笑邊對駱賓王說:“咳……,我是以《鵝》為題,請你寫一首詩,可不是考你寫字呀。”

圍觀的人笑得更厲害了,七歲的孩子,光會寫字,實在是沒什麼好稀罕的。看來,傳言到底是傳言,這個孩子的詩才是被誇大了。

一片笑聲中,只有駱賓王的祖父一言不發,從容鎮定地撫摸著鬍子,看著人群中自己的小孫兒。

在眾人的嘲笑聲中,駱賓王卻非常的安靜,他不惱不火,又在硯臺中掭了掭筆,揮筆寫下第二句詩:“曲項向天歌。”

四周的笑聲,一下子就小了下來。

七歲小孩作的一首詩,流傳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戶曉!

項,就是脖子,鵝的脖子是很長的。這一句詩,寫的是鵝鳴叫時仰首向天的姿態,可以說是非常傳神地把握住了鵝的神態。而且,有了這一句,開頭的那三個“鵝”字,就有了一種異常生動活潑的效果。

剛才笑聲最響的那位賓客,現在也停止了笑,怔怔地看著駱賓王的筆端。

駱賓王似乎什麼都沒有感覺到,繼續在紙上寫下詩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兩句詩,寫的是鵝在水中游動時的場景,不僅對偶十分工整,而且小詩人連用了四種色彩——潔白的羽毛,淺綠的春水,紅色的腳掌,清澈的波浪——描繪出了一幅色彩鮮亮的圖畫。而“浮”、“撥”兩個動詞,又讓這幅靜態的圖畫,鮮活了起來。再配上前面兩句中鵝的叫聲,整首詩顯得生機勃勃。

四周圍觀的人群,發出陣陣驚歎聲。那位出題的賓客,現在的眼中已經全是讚美之意。他恭敬地對駱賓王的祖父說:“這個孩子,將來必成大器,一定會在詩壇上留下他的名聲的!”

後來,駱賓王果然成為初唐詩壇上的一顆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