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第一“酷吏”張湯的升官祕訣和悲喜人生

張湯兄弟是大漢朝第一“酷吏”,能力超強,故事超多,情節很曲折。汲黯罵他“壞事做絕,不會有好下場”,不幸言中,但其實,張湯兄弟真不算一個特別壞的人。怎麼說呢?應該說這人忒複雜,該使壞時絕不手軟,沒必要使壞時也能有慈悲心腸。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還是從他小時候的故事說起吧。

漢代第一“酷吏”張湯的升官秘訣和悲喜人生

張湯還是孩童的時候,他做為冠絕一代的“酷吏”本色就體現出來了。

那時,他老爸一直做著長安丞這樣的小官。當然,作為基層官員,雖然官不大,但屁事多,油水也好歹有一點。

有一次,他老爸有事外出,讓張湯在家裡看著。張湯畢竟還是小孩子,總不免有些貪玩,一不小心沒盯住,家裡的肉被老鼠偷吃了。

張湯的老爸也是個火爆脾氣,回來一看肉沒了,不問情由,就拿起了鞭子,打得張湯是那個慘,猶如一佛出世,二佛昇天。

捱打的時候,張湯的大哭小叫,讓他老爸很不爽;但張湯捱打後的表現,卻令他老爸極其驚豔,有種生子如此不負此生的感覺。

張湯做了啥事,一舉逆轉了他老爸的觀感呢?

漢代第一“酷吏”張湯的升官秘訣和悲喜人生

原來,張湯捱打後,把自己捱打的原因歸咎於老鼠身上。於是,他通過周密調查,找到並掘開了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還找到了老鼠吃剩下的肉。然後,張湯就像老吏斷案一樣,把老鼠綁起來拷掠審訊,並有模有樣地書寫文書,聲色俱厲地給老鼠確定罪名,最後將老鼠在堂下處以殘酷的磔刑(亂刀分屍)。

他老爸目睹了這一切,開始的時候,他內心裡以為自家不成器的兒子只是瞎胡鬧,但看到最後,尤其看了兒子寫的文書比積年老吏寫得還老辣,他不禁對兒子刮目相看,大為歎服。

眼看兒子在這方面如此出挑,於是他以後辦事時一有機會就帶上兒子,並讓他代替自己書寫治獄文書,著力培養。

這樣過了一些年,張湯也慢慢長大了,等他老爸死後,他就繼承了他老爸的位置。

張湯在基層崗位上一直做了不少年。在基層的時候,他並不敢想象自己後來能做到三公的位置上,更想不到自己最風光的時候,其權勢連丞相也望塵莫及。這時候,他的人生理想還無非是多撈幾塊錢,和一些商人田甲、魚翁叔之流合夥,鼓搗一些有油水的活計。

不過,張湯畢竟是有眼光的,在權貴周陽侯田勝一度落難入獄的時候,他下了大力氣去救助,自此張湯得以漸漸攀附上當時的許多權貴,並被推薦給漢武帝。而張湯的才幹和行事作風被漢武帝一眼相中,從此飛黃騰達,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竟至於漢武帝幾乎須臾不能離開他,而丞相則變成了打醬油的,“天下事皆決於湯”。

張湯能夠如此威風,原因很複雜也很簡單。

張湯後來被迫自殺的時候留下了幾句話道破了箇中緣由:我本來只是個文書小吏,沒有建立尺寸之功,能夠位列三公之位,都是因為陛下寵信我。

的確,縱觀漢武帝一生,或許張湯是他曾經最為寵信的官員。

但是,漢武帝為什麼要寵信張湯而不寵信別人呢?

