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农村老话


农村有很多自己的风俗讲究一直流传了下来,这些讲究在农村一直被人们牢牢遵守着,其中在农村,人们有一种说法叫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咱们来看看!

“女不祭灶,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祭灶是我国民间一种影响非常大的习俗,在以前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设有“灶王爷”的神位,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都会上供拜灶神,以祈求家庭能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可是咱们也能发现,每次祭灶都是没有女性的,因为在民间传说灶王爷是一个非常英俊的美男子,很容易就能吸引女性,所以如果让女性祭灶的话容易被灶王爷吸引住,这样的做法有违礼制!

男不拜月:拜月是中秋节的一项活动,但是这是女子进行的一场活动,而男子不可参加。因为在人们看来,月亮是嫦娥的居所,所以拜月会让人觉得男人不怀好意,而且男子拜月相当于拜倒在了女子石榴裙下,是一种心志不坚定的表现,对于男子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说到底“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只是农村有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另一种解释,这么做都是人们为了避开“男女之嫌”的一种行为,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却是人们的一种礼仪的表现和对生活的一种期盼!

骏景——殷


骏景农业


农村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么意思,有何讲究?在农村有很多的俗语,也有很多的习俗,有很多的习俗都是由来已久,大都是为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论祭灶,还是拜月,都是对于追求幸福美满,而这里面也有一些讲究,对于一些礼仪是有一定的忌讳,这句俗语就是典型的“讲究”。


“女不祭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灶王爷要拿着记载着你全家一年的一举一动的小账本,去天宫去向玉帝汇报,灶王爷作为一家之主,眼睛可是相当的管用,事无巨细没有什么事情能瞒得过他,那怎么防范灶王爷跟玉帝打小报告说坏话呢?这时候糖瓜就派上了用场,也叫麦芽糖,不但甜、香,而且很粘牙。


在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使用糖瓜给灶王爷上供,让其吃了糖瓜之后,在玉帝面前自然是“甜言蜜语”全部是好话,即便是想说什么不好听的,就会被糖瓜粘住了牙,说不出来了,灶王爷是男性,而且还是个美男子,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个帅哥一枚,有的家里还会供奉灶王奶奶,“女不祭灶”,当着人家老婆的面,女性在去祭灶,很容易会产生别的想法,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为了避嫌,即便是没有供奉灶王奶奶,女性还是不宜去祭灶的。也有说法灶属火,属阳性,而女性则属阴,自然是不宜去祭灶。


“男不拜月”八月十五马上又要到了,每年的八月十五对月祭拜,也是一种传统,月亮之上是嫦娥掌管,猪八戒就因为调戏嫦娥被打入凡间错投猪胎,这里主要也是男女有别,男人去拜月,也会被认为有非分之想,闹不好会落个八戒的下场,再加上月亮本身属阴,而男性则是阳刚的代表,自然不能去拜月的,当然哪些娘炮的可以除外,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这类的俗语还有很多的说法,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女不祭灶,说的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家家都要祭拜的皂君老爷,也叫一家之主,他的由来是一对幸福美好的夫妻家庭。皂君的夫人天天用柴烧火做饭,后来皂君看到夫人做饭,就让夫人出去等会再回来,一定听话。

天天的如此,夫人也是好奇,只见烧火不见拿柴,有一次夫人偷着回家一看,皂君用腿烧火做饭,夫人一看大叫了一声。皂君一惊,立时带着火球,飞出门外去了,夫人也不知道什么清况,从此就不见皂君的面了,曰夜相念着皂君,这天在烧火做饭时候,回想从前的幸福甜日,就在锅台一边的墙上画了皂君的图象,放上好吃的敬着,后来他家就想用什么就有什么了。



富贵的家业,全村里的人看着不解其意,邻家人就去她家问他原因,她说从他画上这张象,叫一家之主,给他开锅饭吃着,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烧些烟火,说些好话给他,送些纸麻香火,让他去天庭开会,就这样一年后就成了富贵的大家业。

邻居的人听了都喜欢,要求夫人也给他们画一张贴上,夫人说那也好的,只要安她说的作,每年腊月二十三祭拜烟火时,一定不能让女人去祭拜,因为他是男神仙人,最怕女人的气味,否则是不灵的。

邻居人答应了条件,夫人就给他们每人画了一张,让他们拿回家贴上祭拜,结果一年后都富贵了。这样的好事很快传遍各村,家喻户晓,普遍了大地。成为了千古神话,传奇的故事,,,?

