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牛幾乎是人能夠經常吃到的最大的陸生動物。

因為經常吃,牛肉的吃法便各不相同。考察中外吃牛肉史,發現吃法大致分為四種。

一種是歐美吃法,把牛肉甭管好賴一律切作牛排,撒上作料醃製後烤得半生不熟,爾後大啖。

一種是伊斯蘭世界的吃法,基本技法以煮為主,所不同的,這次是將肉煮熟了再蘸作料吃。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第三種,是日本人的吃法,將生牛肉切成極薄的片,中間夾了冰塊蘸芥末吃,就像夏天吃冰激凌。

最後一種,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吃法,是將牛從牛頭到牛尾,分門別類解剖處理,煎炒烹炸滷煮成一席全牛宴。不僅一席之間花樣百出,變化無窮,一國之內各菜系之間更是風味迥異,各有千秋。

四種吃法站成一排,稍息立正,高低就看出來了。前兩種吃法除了作料的品種和加熱手段略有改進外,基本仍保持著人剛從樹上下來那會兒的吃肉水平。生啖冷肉,還要加上冰塊,日本人的吃法無疑是最“酷”的吃法。但是國產養生專家會皺起眉頭——這不傷胃嗎?

比來比去,真正懂得把牛肉做成一桌大菜來吃的,全世界也就中國人了,所以最佳藝術吃法獎非中國莫屬。在誰最會吃的問題上,這一次我們又贏了。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絕大部分國人能吃到的牛分兩種:黃牛和水牛。在《水滸傳》裡,凡是被蒙汗藥麻翻了的客人,孫二孃總會教導她的助手:“肥的做黃牛肉賣,瘦的做水牛肉賣!”按照這一分類法,膀大腰圓的打虎英雄武松被當作黃牛,險遭開膛破肚。

可見,最遲在孫二孃的時代,黃牛肉又肥又香,水牛肉又瘦又柴的特點已被勞動人民熟練掌握並靈活運用。挑戰無處不在,經過這一輪,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水牛被淘汰了。以黃牛為美的傳統從此保持下來,黃牛就成了中國最好吃的個頭最大的動物。

英文關於烹調的詞,有一個乾巴巴的cook,意思是煮。在西方人看來,肉只要煮熟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往下深究,因此西式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加熱過程。在中國,烹調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加熱至熟的“烹”只是其中一小步,此前的原料宰割分類和此後的調味裝飾,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

中餐烹調,烹是加熱至熟,調才產生美味。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調”,“調”不僅是味道和調味料的組合,也是原料的多樣性、刀工的多樣性、烹飪方法的多樣性等一切烹飪元素的資源整合優化配置。中餐最大的魅力在於菜式和口味的變化無窮,而有了“調”才有了千變萬化的排列組合。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為了追求原料的多樣性,牛被分作頭、尾、蹄、耳、舌、眼、鼻、肚、肺、上腦、裡脊、外脊、米龍、眼肉等上百種單項原料,每一種原料再假以不同的調料和烹飪技法,就能烹製出琳琅滿目的美味佳餚。

在國內出土的許多漢畫“庖廚圖”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分工協作流水作業的場面。剝皮的只管剝皮,剔骨的埋頭剔骨,切肉的專門切肉,越俎代庖自古被視作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些古代的廚師工作起來像是在舞蹈,又像是在玩雜耍,“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分明在教育洋鬼子——烹飪其實是一種多麼賞心悅目的藝術。這些漢畫中,有很多出自河南南陽。這說明,在古老的漢代,南陽吃牛藝術已在國內領先。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根據動物分類學的統計,中國的黃牛大約有25種,排在前五名的有:南陽牛、秦川牛、魯西牛、延邊牛和晉南牛,合稱為中國五大良種黃牛。南陽黃牛在五大良種黃牛中排名前列,是吃出來的。

南陽黃牛生長在八百里伏牛山南麓白河流域,周楚豐壤水美草肥,成為沒有遭受汙染的綠色食品。靠山吃山,南陽人遂以吃牛肉見長,幾千年一路吃下來,吃出了一整套黃牛飲食文化。

因為深得牛文化之精髓,食牛之風在南陽曆久彌濃,賓館飯店、社會酒樓、街頭餐館常以“牛系列”作為看家菜相招徠。隨便進得一家落座,特色菜由眉清目秀的翠花姑娘一道道端上來:香辣牛鼻樑、五香牛腱、紅燒牛尾……滿眼活色生香,無限美食風情,擺著各種pose誘惑著你的舌頭和胃。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跑長途前總要給車加油補給,武二哥四斤牛肉十八碗酒下肚——我國著名作家施耐庵,馬上要安排他去打那隻“吊睛白額大蟲”了。

武松吃牛肉的另一層意思,代表了梁山好漢的造反精神。農耕文明時代,天朝以農立國,農桑為社稷之本,耕牛是最重要力畜,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因此,歷代王朝均嚴禁民間屠宰耕牛食用,宋代禁宰耕牛的法令尤為嚴苛,犯法動輒處死。《宋刑統》規定,“盜殺牛馬,頭首處死,從者減一等。盜割牛鼻,盜斫牛腳者,首處死,從減一等。創合可用者,並減一等。”

《宋史·包拯傳》載,包公年輕時任揚州天長知縣,就曾處理過一件民間私宰耕牛的棘手案子。然而,在梁山好漢眼中,刑法豈為我輩而設?朝廷越不讓吃,爺爺偏要大吃,大碗喝酒,狂吃牛肉,這才顯出武松目無王權藐視法度的英雄豪氣。

試想一下,假如武松打虎前吃的不是牛肉,而是雞鴨鵝……這,還是武松嗎?


武松打虎為何狂吃牛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