第一,可以說張湯很能幹。但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要知道天下間能幹的人多了去了。

第二,張湯很會拍馬屁,功夫絕頂。當然,到漢武帝的時代,不拍馬屁的官員已經要成瀕危物種了,但張湯拍馬屁的功力,顯然是超一流的。比如說,漢武帝想幹一些亂七八糟的的事,要是汲黯,立馬就敢噴漢武帝一臉口水;而張湯呢則會不折不扣地去執行,還會讓朝廷養著的一幫御用文人找出很好的說辭,扯上《春秋》啊《尚書》啊,搞成啥子比如說“四個偉大”。要是事情沒有弄好甚至搞得天怒人怨咋辦呢?那也好處理。張湯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背鍋,宣揚說陛下的想法都是好的,都是他張湯不會做事搞砸了,要怪就怪他張湯,要治就治他張湯的罪。

漢代第一“酷吏”張湯的升官秘訣和悲喜人生

其實,張湯的手法一點也不新鮮,在他之前,在他之後,許許多多的官員都曉得這一極其牛掰的升官秘技,然而關鍵是,他們沒有修煉到張湯那個水平。所以,對於喜歡亂折騰瞎胡鬧的漢武帝而言,張湯這樣的臣子真是大白天打著燈籠都難找,不提拔他還提拔誰呢?

與張湯同朝而列的汲黯,很不齒張湯的為人,但御前辯論,他老是說不過張湯,有一次,老頭子急了,就張嘴開罵了:以前的人說刀筆吏不能做公卿,我半信半疑,看了你小子的這幅德行,我才知道這話說得真是太他媽對了!

不過,這裡我要插一句,我覺得汲黯其實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張湯是做了不少壞事,但要說是因為張湯,天下人才走在路上都恐懼得不敢邁步,兩隻眼睛畏畏縮縮,一看就像孬種的樣子,那未免太“抬舉”張湯了。

西漢的社會管制從文、景之際到漢武之時,的確經歷了從一個相對寬鬆到法網嚴密的轉折過程,但這個鍋,顯然不是張湯背得動的,甚至“罪魁禍首”漢武帝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漢武帝他爺爺以及他老爹那會,社會還沒充分發展起來,經濟不那麼繁榮,人口也相對較少,人也都比較“老實聽話”,所以不用搞啥子嚴刑峻法。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了,人口也多了,素質也變差了,於是問題也來了。

要是依據現代的社會理論,這樣的社會發展轉型時期,必然是各方利益比較難以協調的時候,要是有一個好的遊戲規則,那就大家君子動口不動手,各方選出自己的代言人,可著勁爭出個子醜寅卯來就是了。

但是,這是一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的時代,遊戲規則如此,漢武帝為了自己可以隨便折騰,就只好用嚴刑峻法,收拾天下礙著自己事情的其他人了。當然,漢武帝還是顧忌身後之名的,所以,要是有人願意主動站出來背鍋、“替朕分憂”,那真是太好了!

張湯是漢武帝大力提拔的,他對於大老闆也可謂知恩圖報投其所好了。

我們仔細分析張湯身居高位後經辦的案子,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案子是漢武帝上心的。

辦理這類案子,張湯有一個原則:想皇帝所想,急皇帝所急,甚至要比皇帝還要想得多一些,要勇於揣摩皇帝內心深處的想法,努力去做那些皇帝內心想做但又因為某些緣故不便宣之於口的事情。

比如說,淮南王劉安謀反一案,有兩個捲入其中的文人,嚴助和伍被,文學上的名頭比較響亮,而且沒有啥“劣跡”,漢武帝本來是不想殺的,或者說假裝不想殺的,卻因為張湯堅決“反對”,最後都給明正典刑了。

所以,你看,漢武帝還是能寬大為懷的,都是“奸臣”張湯壞事兒!

張湯雖然失掉了好名聲,但得到了皇帝的特殊信任,一時權柄之盛,連百官之首的丞相也遠遠不如。

張湯經辦的第二類案子是與漢武帝沒啥關係的,所涉及的人物也是漢武帝掃一眼都嫌多的阿貓阿狗。

辦理這一類的案子,張湯卻經常能寬大為懷,想方設法放人一馬。也是,無拳無勇的平頭百姓或者弱勢群體,投胎不謹慎,來到這樣一個世界已經夠倒黴了,還無緣無故落下牢獄之災,就是鐵石心腸如張湯,也過意不去呀!