男不拜月,也是神话传奇的嫦娥故事,月亮是嫦娥的广寒宫,因嫦娥的名流故事,人人解知,她是女人们崇拜的女神,每到中秋就是女人们,纪念嫦娥姐姐,谈心说些心事,求些心愿,心想事成。所以不让男人去作的。

如果这时男人听见,是会动心的,因为她太美丽,神仙八戒都止不住的色戒,更何况人间的男人多是情种,让男人听见嫦娥和自家女人说话,一定会冲上去一睹方容,啃上一口尝尝神仙的味。因为现在人间的色狼太多,嫦娥也很少下界来了。


龍华中


农村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有一些地方会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风俗习惯,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女不祭灶:说到祭灶很多人便会想起一起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三是北方人们祭灶的日子,这一天将做好的贡品上贡给灶王爷,其中糖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糖瓜很黏,灶王爷吃了糖瓜以后便会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民间传说,灶王爷是一个风流倜傥的男性神,如果是女性来祭拜的话,就是拜倒在美男子的脚下,有出轨的兆头,所以很多地区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拜灶神的时候,是不准女性来祭拜的。

男不拜月:我们小时候不管是看西游记也好,还是神话小说也好,说月亮上有貌美如花的嫦娥,想当年猪八戒被贬下界就是因为贪图嫦娥的美貌。农村俗语“男不拜月”的意思和“女不祭灶”的意思差不多。在中秋节男性拜月亮就好比拜倒在嫦娥的石榴裙下,是要出轨的兆头,所以很多地方在中秋节这一天是不准家里男性来祭拜的。

其实农村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以前人们对“性禁忌”的表现,以前人们会说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说男性和女性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也提现在祭祀的事情上。当然也有很多的地区对祭祀的要求就没有那么多,不管是祭灶还是拜月,男女都可参加。


小马话三农


农村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又将一年中秋时!家乡人们家家户户又忙着打月饼了!中秋夜晚,朴实憨厚的农人们将再一次将收获的果实挑挑选选,捡出最好的果品和果实,来祭拜月亮神,感激一年来的上天的垂怜,也期待来年有一个更好的收成。



“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风俗,一直流传于民间。

记忆中,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总是奶奶或者妈妈在操持祭拜,等中秋月亮出来的时刻,一家人围在方桌旁,看着她们一碟一碟地将这些月饼和果品端上来,以供月神品尝,以庆祝一年的丰收,祝愿一家人团圆吉祥!

而在腊月23的小年夜,却总是由家里的男主人来供奉灶神,供一些糖果和糖瓜,乞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如果父亲不在,奶奶就会让哥哥去行此大礼。

对于这样的习俗,小时候常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祭拜的都是神,不同的时间却要求不同的男女主人出场呢?!奶奶解释不清,妈妈也解释不清,总是说,“小孩子不懂!”但这就是祖上留下来的!不能更改!

村里面有个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礼房先生,他是个万事通,闲暇时给村里这些好奇的孩子们讲解了缘由。

传说中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帅哥。如果让一个女人祭拜男神,拜倒在一个美男子的脚下,这是不合适的!难道是女人要出轨么?



而传说中的月神,不是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月神是太阴星君,又称月姑,月亮仙子,月亮娘娘,现实中人们称呼的嫦娥姑娘,是个绝色美女。所以男人们不能祭拜,否则就是无事献殷勤,不怀好意了!



原来,男人女人性别不同,这仙界各位大神也区分帅哥美女的呀!这“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习俗,原来都为了避“男女之嫌”呀!

您的家乡也是这样子的吗?对此,您的周围还有什么样的传说呢?欢迎分享。


村姑说村事


农村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农村流传很久的俗语句,说的是男人不能拜祭月神,女人不能祭供灶神,这是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禁忌,是民间“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意识在民间祭祀行为上的反映。

拜月是我国十分古老的习俗。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秋分时节与农历中秋基本吻合。相传战国时期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虔诚拜月,长大被选入皇宫久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齐宣王见到月光下的无盐女,觉得她美丽出众,忍不住宠幸了她,因为她德才出众,便立她为皇后。由此,中秋拜月之俗被民间女子广泛传播。拜月即拜月神,民间认为月神是太阴星君,又称月姑、月亮仙子、月亮娘娘,而月中仙子的生活原型就是嫦娥姑娘。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灵药而升天。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之俗是少女所为,如果男人拜月,那就是男人向美女献殷勤,有违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俗了。何况,嫦娥偷食了灵药而升天,造成了夫妻永隔,男人不拜月,也有忌讳夫妻分隔之意。

那么,为什么又有女女不祭灶之说呢?这也是一种性禁忌,与“扒灰”一词有明显关系。灶王爷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祭灶习俗从先秦时期便已列为祀典,国家法律规定的“五祀”之一。至少至南宋时期,民间已经有了“女不祭灶”的礼俗。因为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吴郡志》记载“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范成大还有一首《祭灶词》,内中有“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之句。到了明代,女不祭灶的要求更严,《帝京景物略》说“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这些记载说明,至少在南宋,女人便不能参与祭灶了。传说灶神是男性神,是个很标致的小白脸,在古代,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脚下的。何况,祭灶活动中有扒灶灰的活动,要扒开灰烬,将祭食埋入其中,这与民间说法中的“扒灰”太过契同,在封建社会当然是要回避的。

综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均反映了旧时民间的性禁忌,与回避“男女之嫌”有关。任何民俗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现代人几乎到了百无禁忌的地步,拜月之俗和祭灶之俗已被多数人简化了去,即便有之,也不像过去那样郑重其事,应景儿而已,谁还会去想象那些曾经的道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