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介石心中,段祺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答案和你想的有差別

 在蔣介石心中,段祺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答案和你想的有差別

1933年1月22日,身在南京的少將以上的軍人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身著戎裝到浦口車站恭候一位老人蒞臨,而蔣介石本人則在下關碼頭恭候。當這位老人出現時,蔣介石趨前敬禮,並攙扶他下船。晚上盛宴招待這位老者時,南京冠蓋雲集,文武要員全部出席作陪。

這位垂垂老者,就是曾經在20世紀初叱吒風雲的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軍閥的大首領,又是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被鞭撻的對象,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他便成了“禍國殃民”的大反派。那麼,段祺瑞是究竟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震動。10月15日,清陸軍大臣蔭昌率領馮國璋所屬的北洋軍,氣勢洶洶直撲武漢。但是蔭昌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和能力,而且北洋軍隊並不聽從他的指揮。清政府束手無策,只好敦請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幾經討價還價,清政府不得不一再讓步。10月27日,攝政王載灃下令召回蔭昌,而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主持前方軍事。同時,改派馮國璋為第一軍統領指揮前方作戰,段祺瑞為第二軍統領負責後方治安。

 在蔣介石心中,段祺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答案和你想的有差別

馮國璋南下時,袁世凱密令其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但馮國璋為搶頭功,得寸進尺,增加兵力,繼續進攻。北洋軍11月1日攻佔漢陽,21日攻佔漢口後,馮國璋復下令猛攻武昌,險些壞了袁世凱“一石二鳥”的好事。此時,袁世凱實際上在謀劃:既用清政府鎮壓革命派,又用革命派逼迫清政府,迫使雙方都向他交權。

北洋軍攻下漢口、漢陽後,袁世凱下令按兵不動。早在16日,他還在湖北督軍時,就被清廷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馮國璋是袁世凱麾下大將,雖力挺袁世凱出山,卻又鍾情於滿清皇朝。袁世凱擔心自己赴京後馮國璋擅自大舉進攻武昌,破壞他“以武力鎮壓革命軍,以革命軍逼迫清廷”的大計。於是,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接替馮國璋主持武漢的軍事。準備實施用清政府壓迫革命軍妥協的既定方針。

段祺瑞到任後,將司令部從漢口退駐到孝感。1911年12月中旬,表面上,袁世凱與革命黨人在上海英租界進行著“南北和談”。實際上是段祺瑞派親信廖宇春與黃興的代表顧忠琛達成了秘密協議:1.確定共和政體;2.優待清皇室;3.率先推翻清廷者為大總統;4.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並不負戰時害敵之責;5.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秩序。

然而,議和因孫中山的回國而有了變化。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國抵達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在上海的孫中山得知消息,立即覆電南京,表示接受。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湖北督軍的段祺瑞大怒道:“革命黨背信棄義,真是豈有此理!”立即下令前線北洋軍炮火齊發,炮彈暴風驟雨般傾瀉向武昌城。但他沒有揮師進攻,反而以北洋軍主力統帥名義,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段祺瑞向清廷發出了要求共和的強烈信號。在北京的袁世凱、徐世昌、王士珍等人連忙覆電,規勸段祺瑞“切勿輕舉妄動”。

孫中山誤判了形勢,以為清廷軍隊將領發生了內訌,隨即下令黃興率軍兵分六路北伐。無奈南京臨時政府的軍隊都是些烏合之眾, 面對訓練有素的北洋軍,根本不堪一擊,不久便敗下陣來。孫中山只好通電錶示:只要袁世凱推翻滿清王朝,他隨時將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

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將“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並將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遷至河北保定。

 在蔣介石心中,段祺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答案和你想的有差別

段祺瑞的通電,實質上是以武力為威懾的最後通牒。隆裕太后接電後,知道大勢已去,無法再拖延時間,慌忙召集皇親王公商量,於1912年2月12日帶著6歲的溥儀,做了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然後發佈諭旨,宣佈清帝退位。袁世凱與段祺瑞有沒有“力倡共和”的直接交流,不得而知,但兩人確有推翻清廷統治的某種“默契”。袁世凱大功告成,段祺瑞“一造共和”功不可沒。民國建立後,袁世凱順理成章地被任命為民國大總統,段祺瑞出任了新政府的陸軍總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