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如何预防宝宝“空调病”?中医专家:首先爸妈要知道这2点!

夏天本是出汗的季节,但是,科技的进步创造出与大自然不同的恒温环境——空调房,需要出汗的时候不出汗,内热无法散出,身体就会生病。小宝宝是纯阳之体,本来阳气就旺盛,加上身体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得空调病。

空调让我们的适应能力变弱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法随四时、天地人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其他动物相同,需要去适应大自然一年四季变化,跟随季节的变化来作息。盛夏暑天,自然界阳气旺盛,人则是恒温产热的动物,两阳相加,身体内外皆热,所以需要汗出散热、清热利尿。

夏天本是出汗的季节,但是,科技的进步,却创造出与大自然不同的恒温环境——空调房,盛夏室外湿热,室内却凉爽如秋天,冬季外面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如春。看似我们的身体舒适了,但其实我们跳过了酷暑和严寒,一直生活在春秋季节里,对真正的大自然的环境,适应能力反而变弱了,空调病由此而来。

夏天如何预防宝宝“空调病”?中医专家:首先爸妈要知道这2点!

“寒包火”引来空调病

有了空调房,需要出汗的时候不出汗,内热无法散出,身体就会生病。当我们从室外大热汗出的环境中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后,皮肤从汗出散热的状态,瞬间转入保暖闭塞的状态,皮肤毛孔快速收缩。开始我们会觉得一下凉爽了,很舒适,时间久了,却往往感觉乏力、昏昏沉沉,这是因为内热淤积在体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寒包火”的情况。

空调的作用使得室内的湿度很低,接触空气的组织器官很容易感觉干燥,例如眼干、鼻干、上呼吸道干燥、唇干、皮肤干燥等。肠胃道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肠道的菌群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空调病的常见症状是怕冷发热,疲乏无力,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甚至头痛、面瘫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空调病的症状还不止这些。因为内热积聚,人本能地想吃清凉解渴的瓜果、生冷食物,肠胃受到冷的刺激,加上肠道菌群不稳定,就容易引起腹泻。此外,空调房长时间不换气,导致空气中细菌、霉菌及其他过敏原滋生,还会引起身体各种过敏反应的加重。

小宝宝更容易得空调病

中医认为,小孩子是纯阳之体,本来就阳气旺盛,但又“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身体各项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先是体温调节能力差。排汗可以有效调节体温,宝宝总呆在空调房间,或是汗出不畅,很容易内热淤积。其次是肠胃消化能力弱,吃冷食或是肚子吹到冷风受凉,则容易腹泻。宝宝的抵抗力弱,对细菌、霉菌的耐受能力差,更容易出现过敏。

夏天如何预防宝宝“空调病”?中医专家:首先爸妈要知道这2点!

保暖、多喝温水,预防空调病

从引发空调病的病因可以看出,预防空调病的最佳方法是出汗、多喝水。在空调房里,要人出汗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利用保暖的方式来防止寒气的侵袭。

对宝宝来说,室温控制在25~27℃为宜,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不要给宝宝穿得太单薄。空调风速不宜过强,特别注意不要让宝宝站在送风口下,避免冷风直吹。经常开窗换气,最好每两小时换气一次。空调的滤网要定期清洗或更换,如果有条件,可以准备一个空气清新器,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天气不是太热的时候,尽可能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

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记住要喝温热的水,促进脾胃阳气生发,避免寒凝脾胃之阳,引起腹泻。夏季适当给宝宝吃水果是有益的,但是不要过量,宝宝的小饭碗里,半碗水果足以。还要注意选择当季的新鲜水果,而且不要给宝宝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

户外活动后,先退汗再开空调

有些父母担心夏天户外太热,宝宝感觉不舒服,所以,让宝宝整天都待在室内,这样并不利于他的成长。记住,夏天出汗是自然规律,要保证宝宝每天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当然应该避开中午日照最强烈的时段,选择在早晚温度不高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让宝宝出出汗,增强体质。特别要注意,宝宝在外面玩得一身汗回到室内时,应先等汗液退去再开空调,或是开启空调前,将宝宝身上的汗擦干,并换上干爽的衣裤。

夏天如何预防宝宝“空调病”?中医专家:首先爸妈要知道这2点!

宝宝坐车也要警惕空调病

另一个容易忽略的场合是车里。带宝宝驾车时,不要把车内空调温度开得太低,一般车厢内外温度差在7℃左右为宜。车内开启空调时,不要在车内吸烟,不要让宝宝在开启空调的车内睡觉,如果宝宝睡着了,尽量将空调关闭或避免直吹宝宝,或用薄毯子、衣物遮盖宝宝的身体。停在烈日中的车,车内温度很高,上车后不要马上使用空调,应打开所有车窗,先把热气散掉一些,等车厢内温度下降后,再关闭车窗,开启空调,以防冷热骤变,引起宝宝不适。

清热解暑饮品,预防空调病

一些食物也可以帮助预防空调病,例如绿豆薏仁汤,清热利湿,少加一些糖,宝宝一般都很爱喝,注意,绿豆不要煮成糊糊状,只要煮15分钟,清汤的疗效最好。

还有清热祛暑的紫苏乌梅汤,也是一个适合宝宝的可口饮品。简单的制法是,少量的紫苏、乌梅,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山楂,一起熬制。特别适合宝宝出去玩出了很多汗、水分大量流失,或是在空调房觉得口干舌燥的时候食用。

冬瓜 甘,性微寒。利小便,切片摩擦痱子,效果很好,利大小肠。

乌梅 味酸,温,泡水喝可治伤寒烦热,祛痰,止吐泻,除冷热引起的下痢。

紫苏 主治一切寒气造成的病症,如心腹胀满,开胃下食,止腹泻,通顺大小肠。

扩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