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李辉148427839

清承明制,把职官的级别分为九等,每等又有正从之别,故而又称九品十八级。不在十八级之中的,称为未入流。那么,官员的品级从高到低排序为: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末入流。

我们今天觉得县处级(县长,县委书记和省属厅局的处长,地级市属各局长)都算是权力很大的官了,但在清朝,他们的品级只有正七品,即所谓七品芝麻官。

回到题主所说的问题上来,清朝的四品官相当于相在的什么级别呢。

先看从四品。

京官中,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他们都是从四品,但现在已经不好找相应的位置了;在地方上,知府和盐运使司运同也属于从四品;而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

那么,从四品就是现在的地厅级。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盐运使司运同是省一级负责盐业官员的副职,因古时盐税是国家重要收入,因而负责盐运的官员级别也较高。另外,武职中,像二等护卫和宣抚使也属于从四品。

再看正四品。

京官中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都属于正四品。大理寺是国家司法机构,少卿是其副长官,可以理解为司法部副部长;太仆寺掌马政,少卿也算是副部级;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相当于纪委驻各部的纪检组长。那么,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


聂作平

清代的官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职务的品级在不同时期也有微调。

先看地方官:

乾隆十八年,罢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诸衔,特峻其品秩。初制,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即乾隆规范后的品级,地方官上,正四品为道员(俗称道台),从四品为知府。道员分为两种,守道,分管几个州府。巡道,分管某项重要事务。

今天地方建制中,从四品知府可理解为正厅级,即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可参考正五品的同知。正四品的道台,可理解为不是常委的副省长。

再看朝廷中枢官制,六部中各司的负责人品级情况:

郎中,初制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五品,寻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

员外郎,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定从五品。各部同。

堂主事,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

郎中对应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各部司长,但品级又比地方官低了些。

朝廷中,正四品官: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从四品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统的。

这些可以笼统的理解为副部级机构的副职。

总之,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只能大致参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种变化,同个职位名称,可能权责、品级都有差异。


几苇渡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分为九品十九个级别,其中又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属于中央官职。比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地方官职则分文官、武官等几类,如总督、将军、提督、巡抚等。


清朝的四品官分为正四品和从四品,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而从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以下是各品级人员分布。

简单来说,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省秘书长之类的职务。虽然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朝代,但是由于其官职改革导致几百年来各有出入。



正四品位于从三品和从四品之间,也是古代嫔妃的品级,但是两个人即便品级相同,所辖区域不同,所拥有的权力也不尽相同。为官弄权,还是要靠人脉。


历史密探

四品官里,也分正四品和从四品两种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到正厅级各个级别。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了著名的知府这个级别上,在清代,勉强算是进入高级干部序列了,知府在明代是正四品,到了清代,则是从四品级别。对应现代,就是主管一座地级市的市长,正厅级。

那假如这座城市是副省级城市,市长荣升副部级,对应清代,能不能提到三品?够呛,因为正四品恰是对应着现在的一些副部级职位。

比如,清代正四品中,文职京官都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等各个职位。以上单位都属清代中央单位,通政使司与现代的办公厅职能接近,大理寺则是最高法院的前身,能做到这些中央直属单位的副手,也无非才是正四品而已。


历来现实



正四品:【大部分为厅级】

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副使:职责为辅佐通政使审阅校阅题本,辖下有参议等从官。除此,也配置在处理冤情的登闻鼓厅。相当于中央办公厅部分职能加信访局局长,放现在来说是副部正厅左右。

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现在的级别是副部级,但是因为法制相对不受重视,所以价格也要降低,所以大理寺少卿相当于现在的厅级。

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府是指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詹事为正少詹事为副,现代无此类机构,无法比较。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职掌宗庙礼仪礼乐,卿正少卿为副,现在无此类机构,无法比较。但是作为最高音乐机构,应该相当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厅局级。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职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卿正少卿为副,现代无此类机构。

鸿胪寺卿:鸿胪寺原为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机构,但是鸿胪寺到了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已经丧失了外事职能。同样,现代无此类机构。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同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为言官,有进宫谏诤之现,职掌抄发题本,审核奏章,监察六部、诸寺、府、监公事,其封驳之权有名无实。相当于正厅级巡视员。

  

京职外官:

顺天府丞: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清代府尹一般由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尹正丞副。尚书从一品相当于副国级,侍郎从二品相当于副部级。所以顺天府府丞在官制上是正四品,但是实际权力非常大,较副部稍低又高于正厅。

奉天府丞:奉天府情况大致和顺天府相同,但是奉天府受盛京将军节制,所以奉天府尹和奉天府丞也相对权力小一点,正厅。

各省守巡道员: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是省级行政机构的衍派之物。相当于有省委常委兼任的地级市市长,稍高于正厅级。

盐法道:负责食盐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省粮食局部分职能加上食药监局部分职能,正厅

武职京官:

二等侍卫:高级警卫员,中南海保镖?

