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近日,太和县省级文保单位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一期修缮工程顺利完工。

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位于太和县城文明西路,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一等子爵徐广缙的家祠,有清代大学士刘墉题名“徐氏宗祠”“授忠晋爵”匾额。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刚刚修缮的徐氏祠堂,这里也是杨虎城将军在太和县的故居

原祠堂南北依次有祠门、腰楼、祠殿、东西配房等,该建筑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1927年10月,杨虎城率军进驻太和,在祠堂内创办了军事干部学校,同年杨虎城与中共党员谢葆贞在此地结婚。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当年杨虎城将军所办军校的旧址

 太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一期修缮工程。此次修缮工程自今年5月份开工,全部由太和县政府出资。一期工程包括祠门、腰楼、东西厢房。二期工程包括祠殿、东西厢房等,将按序时进度开工建设。建成后,将用于徐氏宗祠陈列,徐广缙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设立杨虎城纪念馆。

其实,太和县的老街并非只有徐广缙宗祠和杨虎城故居,还有700年的历史。太和老街是朱元璋的后代根据北京城仿建,东南西北四方走向,由一条青石板路贯穿。道路两侧为明清建筑式木楼,前檐外凸,飞檐微翘,一楼多为商铺,二楼多为居室。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当年太和县石条街两侧的商铺雨棚打开,可以把整条街道掩映其中

几十年前,这里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商业重地。早晨天刚亮,一队队运送货物的骡马就背负着江浙的丝绸、山西的老布、新疆的哈密瓜来到这里。

“所有的商铺均有前伸的房檐,行人走到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既不淋雨,也不踩泥。”曹文先称,太和地处豫皖两省交界,是煤炭等物资交流的必经之路。 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挑夫和车夫活跃在太和老街。解放前,太和老街布庄、钱庄、饭馆、当铺林立。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渐渐被人遗忘的太和老街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宽敞的新街逐渐崛起,老街被人们遗忘。仅有配锁、打铁、补锅、修秤等传统手工艺作坊仍守望着这条百年老街。行走在老街,感受最多的是世事变迁。清代举人来过,民国挑夫来过,江湖侠客来过,商贾货郎来过,撑油纸伞的女子来过,杨虎城的军队来过。老街的教堂里,杨虎城还举办了自己的婚礼。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杨虎城举办婚礼的教堂早已拆除,但中共皖北特委的旧址仍在。

一所老房子大门敞开,透过大门,一排小房子映入眼帘。小房子为土墙构造,房顶上覆盖的石棉瓦已经严重风化。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现在这家旅社依然在营业,但居住于此的人大多是无业人员。”附近一居民称。

老城区下水道等设施配套不全,每逢下雨,院子里污水横流。“公共厕所里的尿水顺着居民自己挖的下水道向院子里淌”。

让老街居民难以忍受的还有成群的蚊虫,以及狭窄的道路。陈桂花的儿子已经买了私家车,但每天晚上车子只能停在附近的小区里。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百年枣树守护着沧桑的院落,曾经的繁华恐怕只有它能记得。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身为老街居民,陈桂花一直羡慕那些住在高楼里的市民。“小区有物业,大门口有保安”。

如今,太和老街已经拆迁,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太和县旧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简介》显示,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71公顷,总建筑面积62.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0.24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12.72万平方米。

该项目以护城河为界,分为内外两部分。护城河外以百姓生活为主,住宅区以17层的楼房为主,新增住宅建筑面积48.68万平方米,可安置4530户拆迁居民,实现居民就地安置。

护城河内将兴建园林宾馆街、明清风格健康主题体验街、书画特色商业街等。当地的主政者们准备“依托传统民俗文化和产业文化进行商业空间演绎,构建太和新的以文化和商业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旅游、商业旅游共赢发展。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700年太和老街已逝,雕栏玉砌成追忆。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与老街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传统的技艺。

光影记忆中的太和老街

与老街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传统的技艺。

颍淮记录者 曹亚伟 文/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