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牛几乎是人能够经常吃到的最大的陆生动物。

因为经常吃,牛肉的吃法便各不相同。考察中外吃牛肉史,发现吃法大致分为四种。

一种是欧美吃法,把牛肉甭管好赖一律切作牛排,撒上作料腌制后烤得半生不熟,尔后大啖。

一种是伊斯兰世界的吃法,基本技法以煮为主,所不同的,这次是将肉煮熟了再蘸作料吃。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第三种,是日本人的吃法,将生牛肉切成极薄的片,中间夹了冰块蘸芥末吃,就像夏天吃冰激凌。

最后一种,便是我们中国人的吃法,是将牛从牛头到牛尾,分门别类解剖处理,煎炒烹炸卤煮成一席全牛宴。不仅一席之间花样百出,变化无穷,一国之内各菜系之间更是风味迥异,各有千秋。

四种吃法站成一排,稍息立正,高低就看出来了。前两种吃法除了作料的品种和加热手段略有改进外,基本仍保持着人刚从树上下来那会儿的吃肉水平。生啖冷肉,还要加上冰块,日本人的吃法无疑是最“酷”的吃法。但是国产养生专家会皱起眉头——这不伤胃吗?

比来比去,真正懂得把牛肉做成一桌大菜来吃的,全世界也就中国人了,所以最佳艺术吃法奖非中国莫属。在谁最会吃的问题上,这一次我们又赢了。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绝大部分国人能吃到的牛分两种:黄牛和水牛。在《水浒传》里,凡是被蒙汗药麻翻了的客人,孙二娘总会教导她的助手:“肥的做黄牛肉卖,瘦的做水牛肉卖!”按照这一分类法,膀大腰圆的打虎英雄武松被当作黄牛,险遭开膛破肚。

可见,最迟在孙二娘的时代,黄牛肉又肥又香,水牛肉又瘦又柴的特点已被劳动人民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挑战无处不在,经过这一轮,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水牛被淘汰了。以黄牛为美的传统从此保持下来,黄牛就成了中国最好吃的个头最大的动物。

英文关于烹调的词,有一个干巴巴的cook,意思是煮。在西方人看来,肉只要煮熟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往下深究,因此西式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加热过程。在中国,烹调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加热至熟的“烹”只是其中一小步,此前的原料宰割分类和此后的调味装饰,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餐烹调,烹是加热至熟,调才产生美味。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调”,“调”不仅是味道和调味料的组合,也是原料的多样性、刀工的多样性、烹饪方法的多样性等一切烹饪元素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中餐最大的魅力在于菜式和口味的变化无穷,而有了“调”才有了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为了追求原料的多样性,牛被分作头、尾、蹄、耳、舌、眼、鼻、肚、肺、上脑、里脊、外脊、米龙、眼肉等上百种单项原料,每一种原料再假以不同的调料和烹饪技法,就能烹制出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

在国内出土的许多汉画“庖厨图”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分工协作流水作业的场面。剥皮的只管剥皮,剔骨的埋头剔骨,切肉的专门切肉,越俎代庖自古被视作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些古代的厨师工作起来像是在舞蹈,又像是在玩杂耍,“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分明在教育洋鬼子——烹饪其实是一种多么赏心悦目的艺术。这些汉画中,有很多出自河南南阳。这说明,在古老的汉代,南阳吃牛艺术已在国内领先。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根据动物分类学的统计,中国的黄牛大约有25种,排在前五名的有:南阳牛、秦川牛、鲁西牛、延边牛和晋南牛,合称为中国五大良种黄牛。南阳黄牛在五大良种黄牛中排名前列,是吃出来的。

南阳黄牛生长在八百里伏牛山南麓白河流域,周楚丰壤水美草肥,成为没有遭受污染的绿色食品。靠山吃山,南阳人遂以吃牛肉见长,几千年一路吃下来,吃出了一整套黄牛饮食文化。

因为深得牛文化之精髓,食牛之风在南阳历久弥浓,宾馆饭店、社会酒楼、街头餐馆常以“牛系列”作为看家菜相招徕。随便进得一家落座,特色菜由眉清目秀的翠花姑娘一道道端上来:香辣牛鼻梁、五香牛腱、红烧牛尾……满眼活色生香,无限美食风情,摆着各种pose诱惑着你的舌头和胃。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跑长途前总要给车加油补给,武二哥四斤牛肉十八碗酒下肚——我国著名作家施耐庵,马上要安排他去打那只“吊睛白额大虫”了。

武松吃牛肉的另一层意思,代表了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农耕文明时代,天朝以农立国,农桑为社稷之本,耕牛是最重要力畜,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因此,历代王朝均严禁民间屠宰耕牛食用,宋代禁宰耕牛的法令尤为严苛,犯法动辄处死。《宋刑统》规定,“盗杀牛马,头首处死,从者减一等。盗割牛鼻,盗斫牛脚者,首处死,从减一等。创合可用者,并减一等。”

《宋史·包拯传》载,包公年轻时任扬州天长知县,就曾处理过一件民间私宰耕牛的棘手案子。然而,在梁山好汉眼中,刑法岂为我辈而设?朝廷越不让吃,爷爷偏要大吃,大碗喝酒,狂吃牛肉,这才显出武松目无王权藐视法度的英雄豪气。

试想一下,假如武松打虎前吃的不是牛肉,而是鸡鸭鹅……这,还是武松吗?


武松打虎为何狂吃牛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