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道教和佛教关系的相容

在真正历史上,对于“阐教”二字,佛教与道教的典籍中都有对其的阐述!

佛教中关于“阐教”的记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史书中记载的佛教门徒中的“阐教”。

《沙汰佛道诏》:“释迦阐教,清静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殖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

第二方面,是中国关于佛经的典藏《大藏经》中“阐教”一词也频频出现。

《新华严经论》中写道:“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一长科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教体;四明总陈会数。”

在这些佛家典籍之中,阐教二字的意义在于阐扬佛教教义。《封神演义》作者无疑受到“阐教”意义的一些影响,创造出了“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的阐教一词。

《封神演义》中道教和佛教关系的相容

而道教中关于“阐教”的记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在《全唐文》中就有道家“阐扬教义”的记载。

唐中宗李显曾经因为道教的“化胡”而怒下敕令: “(道教)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

另一方面,在各地道观的碑词和道家典籍中,对于“阐教”也有明确的记载。

元代田璞在《重修隆阳宫碑》中提到祖师刘德仁创立大道教的立教根本是:“真大道祖师无忧子之阐教门也,衣取以蔽形,不尚华美,目不贪于色也。”

《封神演义》中道教和佛教关系的相容

谈起阐教、截教以及西方教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及在《封神演义》一书中西方教(佛教)接收了阐截二教中的许多教徒。

这表明作者关于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界限划分情况非常模糊。如准提不仅使截教门徒马元、孔宣皈依佛门,还带走了法戒跟乌云仙。又如接引和准提二人在第 84 回共同接收了毗芦仙等众多截教门徒。在接收道教门徒之前固定会说一句“与本教有缘”。

不仅一些截教门徒改为佛教门下,阐教教徒也不例外。如“阐教十二仙”就有四位皈依佛教“狭龙山飞云洞惧留孙——后入释成佛,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后成文殊菩萨,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后成普贤菩萨,普陀山落迦洞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大士。”

《封神演义》中道教和佛教关系的相容

从接引所使用的法器乾坤袋的功能中直接体现出来 “尽收那三千红气之客,有缘在极乐之乡者”。而主持破解“十绝阵”暂代姜子牙为帅的燃灯道人,最终的结果也是归入佛教门下称为燃灯古佛。

在书中提到法戒的结局是:“法戒在舍卫国化祁它太子,得成正果,归于佛教,至汉明、章二帝时兴教中国,大阐沙门。此是后事。”在第 67 回作者还用燃灯道人的话语暗示李靖也是“肉身成圣超天境,久后灵山护法台”。

在《封神演义》中,道教还加入了佛教中关于“劫数”的设定。整个封神过程就是阐截二教神仙犯杀戒应劫的过程。关于《封神演义》中的度托,准提和接引在阐截大战当中收入佛教门徒的手段就是度托。

《封神演义》中道教和佛教关系的相容

佛道融合在文化上也有融合的表现。如对准提道人的描写“准提菩萨产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这其中“道德根深”是道家修道之人最高的程度,在这里用在了佛家大能的身上。

又如描写哼哈二将的诗文“五行道术皆堪并,万劫轮回共此生。”五行道术是经典的道家法术,而万劫轮回又是佛家的理论思想,将二者和在一起,体现出了作品中的佛道融合特点。

又如准提道人所说:“功满行完宜沐浴,炼成本性合天真。天开于子方成道,九戒三皈始自新。脱却羽毛归极乐,超出凡笼养百神。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元不坏身。”在这句话中,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自然和谐的糅杂在一起,既追求功德圆满,又追寻大道得成。

作者在《封神演义》中将佛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结合,显示出了佛道之间共同因素的存在。

《封神演义》中道教和佛教关系的相容

在《封神演义》中,作者将佛教人物的称呼改为道家的道人、天尊与真人。而在着装方面也偏重于道服。而佛门众人在未皈依佛教之前,都或为截教、或为阐教弟子。

这在无形之中使得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界限微乎其微。而在小说将佛道进行融合,这也是《封神演义》宗教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