云麾使:銮仪卫下面各所的二把手,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副团长。

副护军参领:护军参领,是清代八旗兵护军营军事职官名称。掌领护军宿卫宫禁。中央警卫团副团长。

副前锋参领:禁卫军内的中级武将,也相当于警卫团副团长。

副骁骑参领:职能同副前锋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负责驼马事务,现代无此类官职。

贝勒府司仪长:负责诸贝勒府司仪,现代无此类官职。

  

武职外官:

防守尉:各省险要之地增派八旗兵分驻,各按专城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统率所属旗兵。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司令,正师大校级别。

佐领:佐领所率的人数在200人左右,高于军队的正连编制人数,应属于营,少校衔。但是因为是八旗内官制,地位升高,相当于应该是上校衔。

指挥佥事:明代为指挥使属官,相当于军分区参谋长。

宣慰使司同知 :为治理边境少数民族,而在当地设立宣慰使司。设有宣慰使,相当于民族自治州市的副市长之类的

  

从四品:

文职京官:

内阁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读学士: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相当于政府高级智库,中央政策研究室成员,正厅级。

翰林院侍讲学士:职在典领奏章,不以翰林出身者充任。实任讲书者需加经筵官之衔,侍讲、侍读学士升迁多为詹事府詹事,再迁即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此侍郎、尚书,可按资而得,若调外任,可为布政、按察两使。所以可见,侍讲学士为预备的中高级官员。

国子监祭酒: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兼任国家大学校长,放现在失望正部级,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应该是副部级。

文职外官:

知府:市长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盐运使司运同 :负责食盐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省粮食局部分职能加上食药监局部分职能,正厅

武职京官:

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以上都是中级武将,因为都是禁卫军加上满人的性质,所以品轶自然比较高,

武职外官: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以上二职都是管理少数民族机构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州州长之类的。



综述,清代的四品官员放现在来有很高的国子监祭酒,大理寺少卿,也有很低的佐领之类的。总之,时代在变,官制也在变,自己也可以去详细了解。

我是虔雩志录,一个喜欢历史的年轻人。喜欢我的我可以关注评论哦。


虔雩志录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清代四品文官鸳鸯补服)

清代官品从一品到九品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至三品的官员构成第一等第,包括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提督、总兵,是中央主要部门的主、副官和省级的文武官员。这些官员,至少从唐代以来,就形成不同于其他官品的特殊地位,清代依然如此。

四品至七品的官员构成第二等第,包括中央部员的郎中、员外郎、主事、御史、给事中、学士、中书、编修、检讨,以及地方的道员、知府、同知、知州、知县、清朝皇帝称州县官为微员,将其纳入第二等第的原因在于:州县官员是地方主管,所拥有的权力(如封赠)与五、六品多同,而与八、九品大异,归入第二等第较为合适。

八至九品的官员组成第三等第,包括布政使照磨、库大使、仓大使、按察司知事、司狱、府经历、州吏目、县丞、主簿、学正、教谕、训导、学检等。

清朝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故为十八级(绿营武职从一品到九品,分为十四级。),十八级之外的官员如县典吏、驿丞,河伯所大使,闸官,府州县的医学、阴阳学、僧、道官员,他们是政府的职员,因无品级,称为“未入流”,考虑到他们的官员地位,归入第三等第。

由以上可知,清朝四品官属于中等偏上的职位,或许我们从一些主要职官的对比中大致了解到与当今官职的匹配状况。

(现行行政体系示意图)

由以上简单对比可知,清朝四品官员与当今现行的六至四级行政级别职能大致相同,按当今行政级别划分,大致处于厅局级正职到省部级正职之间,属于国家的高级干部。如若按照官品层次划分,也基本处于第二等第之中。


参考文献:

1. 艾永明著. 清朝文官制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 赵德馨. 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 徐珂. 清稗类钞 第13册·《服饰类·文武品官服饰》[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 王月. 清代武官选任制度研究[D]. 南开大学, 2011.


季我努学社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沈阳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州州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总体来说,外任官员不如京官,武官不如文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部门的权利也在发生变化,就好比以前闭关锁国,自己玩自己的,老百姓吃饱就不会造反,所以农业是国之根本,皇帝喜欢把国家称为社稷。现在外交是国家非常重视的大事,所以外交部排名靠前。



深圳小左

四品官其实分两级。一个是正四品,一个是从四品。这两级可以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官职,正四品是道台,从四品是知府。知府比较好理解,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比如苏州府。道台就比较难理解了。道台是管辖几个府的官,比如嘉松道,就是管辖嘉定府、松江府的官。现在是没有这个地方等级了。早期,道台是由省派出去代表省政府巡查,监督地方的官职,相当于办事处,不算一级政府。后来,道台逐渐就成为了省和府中的一级了。另外,道台还可以派去办理一些具体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清朝晚期办理洋务,铜钱,机器局等事务。一般也是由道台级别的人办理的。

清朝讲司道一体,即掌管民政的布政使和司法的按察司,虽然他们的级别都比道台要高一点,但是总体上归为一类。而从现在来看,布政使和按察司相当于常务副省长或者高级法院的院长,都是副省级干部。道台应该比副省级要低一点,但是又比知府的厅级干部要高一点。所以,可以类似于省级常委,干的是地级市市长或者省厅长的活,但是高配一级进常委。就是清朝的道台也太多了一点。

四品当然还有其他官员,但是可以用这两个职务来类比。


灰腾凉

应该是正厅级别吧。只是大概换算。过去官级比现在更琐碎一些。比如过去一些大地方的知府才是正四品或从四品。一般也就是五品官。道台是正四品。可是道台就相当于现在的厅长级别。厅长与地级市的市长现在是同级别的。也就是现在的官级比过去压缩了,尤其是地方官的权利也大了。现在的官没有九品十八级一说了,只是套用过去的职能相对于的级别。现在是正国级常委,政治局委员,正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办事员。共计十一个级别。


collyels

清朝的四品官 相当于现在的 正厅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