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的越多,越不聽話,怎麼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還小的時候,白白胖胖粘人又乖巧。父母心裡充滿了期望,時不時想象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的樣子。

可當孩子到了4、5歲的時候,畫風就變了,跟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在地上連滾帶爬,乾淨衣服根本撐不到中午;

衝著你頂嘴,小嘴叭叭的、幹什麼都有理兒;脾氣又倔,不讓乾的事情偏要去插一腳…

淘氣就算了,最讓父母們煩心的是:孩子越管越不聽話。跟ta好聲好氣的說吧,孩子不拿你當回事兒;嚴厲批評他吧,嘴上認錯了,過幾天還是老樣子…

大人說的越多,越不聽話,怎麼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心理小知識叫做“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名稱就叫做【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

心理學家召集了一大批志願者,然後告訴他們:“在你們面前這所房子裡,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裡,要求你們剋制自己的思維,不要去想這件事,一次都不要。”

結果發現,這很難做到。因為很多時候,“禁止”也會有很強的暗示性,會激起人強烈的好奇心。

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容易接受到來自“禁止”的暗示,容易被“禁止”激起好奇心,所以家長整天說“不要做這”、“不要幹那”,最後孩子什麼都做了。

那麼,大人該怎麼辦呢?

很多孩子並不是真的淘氣,只是父母的溝通方式不正確。讓孩子乖乖聽話,只是換一種說話方式那麼簡單。

大人說的越多,越不聽話,怎麼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下面這些親子溝通的小技巧,或許能幫到您:

你的指令,別說第二次

當孩子還盯著電視不吃飯時,當孩子抱著iPad玩忘了寫作業時,很多家長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威脅:“趕緊關了,過來吃飯!”、“整天就知道抱著個平板玩,再玩我就給你砸了!”、“還玩,叫你幾遍了?”

天天這樣呵斥孩子,到頭來,孩子還是天天照舊玩,改不了。

大人說的越多,越不聽話,怎麼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我們對別人的指令,越簡潔越有威懾力,絮絮叨叨、拖泥帶水,就會顯得很沒力量。

教官對士兵們下口令時,會說“立正!”“稍息!”,很少會有教官說:“下面我再講兩句哈,你們都站直了呀,抬頭、挺胸、收腹。我都說了幾遍了,你們就是不聽…”

下次您再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來吃飯時,可以嘗試這麼做:

第一步,放下你手頭的事,走到孩子面前,盯他一小會兒;

第二步,等孩子意識到氣氛不太對,回過頭來看你時,你把要求簡單幹脆地告訴孩子(只說一次):“關電視,吃飯!”

第三步,讓孩子準確地重複一下你剛才的要求。

第四步,如果孩子不為所動,你就繼續站他旁邊盯著他。(前提是手頭上沒有要緊的事)

第五步,一般做到這份上,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妥協姿態。這時候,媽媽對孩子進行簡單的鼓勵:“媽媽知道你是個按時吃飯的乖孩子,去吃飯!”

大人說的越多,越不聽話,怎麼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承認孩子的情緒

當你發現孩子耍性子不聽話時,可以嘗試替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了?”

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如何正確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所當他們感到不高興的時候就會鬧彆扭。

如果家長能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一來,孩子會感到被理解、被關心;二來,這也教會了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大人說的越多,越不聽話,怎麼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批評孩子之前,先給點警告

家長平時也要多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我現在有點不開心,因為以前按時吃飯的小傢伙,現在卻只顧著看電視。”

這樣一來,孩子會知道已經惹媽媽不高興了,繼續看電視的後果很嚴重。

給孩子一個選擇

我們批評還孩子時,總是說:“知道自己錯了嗎?”。其實,大多數孩子被家長這樣問責時,還真不清楚自己到底錯哪了,更別說怎麼改正了。在這種情況下,再多的斥責都是無意義的。

家長給孩子提供選擇:

“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繼續看你的電視,但是接下來一週都不能再看了;

第二,你現在關掉電視來吃飯,以後每天還能看半小時。你選吧!”

教育孩子是個細活,越著急越沒有效果。家長把心態放平穩了,再多一點忍耐,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