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周初年的两次大分封

分封原因

周朝的根据地主要在今天的渭水流域一带。牧野战后,周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幸福的烦恼——如何加强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尤其是对殷商遗民的控制。
浅谈西周初年的两次大分封

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封诸侯。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周的文化形式也借由分封出去的诸侯逐步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分封对象

周大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以及虎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据荀子说,周初共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国53个,占了绝大多数。

其中属于文王诸子的封国有:管(今河南郑州)、蔡(今河南上蔡)、郕(今山东汶上北)、霍(今山西霍县)、鲁、卫、毛(今河南宜阳东北)、曹(今山东定陶)、滕(今山东滕县)、毕、原、酆、郇(今山西临猗县)。

属于武王诸子的有邘、晋、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芮城县)四国。

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凡(今河南省辉县西南)、蒋(今河南淮滨东北)、刑、茅(今山东金乡境内)、胙(今河南延津)、祭、六国。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疏远的宗族如虢仲(今河南荥阳)、虢叔(今陕西宝鸡)等。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候

如此众多的姬姓诸侯国分散居于全国各地,据记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只是是畿内的采邑,也有一些幅员辽阔。它们广泛地分布在 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两次分封

指的注意的是周初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分封,而不是一次。

第一次发生在武王灭商后,规模较小。
浅谈西周初年的两次大分封

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这次分封对象主要是古先贤之后,以及功臣和武王自己的几个较为年长的弟弟。

第二次分封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周公分封。
浅谈西周初年的两次大分封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征服了商、奄、蒲姑等广大东土。为了更好的控制新占领的土地,监视被统治的人民,周公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

对于广大殷都旧地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朝歌为中心,划定武夫(约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处)以南,莆田以北,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了周的方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分封给了旧殷贵族中反纣最为激烈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其保持商人的宗祀。

东方的奄,是周公东征的主要对象之一。叛乱平定后,便由周公自己受封,命长子伯禽前往建立鲁国。鲁国的封疆:北及泰山之下,东过龟、蒙,南包凫、峄诸山。附近的小国,都是它的附庸。鲁国自建立之初就成为代表王室镇抚徐、奄、淮夷的东方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齐国是东方的大国之一,对于反抗周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它是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的重要力量。

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内侵的前哨。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在北方,为了加强对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封召公奭于蓟(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国。燕国把周的影响力一路散播到白山黑水之间。

除了这些较为著名的大封国外,还在南方淮水上游建有蒋、息(河南息县)等同姓国;在淮、汉之间建有以随国为主的“汉阳诸姬”。以此来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

周初分封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政治产物。有其自身的独特意义。分封的诸多诸侯国在西周初年起到了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的各地民众,巩固统治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