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多年前,就曾被阿尔山火车站的身影与色彩打动,想要乘着绿皮火车,慢慢抵达。当终于来到阿尔山,虽然匆匆,没能如愿的坐绿皮火车,却依旧想要走进这座火车小站,哪怕只能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见不到她最美的时刻。

一幢东洋风格的低檐尖顶二层日式建筑,一层外壁是花岗岩砌的乱插石墙,二层鲜艳的土黄色外墙上镶嵌着墨绿色框格,楼顶用赭色水泥涂盖。始建于1937年的小站,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却也诉说着沉重的历史故事。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日出之前,行旅匆匆

清晨,一切都未醒来,从温暖的房间走出,漫步在阿尔山的在风雪中,没有人指路,也未见到任何标识,还未走近细看,便已确定,眼前,便是我惦念已久的火车小站。若不是早已知晓,很难想象,这座小站,竟然在风雨中伫立了80年。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中国的铁路大都年轻,大部分只有短短百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火车站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的大部分早已旧貌换新颜,被崭新而陌生的建筑取代;没有被取代的,也都残破不堪,或早已停用,在时空中慢慢消失。阿尔山的这座小站,已有80岁高龄,却依旧保留着初建时的模样,依旧年轻美丽,并且仍在使用,承担着阿尔山的交通重任。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来时,运行了一夜的火车刚好到站,一整车厢的兵哥哥整齐有序的下车,背着行军包列队前行。寒风刺骨,他们,却以一片赤子之心保卫着北国边疆。没敢多打扰,只是站在路边,目送他们离去。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火车站很小,主体建筑只是比独栋别墅大了一点点,候车室更是精致,只是一间房的大小,却古朴、幽静,没有一点喧嚣。进门左手边,开了一个小小的售票窗口,早起的旅人正买着去白城的车票,买完,便坐在木质靠椅上慢慢的等待,时间,在这里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似乎只有我一人,行旅匆匆,心焦于时间的流逝。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太阳将出,正准备告别,去往阿尔山森林公园,路上行人却慢慢的涌来,许是一班列车将要离去,而旅人,将要去往远方。原以为,如今的绿皮火车已经萧条冷清,可看见不断涌入候车室的旅人,似乎,又望见了火车上的烟火气息。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日落之后,时空流转

从森林公园回到阿尔山,追赶着太阳,又来到这座小站。然而,到达时,已经是日落之后,旅人早已散去,只剩下小站独自伫立,些许孤独,些许寂寥。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只是,作为活着的文物,小站勤勤恳恳的履行着交通的职责,却不太理解特意为她而来游人,似乎不知道自己已然成为这座小城的风景之一。前来瞻仰小站的游人,很容易就吃上闭门羹。在小站外停留,费了一番周折,在管理员的许可下才得以走进。并不急于按下快门,只是漫步在站内,在夜幕中,踏着白雪,感受着80年的时空流转。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生于乱世,生而屈辱。1929年,日军为掠夺森林资源、强化殖民统治,并向诺门罕地区输送军用物资,修建了由白城经乌兰浩特、索伦、阿尔山至伊尔施的铁路,简称白阿线。当时,阿尔山至伊尔施间不通客车,只用于军事物资的运输,阿尔山站便是白阿线的终点站。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阿尔山火车站于1935年动工,1937年完成。白阿线于1929年8月15日动工修筑,至1939年11月30日完成,1941年11月1日正式运营。修建时征丁伐木,流下了多少国人的血泪;建成后掠夺木材,又流失了多少国家的资源。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如今,这条铁路线从历史中走出来,绿皮火车在轨道上来来往往,风雨兼程。而阿尔山火车站,像极了世外桃源,安宁平和,却也依旧,无声的倾诉着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这座火车小站,年轻美丽,却已是奶奶辈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