張湯雖然坐上了三公的高位,權勢顯赫,但並不穩當,總有一些跳樑小醜,有意無意無視了漢武帝的存在,企圖站出來螳臂當車。

有一次,朝廷上爭論對匈奴的政策。博士狄山反對用兵,張湯罵他是“愚蠢的儒生,無知!” 狄山反嘲道:我固然是愚忠,御史大夫張湯卻是詐忠(假裝忠誠,實際上一點也不忠誠)。這傢伙處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盡酷刑,放肆地詆譭諸侯,離間骨肉之親,邀功請賞,這不是詐忠是什麼?

張湯還沒還嘴呢,漢武帝就氣壞了,狄山這話不等於罵他是瞎子,沒有識人、用人之明嗎?

於是,他赤膊上陣,親自幫張湯鎮場子。他氣勢洶洶地指著狄山呵斥道:“你別在這嘴炮了。我派你駐守一個郡,你能不讓匈奴進京來搶掠嗎?”狄山一臉懵逼:“這啥情況?”漢武帝繼續追問:“駐守一個縣呢?”狄山繼續一臉懵逼。漢武帝窮追猛打:“駐守一個邊境城堡呢?”狄山依然一臉懵逼,不過他也沒辦法推諉了,只好搪塞道:“能。”於是,漢武帝立馬讓人“護著”狄山去了一座邊塞城堡。一個多月後,凶訊傳來,狄山的腦袋已經被匈奴人斬掉了。

這件事之後,朝廷的大小官員立馬都變得很識趣,對張湯不滿的也不再敢當面指責,而只敢偷偷摸摸弄些小動作,組織黑材料。他們認識到,只有先破壞掉漢武帝的寵信,才能將張湯一舉扳倒。

具體過程不細說了。反正,張湯才做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板凳剛剛焐熱沒多久,就遇到了“七年之癢”,垮臺了。

不過,剛被雙規的時候,張湯是怎麼也不肯承認罪行的。漢武帝見沒法善後,就派張湯的鐵哥們趙禹出馬了。

見到老兄弟,張湯一臉委屈:“我這麼盡心盡責為皇上辦事,怎麼被抓了小辮子?是不是有小人矇蔽了皇上?”

趙禹聽了張湯說出這麼幼稚的話,忍不住笑了:“老弟啊,皇上是多聰明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怎麼會被矇蔽呢?你以前辦案的時候,被你夷滅家族的有多少人,你還記得不?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狀都有證據,皇上呢,雖不想殺你,但也很為難啊。做大哥的這裡勸你一句,你還是自殺得了,省了多少事。搞那些嘴炮,有啥用?你不比誰都清楚,何苦呢!”

張湯聽了鐵哥們的一席話,終於死了心,不再抗拒,乖乖寫了認罪書,然後自殺了。

話說張湯官職低微時也曾想方設法撈錢,但他仕途一帆風順之後,反而變得很廉潔。

所以,張湯死時,並沒有留下多少財產。不過,他的兄弟和兒子們仍想厚葬張湯,但他母親堅決反對,說:“我的兒子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惡言誣告而死,何必厚葬呢?”於是葬禮只用牛車拉著棺材,沒有外槨,這在當時就算一般人家都可謂十分寒酸,何況張湯畢竟做了這麼多年的大官,死的時候也仍然是三公之一。

漢武帝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內心裡很過意不去,他感嘆著:“沒有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的兒子。”他越想越覺得生氣,張湯這麼好使喚的臣子怎麼就一念之差弄沒了呢。於是,他反過來怪罪到當初告發張湯的幾個人頭上,把他們都弄死了,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大仇得報”,要是張湯地下有知,是該哭還是該笑呢?哎,這還真是扯不清的一筆爛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