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小孩作的一首诗,流传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户晓!

骆宾王是浙江婺州义乌人,出生于一个诗书传家的古老家族。在骆宾王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骆履元在外游历,教育骆宾王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

骆宾王的祖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非常喜爱诗歌。从骆宾王牙牙学语开始,祖父就常常把这个孩子抱在膝盖上,为他朗诵许多著名的诗篇。在这样的教育下,骆宾王到了七岁的时候,不仅能够背诵许多经典的诗篇,还能够自己创作一些诗歌。

七岁小孩作的一首诗,流传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户晓!

这一天,骆家来了几位朋友,酒宴之后,他们要求见一见骆家这位会写诗的小孙子。于是,骆宾王的祖父让人把骆宾王叫出来,拜见宾客。

年仅七岁的骆宾王一点也不怯场,他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家面前,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向各位宾客行礼。宾客们见这个孩子,头上挽着双髻,脚上穿着一双大红鞋,眼睛很有神采,自然都非常喜爱他。

当时,虽然骆宾王的诗歌才华,已经小有名声,但大家对此既钦佩,又有点不相信。于是,有一个宾客想当场试一试骆宾王的诗才,就笑着对骆宾王的祖父说:“久闻令孙诗名,不知今日能否让他当场作诗一首?”话音一落,全场人都看着骆宾王。当场作诗,可比私下里慢慢构思推敲要难多了,这孩子能做得到吗?

想不到骆宾王毫不畏惧,大大方方地给那位宾客行了个礼,朗声说到:“请先生出题。”

这倒让那位宾客很为难:题目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艰涩,否则说出去好像自己刁难骆家的小孩子一样。

七岁小孩作的一首诗,流传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户晓!

正在这时,花园的池塘里,传来一阵嘎嘎的叫声,原来是一群大白鹅,正在伸着脖子对着天空叫唤。

那位宾客见景生情,对骆宾王说:“就以《鹅》为题吧!”

骆宾王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让人端来一张书案,摆上了笔墨纸砚。

人们一下子全围到书案的旁边来,想看看这个孩子能写出什么样的诗作。

骆宾王不慌不忙,往砚台里滴了几滴清水,拿起墨缓缓地磨了起来。等磨得墨浓,他拿起笔来,满满地蘸了一笔墨,在砚台上掭(tiàn)了掭,挥笔在纸上写道:“鹅,鹅,鹅。”

连写三个“鹅”字,这算是什么诗呢?四周围观的人,全笑了起来。那位出题的宾客笑得尤其厉害,他边笑边对骆宾王说:“咳……,我是以《鹅》为题,请你写一首诗,可不是考你写字呀。”

围观的人笑得更厉害了,七岁的孩子,光会写字,实在是没什么好稀罕的。看来,传言到底是传言,这个孩子的诗才是被夸大了。

一片笑声中,只有骆宾王的祖父一言不发,从容镇定地抚摸着胡子,看着人群中自己的小孙儿。

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骆宾王却非常的安静,他不恼不火,又在砚台中掭了掭笔,挥笔写下第二句诗:“曲项向天歌。”

四周的笑声,一下子就小了下来。

七岁小孩作的一首诗,流传了1300多年,至今家喻户晓!

项,就是脖子,鹅的脖子是很长的。这一句诗,写的是鹅鸣叫时仰首向天的姿态,可以说是非常传神地把握住了鹅的神态。而且,有了这一句,开头的那三个“鹅”字,就有了一种异常生动活泼的效果。

刚才笑声最响的那位宾客,现在也停止了笑,怔怔地看着骆宾王的笔端。

骆宾王似乎什么都没有感觉到,继续在纸上写下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两句诗,写的是鹅在水中游动时的场景,不仅对偶十分工整,而且小诗人连用了四种色彩——洁白的羽毛,浅绿的春水,红色的脚掌,清澈的波浪——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亮的图画。而“浮”、“拨”两个动词,又让这幅静态的图画,鲜活了起来。再配上前面两句中鹅的叫声,整首诗显得生机勃勃。

四周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声。那位出题的宾客,现在的眼中已经全是赞美之意。他恭敬地对骆宾王的祖父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一定会在诗坛上留下他的名声的!”

后来,骆宾王果然成为初唐诗坛上的一颗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